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与“研”齐飞 “求”与“索”并重

2022-06-08计青青

体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余姚市教研笔者

计青青

摘  要:浙江省余姚市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已经开展四届,促进了区域内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有幸成为第四届跨校带徒中的一员,在团队中学习、熏陶、成长。本文基于工作室活动,围绕课堂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三个方面,谈及收获和成长感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成长;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5-0060-03

参加浙江省余姚市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点燃了笔者的成长希望,并开启了专业发展的新篇章。从团建活动中体会归属感,从教研活动中体会收获感,三年的磨炼和成长,让笔者的专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先后获得宁波市教坛新秀、余姚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多篇论文获余姚市一等奖。学有所长,学有所促,专业素养的提升让笔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更有动力和自信。

一、深耕课堂,提升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铺垫,聚焦课堂教学,通过实践的积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着力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一)课堂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一次参加名师工作室“短课式”课堂展示课,笔者上的是《篮球行进间运球》,传统的教学流程(图1),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整节课氛围并不活跃。由于教师讲解较多,学生练习时间减少,整体效果并不理想。上完课,我整个人是沮丧的,不管是课堂教学设计、教學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与其他学员差距较大。邹导师的话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态都可以学,但是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做再多都是不精彩的。”

教学生成问题是课堂常态,在“问题”的驱动下,去思考,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重点。本节课教学问题较多,笔者认识到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学理念,于是再次认真学习了《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体育教学》等,学到了“学、练、评”的教学模式运用,同时了解体育课的“七个一”评价标准。于是笔者重新设计《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流程(图2),在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效果、课堂氛围、学生习得程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评课创新——改善思维力

每次教研课教学结束后,最令人紧张的是课后抽签评课,要求必须讲满15分钟,然后由执教者进行“答辩”,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辩论”。有一次笔者被抽中《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评课,由于对这个教材不熟悉,在评课的时候,笔者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用最慌乱的状态、最短的时间结束了这次评课,这对于本身表达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差的我,无疑是多重打击。

辩论式评课方式改变了原来评课冷场、泛泛而谈、触及不到实质性问题的弊端,随机抽签的方式使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听课,同时也需要做好积极主动进行评课的准备,充分调动大家评课的积极性。经过多次评课的实践,让笔者深深感受到,评课要用数据说话,学会提炼关键词,而不是泛泛而谈。平时了解教材,对教材的处理要有清晰的思路,时刻积攒知识,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依靠团队的力量,头脑风暴、共享知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评课不仅锻炼了大家的临场发挥能力,同时也使大家将自己所学进行分享,经过探究讨论最后使知识内化。

(三)课堂拓展——发展创造力

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余姚市教育局安排了“停课不停学”的教学任务,工作室也接到了制作体育微课的任务,其中一课由笔者负责,需要进行微课设计、拍摄/剪辑,同时还要学习制作微信公众号。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这一切都是需掌握的全新技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教师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仅要专业技能出色,也要不断学习信息化新技能,成为全能型教师。

二、以教促研,提升科研实力

课堂教学是科研的“主阵地”,有效科研应当与日常教学过程相融合,贯穿始终开展“现场式”研究,学会在常态教学中发现“真问题”,多措并举,培养阅读习惯,积累材料,积极动笔撰写,提升科研软实力。

(一)成长之基——培养阅读习惯

“读什么决定想什么,读多深决定想多深。”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专注课堂教学实践,而不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就不会有更大的突破。只有思想先行,学习各种教育思想,研究教学理论,从中汲取优秀的内容,并运用到自身教育教学中,才能实现真正成长。工作室为了能够使学员坚持阅读,以“拼图研读”为载体,以“21天阅读打卡”“番茄看书法”“阅读马拉松”为途径,开展多元阅读形式(如纸质学习、电子阅读等),设置阅读记录单(表1),激发学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让笔者拓宽了视野,更学会了思考,尝试在看起来没有问题的事情中发现问题,不满足现状,不断试验和探索,创造更多促进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头脑里不再只是“原来体育要这样教”,而是“原来体育还可以这样教”。

(二)成长之梯——善于积累材料

材料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每一次去参观其他学校或者听评课,笔者都会用手机或者用笔记录下精彩瞬间,回来后反复看,积极思考,努力实践,最后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同时,学习前的资料积累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工作室导师要求上展示课的学员撰写语言稿,在课堂中做到精讲多练。课后反思也是重要的原始材料,是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这些内容如果只留存于大脑中,总会遗忘,因此工作室设置了反思日记单(表2)。

(三)成长之翼——积极提笔撰写

阅读和材料的积累为笔者进行教研提供了无限可能。读和写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如果只顾着“读”,而忘记了“写”,我们就缺少了输出和总结,写的过程是对我们的所思所想进行提炼升华的过程,也为我们的实践操作提供借鉴意义。在工作室的三年规划中,每个学员都被要求上交2~3篇教学论文。工作室拓展“写”的范围,除了论文与课题,还要积极撰写案例、总结、读书心得等。

三、教研融合,提供校内外体育“新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相长、教研融合要建立在真正的行动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的内驱力,更加有效地服务校内外的体育教学活动。

(一)激活学校体育新氛围

工作室在余姚市陆埠镇第二小学的活动,让笔者有幸观摩了全国跳绳特色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绳操+分层次跳绳练习,整个大课间有序、有效、有特色,使人深感震撼。于是结合本校实际,笔者从大课间操切入,把大课间活动内容与每月活动竞赛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了教师带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此外,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室内网课的录制经验,开发室内操,让学生在室内也能进行体育锻炼。室内体育操已经成为学校的体育特色,吸引了周边兄弟学校多次莅临参观。

(二)拓展群体活动新思路

近年来,工作室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类读书、论坛活动,在导师的引领和学员的交流中,笔者有了新的思考。在一次论坛中,导师说:“教师不是教练,我们的最终任务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学会体育技能,积极参与锻炼,培养体育兴趣。”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为了能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快乐,促使每一名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学校以小型比赛为依托,开展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体育竞赛,充分调动师生的锻炼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三)创新家庭体育新模式

疫情防控时期,工作室成员陈霞波老师作了题为《家校合力,增效家庭体育锻炼》的专题讲座,陈老师以他的宁波市立项的研究课题《订制·合作·联动:疫情期农村小学家庭体育活动实践》为出发点,指出互联网影响下提升家庭体育锻炼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让笔者对后疫情时代利用互联网+视阈下家庭体育的实施有了新的思考。基于此,我校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合理选择网络优秀的资源,形成资源库;利用互联网信息设计多样的练习形式、丰富的评价主体和富有实效的评价策略(图3)。以互联网为载体,对家庭体育作业进行监督、评价和反馈,增强学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的积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名师工作室三年的成長经历告诉笔者:任何时候都要敢于追随实践的脚步,把心中所“想”落实到实际的“行”中。教学中也如此,要时刻保持“教”和“研”共进,因为“研”源于“教”才有活力,“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余姚市教研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余姚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