APP下载

体育运动防治校园霸凌的内在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2-06-10乔晓阳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5期
关键词:霸凌青少年校园

乔晓阳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校园霸凌现象一直是存在于各级学校的顽疾,它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威胁着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和谐稳定。由校园霸凌加重而演化的青少年犯罪趋势也不得不让社会各界引起重视,而学校与家长的警告性教育和惩罚等对于减少校园霸凌现象收效甚微,因此产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还可能刺激更加频繁和严重的霸凌行为。因此,除了进行必需的心理教育和加快青少年犯罪立法之外,探寻其他行之有效的校园霸凌防治路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概念界定

1.1 霸 凌

“霸凌”一词的来源一般认为有2种:其一,来源于英语单词“Bullying”,由音译得来,“bullying”直译为恐吓、威逼、跋扈等意思,是国外专家学者在讨论校园暴力时的常用描述。其二,来源于中文词语中表示“欺负”意义的同义词语。“霸”的汉语释义表示霸占,依靠权势蛮横地欺压群众的坏人;“凌”则有侵犯、欺侮、逼近等含义。

1.2 欺 凌

“欺凌”一词的汉语释义为欺压凌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发布了《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状况报告》,对“欺凌”进行了如下描述:施暴者针对受害者所故意和反复实施的、带有攻击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受害者感觉无助并无力保护自己。欺凌行为可以是物理性的(如击打、踢踹或者破坏财物)、言语性的(如嘲讽、口头侮辱和威胁)和关系性(如散布谣言、排斥受害者)的。

1.3 校园暴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中提出,欺凌与暴力并非2个等同的概念,它们是包含关系,欺凌属于人际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形态。从发表的各类文献来看,外文文章习惯使用“bullying”表示,国内的文献多使用“欺凌”,并且不少学者认为霸凌与欺凌基本同义,因此本文中所提到的“霸凌”与“欺凌”可理解为同一语意,暂时不在微小差别中进行深入区别。此外,笔者将当前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层级压迫也纳入讨论范围。

2 相关文献综述

尚越等对北京市11 524名学生的全面体质情况进行考察,并由此针对体质影响青少年校园欺凌提出见解,文章根据量化结果认为,“体弱”和“多病”更易使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唐学彪认为,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意识形态进行调节和引导。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了28个区县112所城乡学校的10 279名初一学生,并连续追踪调查3年,结果发现,性别、体形、学习情况、学校管理环境等都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刘丽君等人提出,为减少校园欺凌现象,就要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并制定家庭体育课程。刘月振提出,要进行体育干预,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设计的优化;举办体育文化节或体育周活动,组织体育比赛观摩;定期举办运动会等。张国斌认为,体育课堂是大部分校园欺凌事件的导火索,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对矛盾冲突的不重视、不解决将会导致矛盾和冲突激化之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方式需要引起重视。

综上,专家学者较多探究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特征、治理对策,以及部分文献认为体育课堂是霸凌发生的主要场景之一,且文献多数集中于教育领域期刊,体育类期刊中并不多见。在中国知网以“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文章有1 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200余篇;以“霸凌”“体育”和“欺凌”“体育”为关键词检索发现,相关文章仅有11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4篇。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各领域的学者早已对校园霸凌现象进行关注并积极寻求应对方法,但对于使用体育运动进行防治的研究并不丰富。本文在把握当前校园霸凌现状后,对各学龄常见的霸凌类型进行了清晰的分类,并以易受霸凌群体的特征为基础分析体育帮助防治校园霸凌的价值以及路径,以期丰富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为各级学校防治校园霸凌提供建议。

3 校园霸凌概述

3.1 校园霸凌现状

多年来,校园霸凌一直是教育领域一个社会高度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6)》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具有地域范围广、涉及面积广且发生频次高和密集特点。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仅2016年5月—8月就接到上报的校园霸凌事件68起。201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8 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罪犯3 407人,起诉5 750人。在农村的寄宿制初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留守儿童较多,校园欺凌问题尤为严重。

全世界范围内的校园霸凌事件更是普遍。《美国中小学教育研究调查报告(2011—2016)》数据显示, 美国约有25%的学龄儿童长期遭受校园欺凌, 涉及校园霸凌事件的学生占中小学生总人数的30%以上。而公开的数据(包括媒体报道、警方接警和法院受理的霸凌事件数量)仅仅是冰山一角,多数受过校园霸凌以及正在遭受不同程度校园霸凌的青少年往往选择隐瞒忍让,甚至隐瞒父母教师,放弃选择恰当的途径寻求帮助。

校园霸凌除了会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物理伤害以外,更会对其心理造成严重损害:轻者导致厌学、厌食、社交恐惧、自闭,并产生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重者会因此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甚至导致自杀或报复社会等行为。青少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因此,当前的教育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知识学习情况,更要关注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

此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包括职业技术学院中也广泛存在着此类现象,而霸凌动机和形式与中小学有所不同。部分大学生依仗学生干部身份等所谓的“官位优势”对新生颐指气使、喝令服务,甚至体罚辱骂和关系暴力,而被霸凌新生为了人际关系,多数也选择了忍让,当他们自己成为学生干部后则很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再施加于新一届新生,身份由被霸凌者转变为霸凌实施者,如此恶性循环反复,在大学生间形成一种“潜规则”。众多媒体和学者将其归为大学校园中的“官僚主义”,但剖其本质也属于霸凌的一种。尚康康将这一类霸凌定义为“支配欺凌”,这需要社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治理改善,否则难保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不会将这样的扭曲心理和做法带入社会。

3.2 校园霸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霸凌分为以下2种:按伤害作用可分为身体霸凌(肢体冲突)和心理霸凌(言语辱骂、拉帮结派、挑拨鼓励等);按接触方式可分为直接霸凌(肢体接触,言语辱骂)和间接霸凌(挑拨孤立,散播谣言,拉帮结派)。

综合当前的新闻报道和学术成果等,本文将校园霸凌在不同学级中主要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类(图1)。其中,初中校园的霸凌现象尤为严重,可能是由于高中年级有一定的学业压力,使霸凌并没有像初中校园一般猖獗。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的霸凌多以挑拨孤立、官僚层级压迫等方式出现。

图1 不同学级易发生的校园霸凌表现形式和分类

3.3 易受霸凌者与霸凌实施者群体特征

经常实施霸凌者和易受霸凌者往往具备一些相似的特点,具备或由于这些特征使得2个群体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进而产生了霸凌行为。(图2)

图2 霸凌实施者和被霸凌者的一般特性及霸凌产生机制

身体残障、体弱多病、智力障碍等使青少年的外在表现与其他青少年有着明显的差别,霸凌者则将这些缺陷当作关注的重点,放大关注并以此嘲弄。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愈加凸显,人口流动频繁,且逐步呈现为整个家庭由乡村向城市流动,流动青少年也由此出现。他们不得不跟着去往城市谋生的父母奔波,居住地和教育环境的不断转换迫使流动青少年不仅要不断适应陌生的环境,更要适应经济差距和教育模式的差别,这使流动青少年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这类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伴有歧视知觉,他们对自己与周边同学的差距心怀芥蒂,从内心来讲难以融入每一个新的集体。另一方面,原本群体的青少年拥有一种归属优越感,会过度关注与外来青少年的区别,加之当前社会对流动人口有着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本地青少年对流动进来的同龄人抱有偏见与歧视,进一步增加了校园霸凌的可能性。

4 体育运动防治校园霸凌的内在价值

4.1 体育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增加霸凌成本

体育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对身体进行规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霸凌发生的原因部分来自实施者和承受者之间的身体力量悬殊,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明显增强肌肉力量,整体增强体质,帮助因体弱多病而成为霸凌对象的青少年群体从自身做出改变,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对于增强身体力量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提升身体力量的根本目的不是激化霸凌双方的矛盾进而演化成打架斗殴,而是使身体更弱的受欺凌者有保护自己以及反霸凌的基础能力,缩短霸凌主客体间的力量差距,增加霸凌者施暴的成本,减少霸凌事件的发生。

4.2 体育能够提升自信,改变易受霸凌者部分特征

研究证明,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加自信,并且具备更强的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体育锻炼能够从内到外地改变一个人,无论是外表和身材更加健康阳光,还是内心的抗压能力和自信心更加强大,都是能帮助青少年远离校园霸凌的重要因素。上文提到身体瘦弱的青少年更容易成为霸凌的目标,而运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改变身体特征,由体弱多病转变为健康强壮,进而不再成为易被霸凌的对象。另外,体育的社交功能也能够帮助青少年敞开心扉,在运动中与队友和对手建立良好的友谊并不断提升社交技能,帮助其克服社交恐惧,改变自卑的心理。

4.3 体育为个体提供合理宣泄途径

霸凌的实施者对同龄人实施霸凌可能出于力量的炫耀、情绪的宣泄或是为了博人眼球以获得存在感,体育本身就是有规则的战争,相较于无底线无原则的征战与冲突,体育能够提供一个合理宣泄情绪的途径。这也是体育可以停止战争、促进和平发展的重要功能。体育比赛能够使竞赛双方在规则的管控下展示力量与技能,将身体和内心的能量进行有控的宣泄,并在过程中感受颠覆社会等级的赋权感。竞赛双方能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依靠能力来竞争,而不是依仗明显的力量或身体悬殊施加暴力以求快感,还能为双方带来心理上的合理感。体育比赛结果带来的荣誉能极大地满足人的成就感,能够代替霸凌实施者在霸凌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并满足他们渴望尊重和渴望关注的需求。

4.4 体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

“生命教育”一词早在1964年就由日本学者提出,各国学者在其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和扩充。生命教育的内涵如今已不再仅仅是如何认识和对待死亡,还包括认识生命、对生命的态度和探寻生命的价值。王智慧提到“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的渗透并不理想。在我国的学校,生命教育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安全教育”,往往将其聚焦于校园安全以及自杀等恶性事件,而忽视了其对生命的塑造、对生命价值的实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共生观念的理解等。体育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青少年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的身体实践学会认知、体验,学会敬畏、珍惜生命,继而通过丰富的体育文化外延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在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这对帮助青少年理解霸凌的危害并自觉远离霸凌有着重要的意义。

4.5 体育能够培养集体共识性与荣誉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相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而生活在这一优越条件下的年轻一代显现出明显的个体独立性,他们的玩伴更多地由电子产品充当,他们的社交更多地通过网络完成,个体间的联系逐步淡化疏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络似乎对他们来说变得不那么重要,这也是造成校园霸凌时常发生的内部因素。体育中的团体活动能够弥补这一疏离感。“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通过集体运动或竞赛培养,可以让青少年看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力量。体育的优势就是能够将集体内涵生动地传递给青少年,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集体共识性和荣誉感。

5 体育运动防治校园霸凌的实现路径

5.1 学校体育教育是核心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正确的体育指导是强健青少年体魄、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关键。当前我国各级学校多以应试为教学目标,重视学科教育而忽略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教育,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校园霸凌的发生。而“双减”政策的出台,国家行动要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青少年在学科学习上空闲出来的时间无疑要分给体育一部分,这给予了学校体育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发挥作用,同样也是考验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师资力量的重要节点。

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上学校体育要充实课程内容,保证课程有吸引力,不枯燥不老套,保证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够参与体育活动,做到课程有效果、青少年有收获。学校还可以开设不同的体育选修课程,以供青少年根据不同的身体条件进行选择。此外,学校的课间操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需要重视课间操的参与度与完成度,让课间操真正达到放松、锻炼的目的,而不是为霸凌提供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体育需要注重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授课质量。有研究表示,体育教师的不当言行与粗暴指导极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和身心伤害,因此在教师的选择和授课效果的考评上学校方面需要严加把控;除了运动技能的教学指导以外,体育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不断传达正确的体育观念,可以通过辅助讲述优秀运动员的事迹、体育比赛规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内涵。因此,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是防治校园霸凌的核心路径。

5.2 竞技体育精神是支柱

竞技体育所蕴含的正能量精神极其丰富,青少年需要这方面的精神补充来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对于霸凌实施者和受霸凌者而言,竞技体育中包含的公平精神、规则精神、团结精神以及尊重对手的精神都是帮助其远离校园霸凌的重要教育内容。一方面,学校或青少年参与的体育培训机构等要适时举办体育竞赛活动,让青少年在比赛中亲身体会公平与尊重,在团队中感受团结和友谊。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比赛中的沟通交流和互帮互助也有助于提高其社交能力,增强个体自信心,拓宽朋友圈。学校或家长也可以组织青少年观看体育赛事,见证我国的体育健儿的高光时刻,体会振奋人心的竞技精神,以榜样的力量感染青少年。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联盟社区活动与慈善板块中就有一项Shred Hate(撕碎仇恨),其来自 ESPN、MLB 和X Games 的多方面欺凌预防计划,旨在通过鼓励青少年选择善良来消除欺凌。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非营利组织No Bully 通过培训并为学校提供工具来激发青少年的同情心,以此作为根除欺凌和网络欺凌的一种方法,提供创新的反欺凌课程,并直接与当地学区和学校进行合作。作为借鉴,我国学校也可以与各体育俱乐部协会等进行合作,可组织球员进校园、“我与运动员面对面”等活动,利用体育明星的榜样力量带动青少年远离校园欺凌。让青少年领悟竞技体育精神的真谛并将其内化为生活是防治校园霸凌的重要支柱。

5.3 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是保障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着青少年的为人处世,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有益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而防治校园霸凌少不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共同发力。父母可以在假日周末与青少年共同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或一起观看体育赛事,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也能给青少年带来正向的生活观念,让青少年拥有阳光善良的内心,从根本上远离霸凌。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接续,社区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能够帮助个体和家庭更好地融入大集体,并与社会活动接轨,在教授青少年体育技能的同时更能关注到青少年学习生活之外的校外社交。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在防治校园霸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不仅能辅助学校体育教育更好地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还能通过带动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加深其对生命的理解。

6 结 语

防治校园霸凌不只是要“治”,更重要的是“防”。体育路径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正确的合作竞争观念,树立有原则、有底线的规则意识,并在以体育为重要载体的生命教育中重视生命、珍惜生命,从根本上帮助青少年远离霸凌与被霸凌。同时,通过领悟体育精神,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校园内的“官僚主义”,净化年轻一代的心理,为未来成为社会栋梁打下坚实的内在基础。

猜你喜欢

霸凌青少年校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逆转人生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十二星座遭受校园霸凌会怎么做
校园霸凌行为现状及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