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戏剧法在小学心理课堂的实践应用

2022-06-10李溯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心理课教育戏剧绘本

李溯莹

摘要:随着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课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开始逐渐多样化。绘本戏剧法是指在心理课中以绘本为载体,并融入教育戏剧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体验绘本故事,感受绘本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在小学心理课堂中使用绘本戏剧法,将绘本与教育戏剧巧妙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对于绘本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迁移和运用。

关键词:绘本;教育戏剧;心理课;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8-0034-03

一、绘本戏剧法的基本理念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实践中,教师普遍采用游戏加分享的教学方式,即先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大部分学生在玩游戏的时候非常积极,但是在分享环节发言者寥寥无几。而且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说,在游戏过程中机智有效地抓住分享点也是一个大难题。由此导致心理课堂变成游戏课,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去体验和感悟。

绘本戏剧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充分整合绘本和教育戏剧两者优势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体验绘本故事,感受绘本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作为一种更具开放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绘本戏剧法的载体是绘本,教育戏剧则是手段和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主题内容的绘本,以绘本故事为课堂主线,在教学中通过“默剧”“画面定格”“V型叙事法”等戏剧教育的技术让学生体验绘本故事,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心理课堂中应用绘本戏剧法的意义

(一)提升心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一般是物质奖励,心理课作为非考试科目,家长不太可能会使用物质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因此主要依靠的是内部学习动机。绘本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引发人们的感悟和思考,深受当下小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上利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讲述绘本,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亲身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期待,增强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

(二)体验绘本故事,感受多样人生

小學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发展起来,因此,一般的教学方式在小学心理课上难以达到效果。而绘本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在心理课上借用绘本,能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进行暗示性的心理疏导和指引,让学生从故事中获取心理能量,学会自省。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利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解读绘本故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进入故事,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验主人公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获取成长能量。

例如,在关于“友谊”的主题心理课上,我选取了《河马的蓝宝石戒指》这个绘本。该绘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河马喜欢小六,却没有可以送给小六的蓝宝石戒指,于是河马拜托他的邻居好朋友蓝蜗牛假扮成蓝宝石戒指,欺骗近视眼的小六,成功让小六成了他的新娘。蓝蜗牛一直扮演着戒指,甚至最后连他的儿子也要代替父亲扮演戒指,就这样生活下去。课堂上,我通过“专家外衣”技术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友谊;通过“定格画面”技术展示蓝蜗牛变成蓝宝石戒指后生活中的变化;通过“思路追踪”技术探索河马和蓝蜗牛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绘本故事背后的深层涵义。

(三)搭建情境,促进课堂知识内化

在小学心理课上,“活动+讨论+分享”的形式比较普遍。教师会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活动之后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单独思考或者小组讨论,之后邀请学生进行个别分享或者小组展示。这种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体验之后通过自省或讨论察觉自我感受,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于游戏活动的关注多于对思考讨论的重视,常出现大多数学生只想玩游戏、不想思考讨论问题的情况。此外,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活动设置的局限,小学生无法在短暂的活动时间内“一心二用”——既全力以赴完成活动任务,又留意观察他人的表现并体验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绘本戏剧法用一个绘本故事贯穿整节课,保证了课堂活动之间的顺序性和连贯性。教师通过教育戏剧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跟随故事情节循序渐进,体验故事的发生、发展,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解读故事人物的表现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引发的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更容易被学生深深地识记在脑海中。另外,在模拟他人的人生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这样的经验更容易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生知识,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或者困惑的时候,能够更快速地将在绘本中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绘本戏剧法在小学心理课堂的应用

(一)根据主题给绘本分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基于《纲要》的要求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大量收集电子绘本,并从“学会学习”“人际交往”“认识自我”“生活和社会适应”“生命教育”这五个方面,将电子绘本进行分类,结合具体主题进行适当改编。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适合“学会学习”主题的绘本有《爷爷一定有办法》《一口袋的吻》《做个爱书人》等;适合“人际交往”主题的绘本有《河马的蓝宝石戒指》《如果我有一块钱》《彩虹色的花》等;适合“认识自我”主题的绘本有《小猪变形记》《我长大以后》《大脚丫跳芭蕾》等;适合“生活和社会适应”主题的绘本有《我的情绪小怪兽》《大卫,不可以》《如果你给老鼠玩手机》等;适合“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有《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瓶子里的心》等。

(二)用教育戏剧的方法阐释绘本

教育戏剧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游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戏剧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育戏剧融到心理课堂中,可以丰富心理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一般来说,教育戏剧融入心理绘本课堂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1.戏剧游戏。通过肢体活动、演技练习、想象力训练、放松等方式让学生打开身体,提升学生感受身体的能力。

2.角色扮演。让学生进入绘本角色或者特定情境中,从不同的角度和空间去思考,加强思考和批判的深度。

3.即兴创作。在原有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作新的情节、创新人物性格、做出新取舍、创作新结局、加入新角色等,学生能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解困思考”,建构创造与批判空间。

4.剧场类型。剧场类型是指戏剧展演的不同方式。任何绘本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示,恰当的表达手法能让绘本最大程度地被学生接纳、感受和运用。

(三)巧妙设置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在上北师大版心理健康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课“当诱惑成为网事”时,我们选择了《假如你给老鼠玩手机》这个绘本并进行了改编。

在课堂的开始,我们通过视频《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学生体验玩虚拟手机一分钟,引出绘本故事。之后,教师播放电子绘本,讲述故事:杰克因为不耐烦小老鼠在他工作的时候总是在他耳边絮絮叨叨,于是决定让小老鼠玩手机三分钟。学生通过“坐针毡”戏剧游戏扮演手机里的一个软件,说服小老鼠将三分钟的时间使用在自己身上。

然后,教师继续播放电子绘本,讲述故事:手机太好玩了,小老鼠并没有按时归还手机,相反,它无论去哪里都只看着手机,因此忽略了美食、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刻,甚至连安全都不顾了。学生通过互动,集体创作“定格画面”,再现小老鼠沉迷手机的场景,体会沉迷手机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接下来,教师继续播放电子绘本,讲述故事:有一天,小老鼠的手机没电了,它回归现实,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它决定永远不再碰手机。此时,教师入戏扮演态度坚定的小老鼠,全班学生作为“替身”,探讨“永远不碰手机的可行性及利害关系”。学生在前面活动的铺垫下,很自然地从小老鼠此时的想法和感受出发,或赞同小老鼠的决定,或怀疑小老鼠能否坚持,或认为小老鼠不用这么绝对……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手机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受益无穷。由此,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

综上,绘本戏剧法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其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优化了现阶段小学心理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夠获得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谈绘本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2):30-33.

[2]刘慧贤. 创造性教育戏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5):24-27.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心理课教育戏剧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