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急诊内科病区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和实践

2022-06-08潘培倩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病区全员传染病

蒋 琰,陈 婷,黄 晨,潘培倩,景 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25)

2022 年3 月初,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要流行株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感染疫情(新冠疫情)在上海迅速蔓延。截至5 月10 日9 时,上海累计确诊病例达61 141 例,累计治愈病例达54 968 例,累计死亡病例560 例。为快速遏制疫情蔓延,我院急诊各科室积极响应和启动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我国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 年)[1]中规定,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有学者[2]提出,建立健全适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的应急管理全员培训体系,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能力,但当前缺乏临床实践及效果评价研究。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本院急诊内科病区开展全员应急能力培训,全员动员参与防疫管控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2022 年4 月5 日至5 月5 日期间,急诊内科病区所有人员共计96 名作为调查和培训的对象,其中医师12 名,护士18 名,工勤1 名,保洁1 名,护工6 名,患者和家属58 名。纳入标准为符合以下所有条件。①从参与调查至培训结束一直在本病区;②本人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为存在以下任意一项:①病假或孕产期人员;②出院或死亡人员;③预计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如肺通气功能障碍,病情导致无法佩戴口罩或面屏的患者等。

二、方法

1.构建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

(1)成立应急核心小组:在病区中遴选出5 人组成应急核心小组,其中副主任医师1 名,主治医师2 名,主管护师2 名,护师2 名。病区主任担任核心组长1 名,病区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组员5 名分别为医师2 名、教学干事1 名、质控员1 名、院感专员1 名。

(2)制订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应急能力核心小组通过文献回顾、线上专家论证,整理、统计并讨论专家意见及建议,最终形成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最终稿形成步骤如下。①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医疗机构及管理者对人员应急能力进行培训的研究进展;②开展前期基线调查,了解病区目前全员应急能力现状;③参考“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护理预备队” 资质培训课程、“医学教学中心” 瑞金医院预备队员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国卫办医函〔2022〕71 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护理规范》(国卫办医函〔2020〕170 号)及我院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瑞金医院院感防控消毒制度(含病房、门诊及疑似、确诊新冠时处理)瑞金医院楼宇工作流程图急诊清洁与消毒制度住院患者收治要求与流程疫情期间过渡缓冲病房感染防控要求等资料;④结合临床情景及实际需求,将病区全体人群分类,分别根据人群特点设置“进阶版”“基础版”和“科普版”进行分层培训。例如,医护人员接受“进阶版”培训;护工、工勤、保洁接受“基础版”培训;患者和家属接受“科普版”培训。最终形成的急诊内科病区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包括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大纲、培训课程、教学团队、培训教材、教学评价7 个模块,具体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急诊内科病区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

续表1 急诊内科病区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

2.应急能力培训方案的实施

(1)培训对象:2022 年4 月5 日至5 月9 日期间,对参与急诊内科病区全员应急能力调查的所有96 名人员根据入科时间不同陆续开展应急能力培训。所有培训在人员入病区1 周内完成。

(2)开展培训:采用人员分层方法对96 名人员开展应急能力培训,具体措施如下。①理论课,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以线上观看录课视频资料为主,部分录课视频后有针对该课程内容的线上答题考核,了解其掌握情况。②实训课,以线下小范围现场示教和讲解为主进行培训。③评价考核,由病区应急能力核心小组为主进行人员考核,检验培训效果。

(3)培训效果评价:①医护人员考核,采用阚庭等[3]设计的“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问卷对医务人员进行应急能力调查。问卷包括3 个维度(传染病突发事件预防能力、传染病突发事件准备能力、传染病突发事件救援能力),共有9 个二级条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础知识、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监测、上报、医疗应对、公共卫生应对与安全防护、公共卫生应对与安全防护、风险沟通)和36 个三级条目。抽取13 名医护人员为预调查对象,统计结果显示,Cronbach α 系数0.985,表明“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其他工作人员考核,采用病区自行制定的评分表对于护工、保洁和工勤进行操作考核,包括“七步洗手法”和隔离衣穿脱,同时口头提问防疫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清洁与消毒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等问题。③患者和家属考核:通过现场观察患者和家属口罩、面屏佩戴情况以及手卫生是否规范,根据巡查表记录防疫措施执行现况进行测评。巡查小组成员均经同质化培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资料收集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前,由研究者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然后按操作考核表对护工、工勤和保洁进行考核,当场评分。

(4)满意度调查:根据病区自行编制的问卷对人员进行培训满意度测评随访。问卷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对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时长、课程安排5 个方面进行评价,总得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满分为20 分,得分越高,说明人员参与培训的满意度越高。对于无法配合填写问卷的人员,调查者通过问询代替填写调查信息。

(5)临床实践效果检验:病区所有人员每日行核酸检测。病区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督查核酸检测结果。如有感染病例,及时上报。

3.资料收集

“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由病区主任、护士长通过微信平台发放,核心小组成员负责后台数据的回收整理;护工、工勤、保洁操作考核表和口头提问记录单由病区质控员和院感专员开展线下考核,资料现场回收存档;患者和家属防疫措施执行情况巡查表由病区应急核心小组成员考察记录,资料现场回收存档。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进行培训前、后的数据比较,P<0.05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资料

96 名调查和培训对象中,男性为24 名(25.0%),女性为72 名(75.0%);年龄为26~78 岁;其中文盲2 名(2.1%),中学及以下学历31 名(32.3%),大专及本科学历51 名(53.1%),研究生和博士学历12 名(12.5%)。

二、医护人员培训前后项目得分比较

接受应急能力培训后,30 名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突发发事件预防能力、传染病突发事件准备能力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救援能力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升(P<0.05)(见表2、3)。

表2 培训前后30 名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维度得分()

表2 培训前后30 名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维度得分()

表3 培训前后30 名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具体条目得分()

表3 培训前后30 名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具体条目得分()

三、其他人员培训前、后项目得分比较

培训后,护工、保洁和工勤的“手卫生”和“隔离衣穿脱” 合格率由培训前的62.5%提高至100.0%,口头提问回答合格率由培训前的50.0%提高至87.5%。患者和家属口罩正确佩戴率由培训前的66.1%提高至89.3%,手卫生规范率由培训前75.0%提高至92.0%。

四、培训满意度评价

急诊内科病区全员对应急能力培训的满意度平均分为(16.36±2.03)分(满分20 分),说明全员对参与培训的过程体验感较好,比较满意。

五、临床效果检验

通过全员应急培训指导临床防疫工作以来,病区无新冠感染病例。

讨 论

一、本研究构建的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合理、可行

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前期调研、线上专家论证和下线小组头脑风暴,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构建立了应急能力培训方案。构建过程中,充分了解国内外医疗机构及管理者对人员应急能力进行培训的研究进展,并开展了充分的前期基线调查,了解了病区目前全员应急能力现状。课程设置的参考资料契合当下防疫政策,有先进性和时效性。课程设置根据培训对象不同,结合各级人员的工作角色和岗位职责,设置符合各级人员需求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并具有实用性。此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培训模式,如线上视频资料学习、录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不仅符合疫情防控要求,且便于学员复习课程内容。陈军华等[3]的研究显示,讲授法联合网络化学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效果优于传统讲授法。Gebbie 等[4]就法律方面的能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要求。杨之涛等[5]的研究显示,医疗资源重组、物资调配保障、信息系统优化等对应对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积极作用。郭新文等[6]的报道显示,专业知识培训联合心理干预可提升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人员应对能力、急救能力及心理韧性。

本研究构建的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涵盖了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知识,物资保障、信息化上报、心理应激以及心理护理等内容。通过该培训,能够切实提高病区各级人员的应急防疫能力,为工作和生活中采取合适的防疫措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通过培训方案的实施和教学评价指标的跟踪测评,证实本研究构建的应急能力培训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二、应急能力培训有助于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

新冠疫情期间,病区内实施全员应急能力培训,鼓励人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肖巧玲等[7]报道的系统化培训可提升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处置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指出[8],对临床护士进行传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训,能够缓解或者完全消除其心理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改善工作质量,避免或减少差错,有效降低工作期间的病原体暴露机会。培训经历可影响医护人员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意愿,针对性的培训可提升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其参与救援的意愿。徐彩娟等[9]的研究表明,加强团队协作及医患间有效沟通,可促进系统化落实各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本研究构建的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根据不同类别的人员设置因地制宜的课程,使得培训更容易推广和实施。采用阚庭等设计的“医护人员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对病区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前、后的应急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后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突发发事件预防能力、传染病突发事件准备能力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救援能力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升(P<0.05)。此外,采用病区自行制定的评分表对护工、保洁和工勤进行跟踪评价,发现护工、保洁和工勤的“手卫生”和“隔离衣穿脱”合格率(考核成绩≥60 分)由培训前的62.5%提升至100.0%,口头提问回答合格率由培训前的50.0%提升至87.5%,患者和家属口罩正确佩戴率由培训前的66.1%提高至89.3%,手卫生规范率由培训前75.0%提高至92.0%,说明全员应急能力培训具有临床实践意义,能够规范和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疫情防疫工作质量和病区安全。通过全员培训指导临床防疫工作开展以来,我院急诊内科实现疫情期间病区零感染。此外,急诊内科病区全员对应急能力培训课程的满意度评分为(16.36±2.03)分(满分20 分),显示全员对参与培训的过程体验感较好,比较满意。

总之,本研究紧扣临床需求,构建的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针对病区不同类别人员合理设置不同阶段培训课程,其内容涵盖较全面,实践操作性较强。为病区管理者有目的、针对性地动员人人参与疫情防控,进一步强化全员防疫应急能力提供参考。本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此次上海突发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要流行株的新冠疫情,时间紧迫,未能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来构建应急能力培训方案,因此在培训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本研究通过培训的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满意度测评和临床实践结果验证了全员应急能力培训方案设置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可切实提升全员应急能力,为日后进一步完善相关培训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病区全员传染病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传染病的预防
全员核酸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保洁员坚守隔离病区一个多月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