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重点打击新型电信网络犯罪

2022-06-07

科学导报 2022年31期
关键词:受害人手法个人信息

科学导报讯 记者武竹青 “今年以来,共打击处理涉‘两卡’违法犯罪嫌疑人2703人,惩戒曝光8169人。对148万条涉诈网址、8.12万条涉诈IP进行封停处理。”5月23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西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相关情况。

当前常见的诈骗手法有哪些?广大人民群众应该怎样防范?据了解,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传统犯罪明显下降,以前的冒充黑社会、虚假中奖、重金求子等诈骗手法已经逐渐消失。时下,常见的诈骗类型主要有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领导熟人和冒充公检法等。主要诈骗手法表现在:

一是利用急于赚钱心理。诈骗分子通过发布网络任务、网络平台交友、网络聘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吸引受害人并获取信任,先让受害人获取小额利益,吸引大额投资后,以种种理由拒绝提现,甚至要求继续投资,以此实施诈骗。比如虚假投资理财、网络刷单返利等。

二是利用恐惧紧张心理。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贷款公司、卫生防疫部门等人员,利用非法购买的或被害人不经意提供的个人信息,编造受害人可能非法出入境、骗取贷款、妨碍疫情防控等虚假情况,并伪造相关法律文书,让受害人产生恐惧心理,制造緊张气氛,迫使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或者直接让受害人转款到指定账户来达到诈骗的目的。比如冒充公检法诈骗、网络虚假贷款诈骗、冒充疫情流调人员诈骗等。

三是利用先入为主心理。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受害人的手机号、工作单位、网络购物、快递、网络账号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联系受害人或微信添加好友,并准确说出受害人的相关个人信息,先入为主获取受害人信任,声称帮忙过桥转款并伪造转账凭证,或者通过屏幕共享、诱骗受害人提供手机验证码等手段,诈骗受害人钱财。比如冒充领导熟人诈骗、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

山西省公安厅刑侦总队表示,下一步,山西公安机关将继续狠抓打击治理,一体推进“不敢骗、不能骗、骗不到”工作机制,采取严厉打击、严密防范、严加治理、严格管控四严措施,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势头。面对不断迭代更新的诈骗手法,人民群众要谨记“未知链接不要点,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还要积极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不断了解掌握最新的诈骗手法,提升识骗防骗意识。同时,提醒人民群众要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微信、QQ和支付宝等各类账户,不要出售、出租、出借他人,更不要帮助陌生人转款,否则可能沦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受到法律追究。

猜你喜欢

受害人手法个人信息
拟人手法真多情
保护死者个人信息 维权要不留死角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画与理
浅论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
七步洗手法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问责乏力冤案变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