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纡困制造业,政策驰援吹响冲锋号

2022-06-10中国报道王哲

中国报道 2022年6期
关键词:复产产业链供应链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此次会议不但直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区),而且参会人数之多极为罕见。会议要求,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成,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5月底前都要出台实施细则。

今年,卷土重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了明显冲击,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经济领域的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而尤以制造业为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工业生产降幅明显、承压较大。

因势利导,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众多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精准支持。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工业体系完备、基础雄厚,规模大、韧性强,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仍保持较强增长势头,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没有改变。“困难是暂时的,行动是迅速的,措施是有效的,对一揽子政策驰援的作用和效果,我们充满必胜的期待。”

创新举措稳增长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省份,政府和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迎难而上开辟新途径,推陈出新出台新举措,在助企纾困的过程中,涌现出来不少好的做法助推制造业稳增长。

青岛5.3%、济南4.5%……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投资、外贸等增长引擎不同程度降速的考验下,第一季度山东经济实现了平稳开局,领先其他北方省份。尤其是青岛在一季度经历一波突发疫情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6.1%的规上工业增速,对地方经济大盘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记者采访了解到,4月份以来青岛又接连对制造业打出几招“组合拳”,出台“提振企业信心加快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政策包”,制定了三大类、150条政策措施,并将市级、区(市)级政策统筹,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以更大力度、更有效措施提振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在济南,当地针对中小微外贸企业进出口物流成本上涨、订单不足等问题,成立工作专班,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对接。济南高新区疫情以来累计组织300余家中小微外贸企业,组织50余次线上各类洽谈会、交流会、外贸推介会,累计成交的外贸意向金额超过一亿美元。

目前,全球海运市场持续处于缺舱、缺箱、海运费高位震荡的状态,给进出口运输保通保畅也带来不利影响,山东港口集团对生产泊位、机械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超常规政策倾斜,车船货周转速度明显加快。

5月14日,来自徐工集团的100多台挖掘机从江苏徐州组装起运往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再运往东南亚国家,因为疫情,改变了原先发运至上海及青岛等港口的计划。为了精确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徐工研发团队紧急研发了一套车联网系统,应用北斗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整个接驳效率提升了有20%左右,保障出口产品集港发运。

浙江湖州在“企业码”平台上线了“一指减负”应用场景,通过简单的操作,手指点一点,就可以实现企业对政策的“一指查询”“一指评估”“一指办理”。在这个平台,不仅可以查询到财政、人社、电力等部门出台的惠企政策和服务内容,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对标申报,让困扰企业的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仅湖州市长兴县就通过“一指减负”平台为企业减轻负担6.73亿元,涉及企业近2万家。

4月14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人正在进行生产作业。

广东东莞在落实国家、省纾困解难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发布了涉及减免缓返等各类资金约540亿元的“纾困27条”,效果立竿见影。增值税缓缴6个月、“六税两费”减免50%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给疫情中的企业“雪中送炭”。

在江西,今年4月份开始,全省组织开展了企业特派员大走访行动,向全省1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派驻特派员,特派员下沉一线边走访、边协调、边解决问题,全力为企业做好纾困解难,全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在安徽阜阳,通过推进“共享用工”、开展技能培训,让建设工人实现“一员多岗,一人多能”,既做到了人员的集中管控,也有效缓解了施工人员不足的压力;河北出台的“力促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35条措施”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在本轮疫情最严重的上海市,最近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专窗——“益企服”正式上线,着力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帮助。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卫丙戊表示,截至5月20日早上9点,“益企服”访问量超过360万,通过验证的企业超过9000家,提交复工意向的企业达到了3700多家,有270多家企业发布了供需对接的信息。

减负保链促生产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疫情影响首当其冲。江苏省从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复工复产审批、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复工复产。多措并举之下,江苏工业生产保持平稳,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为稳定经济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5月19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天津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在进行AC332民用直升机的铆接作业。

苏州是江苏工业龙头城市,也是全国GDP最高的地级市,是拥有80多万户企业的制造业重镇,因为临近上海,3月份以来制造业受到了极大影响。苏州市瞄准企业急难愁盼,及时完善制度设计,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以专班专业服务帮助企业打通经营发展堵点,筑牢产业竞争优势,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并出台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工作指引,细化组织管理、防控方案、核酸检测等9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标准明确、细则详尽,让企业拿起来就能用得上。5月6日,一场重点项目“云签约”活动以视频形式举行,总投资超过60亿元的9个项目落地,标志着苏州最靠近上海,受疫情影响也最重的昆山全面复工复产,当天,苏州全市12486家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9.7%。

苏州市财政局还下达市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共扶持项目773个,涉及620家企业(单位),扶持资金共计3.14亿元,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出“苏链通”对接平台,便于企业和本地供应商双方快速适配,缓解原材料供应等难题。目前,平台已有注册用户近5000个,注册车辆2600多辆,发布供需信息上万条。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推出“疫贷码”,方便企业一键发布融资需求,对接金融机构提供精准服务。苏州工业园区一家高科技企业受疫情影响,销售回款延期,该企业通过“疫贷码”发布300万元的融资需求,苏州银行通过在线受理和自动化审批,当天即完成对企业的授信。

苏州设立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着力破解“三链”(物流链、供应链、产业链)不畅难题。各县区同步完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多部门协同为企业服务。专班已成为企业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不少共同诉求很快变成政府的工作举措。苏州发布加强重点企业疫情防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工作指引,建立了“白名单”制度。这些企业申请“苏货码”的审核时间缩短,审核通过率达90%以上,物流效率得到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安排专人对接企业报关等工作,进口设备在上海机场落地后24小时内就能运到苏州工厂。

江苏各地还在积极落实“苏政40条”和“22条”助企纾困的基础上,针对制造业推出多项精准帮扶举措:南通成立专班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申请审核速度,对重点防疫物资、生活必需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企业建立“白名单”;泰州开展驻厂员帮办活动,“一对一”指导企业做好防疫,并及时解决货运、生产等方面的难题;连云港着力落实申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等工作,帮助和指导企业争取上级资金,开展供需对接、融资会诊帮扶等活动,强化资金保障,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设立金融服务专员;徐州政府部门为企业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的同时,为运输开辟“绿色通道”,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保障企业物资供应。

推动重点产业“复苏”

在制造业中有重要意义的汽车产业在此次疫情中遭遇重创,其纾困情况如何呢?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一系列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措施落实,全国汽车行业开始逐步“复苏”,汽车工业全年有望实现平稳发展。

截至目前,工信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累计推动解决汽车产业链企业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问题4000多批次,有效帮助企业打通堵点卡点。5月1日—17日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生产69.7万辆,同比下降33.9%,降幅较上月同期收窄2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生产15.2万辆,同比增长79.2%。全国汽车产业链正在逐渐恢复向好。

广东省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出多项措施和延缓政策,包括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税费减免、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置补贴等,成效显著。在芯片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广东省工信部门组织了多次协调会议,把汽车主机厂以及芯片的供应商,甚至一些二级供应商召集在一起,协调双方的供需关系,整合资源需求。

吉林省建立部省、省际协调联动机制,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关联企业物流、原材料跨省区供应堵点问题,建立专班和台账,逐项销号管理,不但打通省内供应链卡点,也为省外8个地区整车厂畅通在吉林省的139家配套企业供应链产业链配套。吉林省和一汽集团联合组建的工作专班围绕员工返岗、核酸检测、环境消杀、应急处置、要素保障、安全生产等,第一时间出台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导手册,依托“链长制”工作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步走”。

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厂商不但没有因为市场低迷而紧缩,反而快速推出新产品,积极等待市场复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眼下汽车行业企业正加快复工复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潜在需求量巨大,随着一大批新车型上市,将进一步活跃市场。二季度的产销损失有望在下半年得到弥补,全年有望实现平稳发展。

汽车行业是制造业复苏的一个缩影,随着疫情的平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回归。

助企纾困政策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分析指出,制造业领域接下来的助企纾困政策动作可能会“超出预期”。

李锦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在科学防控疫情、全面保障物流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支持全面复工复产等方面和地方政府统筹协调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很显然,各级政府已充分意识到经济的严峻性,正努力采取措施,从区域性、阵发性的停摆中走出来,这需要更坚决、更有效的行动。这次一揽子政策措施就意味着各项政策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冲锋的势态,但地方政府在落实防疫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科学有效的原则,开动脑筋,因地制宜。不能在落实当中滥用权力,层层加码。”

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所长董凯建议,为做好制造业稳链纾困,下一步可以在地方和行业内统筹建立突发风险应急响应机制,持续完善重点产业“白名单”制度,央地联动,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积极提振国内需求,稳定外贸出口,扩大外商投资,帮助企业稳订单稳市场;合理扩大专项债发放力度和适用范围,加快推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项目落地实施。

“还要采取更大、更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制造业重归正常轨道,一揽子政策要精准发力、持续加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特别是支持一批快速成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基石,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强新兴产业链布局,为守住‘稳’的基本盘、创造‘进’的新动能提供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

猜你喜欢

复产产业链供应链
把好节后复产复工关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防疫复产
复产复工 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