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斯诺需求”看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成因例谈

2022-06-06胡丽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0期
关键词:初中生理论

胡丽敏

【摘要】初中生出现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一般从外因和内因去分析。本文尝试从“马斯诺需求”理论去探讨,从学生不同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角度探索他们出现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的原因。

【关键词】初中生;“马斯诺需求”理论;心理行为

马斯诺把人的需求从下往上分为五层,也可以再细分为七层:生理需求(衣食住行)、安全需求(安全稳定,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社交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自尊、他尊和权力欲)、认知需要(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问题)、审美需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欣赏)、自我实现(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提出这种需求层次理论的本意是认为人应该一级一级地往上追求不同的东西,越往上就越体现人的先进性、人生意义和价值。这理论是从外在因素探究人的需求心理,假如从人的内部需求来反观,如果人实现不了“马斯诺理论”中的各个层次的需求,那会不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被满足,就会产生某种心理缺失,直接衍生出某些问题行为。就如一个刚从山区到城市里生活的人,他首先有认知的需要,他要尽快地了解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尽快去适应这个新环境。假如他我行我素,不懂得主动适应坏境,那么就会显得跟环境和周边的人格格不入,各种矛盾就来了。

同样道理,初中生身上也折射出“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如果我们以“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来观照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发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当他们的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同样也会产生内在的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治标不治本的说教是无效的教育。初中生出现的问题思想或者问题行为成因会有所不同,简单而又粗线条的德育方法,缺少了对学生不同情况成因的深入分析,忽略了被教育对象问题行为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德育成效低下。无可否认,育人必须先育心,从根本去帮助这些困难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必须要找到他们成长困难形成的根源,笔者认为,如果尝试从“马斯诺需求理论”的七个层次来探究,或许能够探寻到一些德育、心育的突破口。

“马斯诺需求七个层次”之间是有明确区别的,到了对初中生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成因的思考上,这些层次又会出现交叉,情况就会呈现复杂性,在教育过程中难度也增大。下面,笔者通过实际事例,从“马斯诺需求”理论去探讨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

一、初中生的成长有生存和安全的需求

这一类学生,更多带有原生家庭的痕迹。他们从小在家庭生活中欠缺了家人适当的关注和爱护,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异样,这些学生为了争取在家庭里被爱而积极主动变成“好孩子”,他们坚强地让大家看到他们乖巧、听话的一面,他们甚至过早成熟懂事,他们或许是爸妈最放心的“特优生”。例如,曾经一个学习拔尖的小女孩抱着笔者大哭不止,一开始笔者以为是中考即将到来给了她过大的压力,谁知道给她压力的是家里的奶奶、爸爸、妈妈。家里的长辈只喜欢弟弟,从来都没有给她温暖的话语和眼神,甚至让她牺牲学习时间带弟妹,陪吃、陪睡、陪玩。弟弟妹妹都喜欢这个懂事的大姐姐,该女生也以为自己勤劳的付出、优异的成绩可以换来家中长辈的喜爱和关注,可惜,当她发现中考报志愿的家长会上只有她没有家长陪同,这种孤零零的无所依感就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温暖的陪伴,说再多的“我爱你”都是无力的,因为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做重要抉择的时候。目前,“二孩”“三孩”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对学生足够的关注,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更值得所有人去深思。

父母过于放心的孩子,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弃养行为。如,我们会碰到一些偷同学零食、或者主动问教师和同学拿吃的孩子,特别是住宿学校里,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个物质不缺乏的年代,“吃”这个最低层次的需求是不是就无需多虑了呢?事实上,这类“贪吃”学生的家长不是让学生忍受了物质上的饥饿煎熬,而是让学生不被父母关注和保护的安全需求长期出现空窗状态。父母是孩子安全的最后屏障,如果父母与孩子相处方式不够和谐,如果父母过于“弃养”孩子,孩子就没有安全感,甚至不敢在父母面前提出合理物质要求。这类孩子“偷”的行为并不是为了解决“活下去”的问题,也不一定为了解馋,从心理需求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我和同学是一样生活”的自我认同感。

如,某个晚修结束后,男生陈某一边可怜兮兮嗫嚅“好饿”,一边主动从教师手里“抢走”吃剩半包的面包。白天课间餐,大家都看到他提着一大袋同学不吃的鸡蛋走进教室,还表示打算一天吃完。每当看到此情景,面对身边的教师和同学的疑惑,这名男生总会大声说:“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觉得这个就可以成为他出现各种不足和错误的合理原因,他那“理所当然”“肆无忌惮”的模样并不是装出來的,他潜意识里没有是非轻重,他还渴望被怜悯,被周围的人爱。该男生父母早早离异,爸爸不管,妈妈重组家庭,把他“扔”给外公外婆,家长也从来不会到学校看望,或者给他送点东西,就连中考报志愿这么重要的家长会都由年迈的外公来参加。他感觉自己跟其他同学很不一样,总是孤苦伶仃的。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假如他不从教师和同学那里争取物质享用,他也不会饿着,他这样“敛物”只是为了补偿自己内心缺失的安全感,用这种独特的言行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在求关爱的路上,这类学生并不是品德出现了恶劣问题,只是没有父母陪伴的他们内心很不稳定,很没安全感。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固然不能放大物质的享受,但是完全不关注物质条件的合适供应,学生容易感觉自己像大海里的孤舟,长期的无所依感会慢慢地剥蚀他生存的安全感。(下转第19版)              (上接第18版)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及时帮助、引导他们。

二、初中生的成长有社交和归属需求

从小学来到初中,初中生慢慢长大,开始有了社交和归属的需求。他们有了新的班级,需要和更多来自不同小学的同学友好相处,还要拥有优秀的班级容纳自己,给自己提供一个变得越来越好的平台。初中生要成长也必须要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交问题,这是他们修炼和成长必经的阶段。有一种情况就是小学时或许被众星捧月,到了初中学习压力大了,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成绩没有以前优秀了,初中的教师或许也不像小学教师那样将他们捧在手心,同学也没有小学同学那么稚气,“情商”太低的孩子脆弱一点,容易产生“不被爱”的心理,应激反应大的学生会出现厌学、融入不了集体、自卑、打架等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如,笔者曾教过的学生小杜,小学时学习非常优秀,考上重点初中后,发现身边有很多更优秀的同学,教师也不经常叫自己去帮忙干班务了,自己画的黑板报经常被同学直接提修改意见……同学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飘过的眼神,都会让她无精打采一整天,然后打电话给她妈妈哭诉一个小时。这么敏感的女孩,每一声哭闹就是一声求救,每一次她的心理都像走了一趟火焰山,被焚烧了一遍。哭诉并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同学们越来越厌烦,被同学瞧不起,大家都觉得这名女生过分作了,就排斥她,不愿意跟她交朋友。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小杜没有了朋友,在这种尴尬到极点的存在让她想逃离这个班级,就更谈不上班级归属感了。

一般情况下,这种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在七年级新生入学就会开始露端倪。因此,军训时候,带班教师就得关注对这类学生的引导,帮助这类学生尽早建构起健康的社交。此外,有些初中生出现“早恋”现象,有早恋倾向的学生一般都有一种“长大”的渴望,长大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喜欢跟谁玩就跟谁玩,长大的感觉真好。这类学生其实是“认知”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们过多关注了玩和人际交往,他们不知道在初中三年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思想指导行为,思想认识不深,行为就会出问题。因此,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交和归属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社交关系。

三、初中生的成长有尊重、认知、审美的需求

初中生主要处于十三到十五岁的年龄段,青春期的发育给他们带来了第二性征,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外貌,在美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审度标准。什么是美和丑、对与错、是与非,初中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这些认知和看法的建构,很多都依赖网络信息和身边同龄人的影响,因此表现得良莠不齐。笔者认为,“认知”需求被满足后,“尊重”和“审美”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如,班服近几年来风头可以媲美校服了。校服不可以选择,班服就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选择自己认为好看的,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认知和审美需求的机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会有分歧,在达成共同选择之前,大家都会坚持自己意见,都认为不被尊重。本来是一件让大家得到满足的美事变成了硝烟四起的坏事。特别是有的班干部,经常管理班里的纪律,习惯了被教师认同,被同学接受,当自己的审美建议不被接纳时候,就容易产生没有了威信的错觉,不被同学或者教师尊重,轻则流点眼泪,中则就会闹同学间的矛盾、闹着辞掉班干部工作,重则就自我否定和怀疑,一蹶不振。這类班干部其实在“自我”和“尊重”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他们只知道自尊,忘记了“他尊”,而且控制班里事务的权利欲也在作祟。如果能够理解选择班服是要让自己的集体更有凝聚力,能做到尊重每一位同学的班干部,就会做好统筹和组织,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并用组织开会商讨、投票决定等民主的方式去解决这样的事情。

其实,不只是班干部,所有的初中生都有尊重、认知、审美的需求。例如,在家里,父母不让有染发、穿短裙等做法的时候,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就会“揭竿起义”,跟家长宣示“人权”,认为自己没被尊重。殊不知,是自己没有认识到家长的良苦用心,没有明确自己初中生的身份,没有理解初中生是需要保持阳光精神的面貌。认知不过关,乱提“审美”和“尊重”的需求,不被满足感就产生了,跟父母之间的矛盾就会凸显。

四、学生的成长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就是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长期处于失败中, 就会不自信,容易自卑,这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酷爱语文的学生经常考试成绩不理想,那么慢慢地就会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长跑不满分的学生总是在众目睽睽下最后一个冲刺,那么慢慢地没有了跑步训练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自己的长处和弱项,弱项容易暴露,但长处就容易被忽视。如,学生小王是一个轻微的“阿斯伯格综合征”者,机械性记忆超强,他也经常来找笔者背书,两千字左右的文言文和翻译几乎可以即问即答,百分百答中率,但是理解能力非常不理想,所以考试的成绩很不如意。小王的行为和心理只有几岁孩子的水平,长期考试成绩不如意带来的挫败感比一般的孩子要强。因此,课堂经常让他背书,能让他获得同学们的掌声,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他就会更有动力去背书,掌握更多的知识。可见,成功的体验被满足了,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的出现机会就会被降低。

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成因是很复杂的,而用“马斯诺需求金字塔”去分析这方面的成因就更显复杂了,本文研究只是某一隅,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更全面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由低到高[OL].https://www.idongde.com/c/01aAcdD7b0e3D358.shtml.

猜你喜欢

初中生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