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教育理念提升小学生体育品德的对策研究

2022-06-07朱慧敏

体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品德理念体育

文/朱慧敏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品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基于OBE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理念,利用体育课堂教学阵地,以强调体育品德为成果导向,拓展多元化体育品德实践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运动参与的愉悦、群体交往的乐趣以及团队互助的精神等,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功能与价值。

一、OBE教育理念

(一)什么是OBE教育理念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强调个性化评定的新兴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成果产出。OBE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应先明确学习成果,并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来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

(二)OBE教育理念特点

1.反向设置教学目标

OBE教育理念强调反向设置教学目标,即以受教者的人才培养为目标而决定教学目标,并非传统式的“教师擅长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的教学目标设定。通过反向设计原则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加以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计划,最终实现人才培养。

2.强调人才培养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应“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讲生练”无法促进学生快速内化知识,在OBE教学中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重视学生体验学习环节,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合作性比赛等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的要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评价以成果为导向

OBE教育理念中,过程由成果决定,评价以成果为导向。区别于传统式只注重学生成绩的结果性评价,OBE更注重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明确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而达到学习成效。

二、当前小学生体育品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体育品德是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运动技能水平、体力、毅力以及智慧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然而目前体育教学中“师讲生练”过分关注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干预与关注。教师更专注于运动技能的教学,缺乏将体育文化与健康内容相融合的意识,因此导致了学生体育品德能力的不均衡发展。而为了顺应体教融合的趋势,教育也往往趋于表面形式,有教师认为只要教学中出现合作项目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出现比赛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学习出现困难就可以培养学生果敢坚毅的品质。这些表面形式都不利于学生体育品德的良好发展,也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小学生体育品德现状

1.小学生体育品格表现状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体育教学不单单是“教”与“学”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应通过有目的的教学,帮助学生相互尊重,富有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让体育运动项目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合情合理地开展;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与交际的重要性,进而展现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同时帮助学生将这种体育品格有意识地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然而小学生意志力相对较差,遇事容易冲动,并且十分看重比赛结果,胜负欲较强。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难以做到相互尊重,且看重个人表现忽视团队合作,当比赛失败时,也容易推卸责任,不会进行自我反思。可见,学生缺乏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并做出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2.小学生体育道德表现状况

规则是最基本的道德关系的反映。规则意识,在体育中,强调遵守体育规则;在学校中,强调遵守校纪校规;在社会中,强调遵纪守法等。可见,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社会公民道德意识的提升。体育道德规范体育行为,不论是日常体育行为规范还是体育运动与比赛,学生都应做到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

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面对体育规则的制约,能够做到诚信自律、遵纪正义也是反映一个人良好体育品德的表现。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自制力较差,在练习中常以自我为中心。而小学生在竞赛中为了获取比赛的胜利而无视规则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为了获取比赛的胜利,谩骂对手、损坏道具、破坏对手器材等现象也常有发生。这在低年段小学生的发展中就更为明显,学生容易在体育学习、锻炼和比赛中出现不良行为,反映了学生在体育比赛中的规则意识与纪律意识淡薄,并且缺乏公平正义的体育精神。

3.小学生体育精神表现状况

“无体育不拼搏,无拼搏不体育。”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投入一定的体力、智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忍耐力、自信心及勇气,并且能够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当代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普遍存在害怕吃苦及意志力水平较低的问题。面对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例如中长跑、体操等,学生常常会因为缺氧、乳酸堆积等各种原因,在感到辛苦或疲惫时出现退缩、躲避等现象。当面对具有一定强度挑战与负荷挑战的运动项目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因运动困难产生焦虑心理甚至直接放弃。

(二)影响小学生体育品德发展的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较为滞后

传统体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往往采用“复制、粘贴”模式上体育课,“师讲生练”的方式一味追求运动水平与技术技能的提升,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单调等更是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低下,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更是无从谈起。且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与课程观,在“重知识技能、轻品德修养”的习惯性思维之下,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品德方面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评价标准相对薄弱

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习惯于“以分数论英雄”,对学生的体育评价存在“一刀切”现象,往往直接用考试成绩或运动能力对学生加以结果性评价,而涉及体育品德的评价则敷衍了事,流于表面形式,严重缺乏对学生体育品德素养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育品德的培养过程通常需要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进行预设与生成,而体育教师的课时与精力也相对有限,因此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较为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培养。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更是因为学生缺乏拼搏性、挑战性的锻炼,遇到问题容易产生退缩心理。另一方面,校园安全问题也导致学校在选择体育课程时尽量规避具有危险性、挑战性的项目,教师也通过降低课程的强度与难度来避免教学事故,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学生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与规则意识的养成。因此,体育课程应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进行合理设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提升。

三、当前基于OBE教育理念提升小学生体育品德的策略

(一)反向设置教学目标,促进体育品德培养

OBE教育理念强调应反向设置教学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实现体育品德的良好提升,设置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例如,为了提升学生超越自我的精神,教师可以设置合作耐久跑、穿越“人体隧道”“穿山越岭”等综合性素质练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竞争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人合作淘汰赛、跨越障碍比拼跑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与他人合作、竞争以及尊重规则与对手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教师可以抓住教学中一切有利于合作互助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中明确合作的责任与义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体操的保护与帮助中、在小组合作类的集体游戏中以及各类体育竞赛中,借助各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对于团队取胜的价值与意义。

(图片由北京市昌平区实验学校提供)

在教学活动中若学生出现违反比赛规则、不尊重裁判、产生口头和肢体冲突等情况时,教师应通过引导、惩戒、反思等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从而达到利用教学事件对学生精神层面产生影响来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巧用问题创设情境,多元提升学生品德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关键通常是采用大量的训练与反复的练习,这也使得体育课堂越发枯燥无味,学生难以长时间坚持。在课堂中创新运用OBE教育理念,通过教师引导,积极为学生创造提问的契机,以设问、提问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的热情和兴趣,为其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提问“为什么要跳远”“怎么样能跳得更远”等问题,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化问题支撑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生活中遭遇的问题,而生活中鲜活丰富的具像化案例又能反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三)拓展课堂教育形式,建立良好品德意识

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体,并非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应有所预见,提前做好处理预案,科学组织体育项目与体育品德培养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合作性比赛,通过个人与集体的纽带联系,培养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懂得“1+1≥2”的团队互助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还能引导学生团队协作进行动作的创编、比赛战术的运用等,通过“学、练、赛”的融合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集体合作意识,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当然,教师也可以树立鲜明的体育榜样人物,如班级体育之星、学校体育榜样以及体育明星等,突出先进典型对学生的良好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欣赏他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体育品德的内涵价值,建立良好的体育品德意识,进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逐步提高体育品德

体育学科中蕴含的纪律性、团队性与合作性等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同时,体育学科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品德的独特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学生由于个体努力、外在环境、教师指导等多方面因素,在体育品德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根据OBE理念要求,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成果为导向,将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融入到日常体育学科教学中。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均衡合理的分组,通过分层练习进行体育运动,让学生在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进而发展体育品德。教师也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根据学生特性,例如让热爱展示的学生当领操员,让纪律严明的学生当管理员,让性格活泼的学生当组织员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争取做到“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职责”,使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负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体在课堂的表现并辅以适当奖励与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行为规范。通过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帮助学生实现从遵守体育规则到遵守校纪校规,再到遵守法律的过程性蜕变。

(五)完善品德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对人的培养,最终结果是人获得能力。根据OBE教育理念,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达到学习成效。客观、公正的体育教学评价对于激励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完善自我品德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师应擅长运用及时有效的口头评价,例如赛场上裁判的公正执法、队员的尊重听从以及队员间的友好互助等,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合作行为、遵守规则、拼搏精神等方面给予及时的评价。当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省评价,利用对自我、同伴以及教师行为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感知体育品德内涵,形成体育品德基本概念。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元手段,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喜悦感以及获得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促进育人之效。

四、结语

在OBE教育理念引领下,体育品德教育注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强调发展学生体育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人格健全的理想个体而奉献学科力量。

总之,体育品德教育应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帮助学生感受体育魅力,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方式与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体育品德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理念体育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我们的“体育梦”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