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蒙学教材“三百千”的校本化启示

2022-06-10董春华

公关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蒙学校本化新时代

董春华

摘要:“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传统的蒙学教材,以独特的韵文化识字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的校园生活,培养和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笔者将以传统蒙学教材“三百千”为例探讨古代蒙学教材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 蒙学 “三百千” 校本化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向传统语文教育中汲取经验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所重视。从古代开始就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众多蒙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童蒙教学经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教育智慧的结晶,值得新时代学校教育学习和借鉴。将古代蒙学教材中的智德审美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推广到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三百千”内容概述及德育视角

1.“三百千”的德育内涵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中国古代三种启蒙读物,俗称“三百千”。千百年来“三百千”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1248字,《百家姓》472字,《千字文》1000字,去其重复,当有2000-3000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认识的字3000个,要求会写的字2500个。“三百千”恰恰符合新时代义务教育对识字量的基本要求。《三字经》三字一句,隔句有韵,《百家姓》《千字文》四字成句,都有韵脚,朗朗上口,容易背诵。这些虽非儒家正规经典,但包含了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三字经》开宗明义,即讲述了儒家的性善说和仁义孝道说等伦理学说,接着讲述了典籍、文化和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目录。《百家姓》简要系统的以韵文化的形式记录中国人的姓氏。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家族,而姓氏是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千字文》拮自王羲之书法中不相同的千字组成,使之成韵。首尾连贯,对仗工整,文采斐然,宛转有致,讲述了古人对历史文化、山川器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认知。

《三字经》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距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从明清时期一直流传至今的经典蒙学教材,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识字启蒙教材,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实用性强;在形式上,三字一句整齐押韵。《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浅显易懂的读本,其取材典故范围,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姓氏传承的韵文化汇集。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它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内容上虽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据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记载,周兴嗣作此书“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全文只用一千个字,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后连贯,还要押韵;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正如诗云“周公奉召侍国君,千字集贤赋韵文。一夜疾书霜染发,四言妙语口成吟。云腾致雨惊华夏,天地玄黄贯古今。风采斐然标历史,挥毫下笔敬为神。”

2.“三百千”校本化是新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确立应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方针,《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强调了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等特点。在语文课程中,要树立全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结合蒙学教材“三百千”的内容与形式特点,其作为校本课程具有如下优势:

语文校本课程把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及中华民族文明、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现实和长远的目的为己任。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民族精神。这样博大厚重的课程目标已经远远不是单纯的语文课堂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国家规定的语文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教师的教学优势,校本课程正好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提高恰当地解决了这一不足。它要求教师着眼于广阔的语文校本课程范畴,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的相关资源,充实与更新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渗透传统文化,陪伴儿童的成长。

语文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该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学段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及语文能力等因素。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基础不同,教学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小学生个性活泼,对世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人生中的记忆力最佳期。以“三百千”为校本文化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滋养孩子们的心田。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三百千”校本化活动推广路径

“三百千”的校本化推广要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展开,体现专题化、活动性、体验性。将“三百千”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开发推广路径如下:

1.明确“三百千”校本课程的德育目标72232DEF-F64D-401B-8CE7-D6C5B9B553A3

德育即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德育的实质就是把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立场、态度及道德规范,通过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活动。结合古代蒙学教材的适用性,筛选提炼出适用于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综合考虑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维度。对学生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设,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校本课程目标,使德育目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千字文》为例,虽然受成书年代的制约,周兴嗣也摆脱不了宗法封建思想的束缚,但很多语句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德育功能。“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1 ]女子仰慕贞洁纯净的情操,男人效法德才兼备的贤良。倡导知错必改的态度,获得的知识和美德不要失去。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良好的品德修养要在实践中体现。“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在为人处世上,提倡切莫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要诚实守信,心胸宽广。“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结交朋友要注意情投意合,学习上相互切磋,品行上相互勉励。不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积极引导,更有格律知识的普及。每句押韵,朗朗上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黄、荒、张、往、藏等“ang”三江韵。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规律,为以后学习古代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校本综合性学习专题

内容和专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工作,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选取“三百千”的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注重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围绕巨阙宝剑,让学生查阅资料,看看历史上名剑有哪些?更有干将莫邪以身铸剑的传说,从传说故事到古代的冶炼业,学生会在老师专题的引领下,利用网上资源,写出综合性研究报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研讨。“玉出昆冈”,试问:“同学们是否知道我国新疆的和田玉产自昆仑,以昆仑山之玉为尊?”可以网络搜集资料,了解和田玉的历史、功用、种类。查找和“玉”有关的成语,如“抛砖引玉、金玉满堂、玉树临风、冰清玉洁、金声玉振、金玉良言、如花似玉、粉妆玉砌”等,一方面可以积累词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写出条理分明、文字流畅、插图恰当的研究性作文。“果珍李柰,菜重芥姜”写的是哪种水果?哪些调料?引申探究我国以姜为调料,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让校本化的综合性学习根植于生活之中,学习从来都不是仅仅囿于学校和课堂,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倡导生活教育。在“三百千”的内容推广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与历史发展,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兴趣,才能脱离单纯记诵的简单化学习。[ 2 ]才能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开展“三百千”校本化综合性学习,要基于学生提出的問题,鼓励学生质疑,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获得结论,参与分享和讨论。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活以前的知识储备,关注历史与现实,有益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王应麟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年

(责任编辑:姜秀靓)72232DEF-F64D-401B-8CE7-D6C5B9B553A3

猜你喜欢

蒙学校本化新时代
日新才能启蒙
蒙学:古人的儿童教育智慧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
《三字经》在蒙教中的地位与文化蕴含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