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氮参数对采空区自燃氧化带分布的影响研究

2022-06-08王玉怀屈艳阳董佳瑶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树漏风采空区

王玉怀,屈艳阳,董佳瑶

(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0 引言

采空区煤自燃防治多采用灌浆、注惰性气体、均压通风、喷洒阻化剂等[1-5]技术,其中传统的灌浆防灭火技术虽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以有效惰化,但无法及时灭火,效果不佳;喷洒阻化剂防灭火技术材料丰富,可以阻止氧化作用,但该技术可能会腐蚀井下设备,失水后将会促进煤自燃。而注氮防灭火技术具有抑爆、工艺可靠,对井下设备无腐蚀,防灭火效果显著等优势,且其是通过向采空区注入氮气来排除采空区中所含的空气,降低采空区内部氧气的浓度,相对减缓或阻止了煤氧反应,从而有效减少采空区遗煤自燃的事故发生[6-7]。

红树梁煤矿6煤层为易自燃煤层,煤层埋藏浅易造成地面漏风,采用放顶煤开采采空区遗煤多,可能形成比较严重的自然发火隐患,且相邻矿井开采6煤层时出现多次采空区遗煤氧化现象。因此,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采用注氮防灭火技术防治采空区遗煤氧化自燃。

1 工作面概况

红树梁矿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年生产能力500万吨,6102工作面为红树梁矿首采工作面,该工作面位于该煤矿6号煤层,布置在井底车场北侧的一盘区西翼,工作面垂直与大巷东西向布置。工作面以西为6煤风氧化带,东为6号煤北翼辅运大巷,北为6103设计工作面,南为3号探巷。工作面上部4煤、5煤、6-1煤风氧化,无采掘工程,下部9煤无采掘工程。

6102工作面煤层倾角 2° ~14°,煤层厚度 3.25~12.70 m,平均厚度为 7.25 m,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设计机采高度为3.8 m,放煤高度平均为3.45 m,采放比平均为1∶0.908; 放煤高度最大为 8.9 m,采放比最大为 1∶2.342。工作面通风量为17 m3/s,绝对瓦斯涌出来为2.83 m3/min。6102工作面沿煤层底板布置两条巷道,即胶运顺槽、辅运顺槽。切眼位于主(辅)运巷与停采线交叉点往西845 m处,顺煤层倾向布置。6102胶运顺槽为进风巷,6102辅运顺槽为回风巷,形成6102工作面通风系统。其中,工作面进风巷长1140 m,断面为5.5 m×3.8 m。工作面回风巷长1224 m,断面为5 m×3.8 m。工作面为260.0 m。断面为11 m×3.8 m。

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方法

煤自身氧化加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煤炭自燃是最后阶段,主要是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其结果发生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煤发生自燃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煤具有自燃倾向性且呈破碎状态堆积、有连续的通风供氧条件、热量易于积聚和持续一定的时间,这反映了煤自燃的必然性[8]。但是煤自燃究竟何时何地何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这都是不可预估的,这就是煤自燃的偶然性。

根据煤自燃的基本条件,采空区煤炭氧化自燃区域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带,即采空区煤炭氧化自燃“三带”——散热带、氧化带和窒息带,见图1。

图1 采空区氧化自燃“三带”示意图

(1) 散热带。在此范围内,虽然有氧化条件,但漏风流速大,达不到蓄热条件,不会发生煤炭自燃。

(2) 氧化带。在此范围内,漏风减少,具备蓄热条件,又有充足的供氧条件,故煤炭容易自燃。

(3) 窒息带。在氧化带之后,采空区冒落的岩石被压实,漏风微弱,且氧气浓度下降到8%~10%以下。在氧化带已自燃的煤炭到了窒息带也因缺氧而窒息熄灭[9]。

“三带”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划分有一定的困难。由于探测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想要定量的准确划分是难以做到的[10]。划分自燃“三带”通常有三种标准,即以采空区内的漏风风速、氧气浓度和升温率来划分[11-13]。

(1) 根据测点的升温特征划分

在采空区某区域升温率大,反映了该区域危险性大,根据升温率这一指标,可以圈划出可能自燃氧化带宽度。以升温率可能出现大于等于1℃/d的区域作为划分标准,但目前应用不是很广泛。

(2) 按照采空区内漏风风速划分

散热带内采空区内漏风风速大于0.24 m/min;氧化带内采空区漏风风速在0.1~0.24 m/min之间;窒息带漏风风速小于0.1 m/min。

(3) 按照氧气浓度划分

散热带内氧气浓度大于18%;氧化带内氧气浓度介于8%~18%之间;窒息带内氧气浓度低于8%。

3 建立几何模型

3.1 建立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根据红树梁矿6102工作面的有关参数,本文中选择工作面、进风巷、回风巷和采空区作为物理模型,如图2所示。

相关巷道几何尺寸见表1。

表1 计算模型结构及几何参数

3.2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在模拟过程中,设置进风巷为速度入口,进口速度根据工作面实际的进风量计算出进风速度,进风速度为0.95m/s,回风巷设置为压力出口。针对进风巷道中气体的组分,氧气浓度为21%。选择标准k-epsilon、组分运输和能量方程模型。其中,混合物为methane-air,考虑重力作用。同时将采空区设置为多孔介质区域,关键参数如粘性阻力系数,遗煤耗氧速率等,均以用户自定义UDF函数的形式编译加载到FLUENT中进行求解,且各值的收敛标准均为前后两次迭代值差小于0.001。计算边界条件,见表2。

表2 计算边界条件

(1) 风流在采空区中动量守恒方程

(1)

其中,当气体为不可压缩气体时,黏性应力张量

惯性阻力因子

式中,φ为孔隙率,%;ρ为气体密度,kg/m3;V为速度矢量,m/s;P为压力,Pa;gn为重力加速度,m/s2;μ为采空区气体的动力黏度,kg/m·s;ν为空气的运动黏性系数,m2/s;Kp为渗透率,m2。

(2) 能量守恒方程

(2)

式中,T为流体的温度,K;cp为定压比热容,J/(kg·K);K为热传导系数,W/(m·K);ST为黏性扩散项;x、y、z为采空区内某点的坐标值,m。

(3) 组分气体浓度方程

(3)

式中,ρfYi为组分i的质量浓度,kg/m3;Yi为氧气的质量分数;D为采空区氧气扩散系数,一般取2.88×10-5m2/s;u、v、ω为速度矢量在x、y、z方向上的分量,m/s;Si为源项,i=1,2(S1为计算瓦斯浓度时的源项;S2为计算氧气浓度时的源项,表示耗氧速度)。

4 模拟结果分析

4.1 最佳注氮位置

要想使防灭火的效果达到理想状态,首先确定合理的注氮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最关键的距离就是注氮孔到工作面的垂直距离。如果注氮孔的位置离工作面较近时,大量的氮气将扩散到工作面,无法稀释采空区的氧气,导致资源浪费,增加成本;如果距离工作面太远时,大量氮气将进入窒息带,无法对防灭火起到作用。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红树梁煤矿6102工作面采空区“三带”范围为:回风巷侧散热带:0~20 m,氧化带:20~45 m,窒息带:45 m以上;进风巷侧散热带:0~73 m,氧化带:73~92 m,窒息带:92 m 以上。根据采空区注氮防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学者的研究[14-16],可知,合理的注氮释放口位置应在采空区氧化带之内,因此将注氮孔设置于进风巷一侧,深入采空区75 m。在现场注氮时,注氮管路沿底板布置,注氮管径为φ108 mm。

4.2 不同注氮量对采空区“三带”的影响

取Z=1平面为截面,得到不同条件下采空区“三带”分布云图,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注氮量对采空区氧化带的影响

由图3可得出,不同注氮量条件下6102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三带”的范围,其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注氮量对采空区“三带”分布的影响

由图3和表3可以看出,通过对采空区进行注氮,采空区氧化带范围逐渐缩小;注氮后采空区氧化带范围与未注氮采空区氧化带的范围相比,有较明显的变化。随着注氮量的增大,进风侧氧化带的变化不大;回风侧氧化带则有所前移,其氧化带宽度减小且缩短程度降低;采空区中部的氧化带与窒息带交界处有所前移,并且其氧化带的范围减小。模拟结果显示,注氮量为400 m3/h、500 m3/h、600 m3/h时相应的采空区中部氧化带宽度分别为22 m、20 m、17 m。可以看出,注氮量为400 m3/h与注氮量为500 m3/h相比,氧化带的宽度有所减小但总体变化不大,但回风侧氧化带与散热带的交接点前移,且向深部移动5 m。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红树梁矿6102工作面的最佳注氮位置应位于距离工作面约75 m处,合理注氮量为500 m3/h。此时,氧化带的宽度在进风侧由19 m降至8 m,采空区中部由31 m降至20 m,回风侧由25 m降至17 m。现场对采空区进行注氮,注氮量为500 m3/h,6102工作面自2021年5月开始回采至今,没有出现采空区遗煤氧化现象。

5 结论

(1) 根据红树梁矿6102工作面相关参数建立物理模型,对未注氮条件下的采空区“三带”进行研究,得到了采空区后方的最佳注氮位置。

(2) 对不同注氮量情况下采空区“三带”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氮量的增大,进风侧氧化带分布的变化不大;回风侧氧化带则有所前移,其氧化带宽度减小且缩短程度降低;采空区中部的氧化带与窒息带交界处有所前移,并且其氧化带的范围减小。根据模拟分析结果,确定工作面注氮量为500 m3/h。

(3) 合理的注氮位置和注氮量可以缩短采空区氧化带宽度,降低采空区煤炭自燃风险,通过对采空区注氮,6102工作面自2021年5月开始回采至今,没有出现采空区遗煤氧化现象。

猜你喜欢

红树漏风采空区
相邻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覆岩压力分布特征研究
红树林诞生记
会“上”树的鱼
会“上”树的鱼
漏风的小棉袄
地下金属矿山采空区安全治理方案设计探讨
品梅
回转式空预器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采空区地基稳定性研究及其技术对策
掉牙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