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在哪

2022-06-07李锋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段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李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副研究员。国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人教—中图版)《数据与计算》分册主编。国家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创生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它在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也赋予了信息科技课程新的内涵。[1]《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关注新时代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养,梳理出课程的六条逻辑主线,设计新课程内容结构,强调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实践创新。

● 信息科技课程凸显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2]数字素养和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3]发展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就要:①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辨别数据和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具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意识;②发展计算思维,使学生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和实施解决方案;③培育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能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针对问题设计探究路径,通过网络检索、数据分析、模拟验证、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④践行信息社会责任,使学生能领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具备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意识,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课程是针对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围绕数字素养和技能,界定课程目標,遴选课程内容,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明确了六条逻辑主线

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研制团队依据学科概念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

1.数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通过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组织与呈现—数据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融入到课程模块内容中,提高学生数据获取、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2.算法。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设计了“问题的步骤分解—算法的描述、执行与效率—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等”与算法相关的内容,通过身边算法的学习,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能力。

3.网络。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将“网络搜索与辅助协作学习—数字化成果分享—万物互联的途径、原理和意义”融入课程内容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与生活能力。

4.信息处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按照年级的提升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处理—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内在联系的原则与方法—基于物联网生成、处理数据的流程和特点”设计课程内容,以此逐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5.信息安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从“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依法依规—个人隐私保护—规避风险原则、安全观—防范措施、风险评估等”方面设计了信息安全的内容,帮助学生整体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人工智能。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通过“应用系统体验—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的异同—伦理与安全挑战”的内容设计,引导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学会与人工智能打交道,更好地适应智能化环境。

信息科技课程的六条逻辑主线明确了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为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打下基础,反映出信息科技课程独特的教育特征,为信息科技各模块内容要求的设计与组织提供了结构性的支架。

● 信息科技课程构建新的内容结构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紧扣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围绕六条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组织与安排,体现出循序渐进和螺旋发展的特征。其中,小学低年级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帮助学生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课程内容由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两部分组成。采用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六三”学制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和“数字设备体验”。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感受到信息科技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信息科技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认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养成数字设备使用的好习惯。第二学段包括“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和“数据编码探秘”。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利用在线方式解决简单问题能力,自觉地应用数据管理事物,逐步适应在线学习与生活方式。第三学段包括“身边的算法”“过程与控制”和“小型系统模拟”。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利用算法求解问题的基本方式,理解系统实现过程与控制原理,发展计算思维。第四学段包括“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和“互联智能设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加深对互联网及相关新技术本质的认识,初步理解万物互联给人类信息社会带来的影响、机遇和挑战,提高与人工智能技术“打交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李锋,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 56-6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S].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2021-11.

猜你喜欢

学段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