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尔夫诞辰140周年女性觉醒启蒙之书《一间自己的房间》赏读

2022-06-06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9期
关键词:维吉尼亚伍尔夫莎士比亚

向上的小小波:“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20世纪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女权运动先驱维吉尼亚·伍尔夫非常著名的一句话。这是因为,无论中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都不能拥有自己的姓名。当年,夏洛蒂·勃朗特向出版社投稿时,用的就是男性笔名“科勒贝尔”,这样就能让出版社不至于因为她是女人而退稿。同样的,像简·奥斯汀、艾米丽·勃朗特等女性作家,在当时的环境下,必须意志坚定,抵制住所有非议、苛责,甚或奖赏的诱惑,才能毫不退缩地坚持主见,用自己的方式写作。所以,伍尔夫说出了这句名言。她當时希冀,再过一个世纪,女性都拥有自由的习惯,可以直抒胸臆地写作;可以走到外面的世界,观察人与现实、人与自然;可以在社会上独立前行……

如今,互联网发达,自媒体繁荣,写小说、写诗歌,发表自己的见解,都已经很方便。但当前关于女性权益的问题依然频频出现,伍尔夫等人对平等的呼号,依然值得每一位女生去阅读、思考。有男同学可能会说,男生有必要读这类书籍吗?当然,让自己变得更理智,然后在智识上有所提升,而不是像一个莽夫,在网上跟别人去打毫无意义的口水战,就是阅读这类书籍的价值。所以,2022年的春季,在维吉尼亚·伍尔夫诞辰140周年之际,让我们来读读她的这本《一间自己的房间》,学会更成熟、理性地思考关于性别平等这类问题吧。

NO.01作家小传

维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25日出生在伦敦。她的父母都曾丧偶,所以她从小就与异母/异父的七个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她的父亲莱斯利·史蒂芬爵士,是一位很有名的编辑,也是文学评论家及传记作者。她的母亲茱莉亚是她父亲的第二任妻子,长得很美,曾为前拉斐尔派的画家爱德华·波恩·琼斯担任模特。维吉尼亚是她的第三个孩子,她对伍尔夫的女性观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在那个年代,男孩才有机会去正规学校读书,但茱莉亚坚持在家里教育孩子。维吉尼亚出生在这样的文艺世家,显然比同时代的大部分女性更开明。

父亲与很多文学名士都有往来,包括亨利·詹姆斯、丁尼生及托马斯·哈代,维吉尼亚从小就对文学情有独钟。1891年,九岁的维吉尼亚就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写作,自创了名为《海德公园门新闻》的小周报,用词语代替玩具,倾情于自己的游戏。1897到1901年,她在伦敦国王学院接受了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及历史教育。可惜好景不长,维吉尼亚十三岁时,母亲茱莉亚因病去世,她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精神崩溃;1904年,父亲莱斯利也去世了。

维吉尼亚从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最初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1912年,维吉尼亚和公务员兼政治理论家伦纳德·伍尔夫结婚。1917年4月24日,他们买到一架手动印刷机,霍加斯出版社就此成立,它主要的业绩莫过于出版了伍尔夫所有的作品:1917年,伍尔夫出版《墙上的斑点》;1919年,出版《丘园》和《夜与昼》;1922年,出版《雅各布的房间》;1925年,出版《普通读者》与《达洛维夫人》;1927年,出版《到灯塔去》;1931年,《海浪》问世;1937年,几经重写和修改的《岁月》问世。在伍尔夫1941年3月28日投河自尽后,霍加斯出版社在伦纳德的努力下继续经营到1946年。半个多世纪后,霍加斯出版社于2012年重新成立。

NO.02名著简介

1928年10月20日和10月26日,伍尔夫来到剑桥大学,分别在纽纳姆女子学院和戈廷女子学院就“女性与小说”一题发表了演讲;1929年3月,她将两份讲稿合为一文,最初是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于美国杂志《论坛》,并于同年在她和丈夫开创的霍加斯出版社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堪比一部小的长篇小说,也动用了小说笔法,涉及女性在经济、教育、职业、生育等许多领域面临的困境,她在书中用历史的眼光探讨了女性被剥夺的多项权益。

NO.03精彩选段

01

如果先读历史,再读诗章,那我们会看到一个何其奇特的怪物啊——长着鹰翅的蠕虫,象征生命与美的精灵在厨房里剁板油。

不妨让我想象一下,假如莎士比亚有个天资聪颖的妹妹,假设就叫朱迪丝吧,那么事情会如何发展呢?

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母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莎士比亚很可能进了文法学校,很可能学了拉丁文——奥维德、维吉尔,还有贺拉斯——还有基础文法和逻辑学。

……

与此同时,我们不妨合理推断,他那位天资聪颖的妹妹留在了家里。她和莎士比亚一样,喜欢冒险,富于想象,渴望外出见世面。

但是,父母没送她去读书。她没机会学习文法或逻辑,更别提通读贺拉斯或维吉尔了。她偶尔会拿起一本书翻几页,书大概是她哥哥的。

可是,没看几页,父母就会进屋来,吩咐她去补袜子,或是去看着炉子上的饭菜,总之不许她在书本纸笔上浪费时间。他们的语气会很严厉,但态度是和蔼的,因为他们毕竟是殷实人家,很清楚女人的生活状况,也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事实上,她很可能是父亲的掌上明珠。

说不定,她曾在储存苹果的阁楼上偷偷写过几页纸,但要小心藏好,或是烧掉。可惜,要不了多久,只不过十多岁的她就会被许给邻家羊毛商的儿子。她又哭又闹,说自己讨厌这门亲事,为此被父亲痛打一顿。

后来,父亲不再责骂她,而是苦苦哀求女儿不要让他丢脸,不要因婚事让他难堪。他说会给女儿一条珠链,或是一条上好的衬裙;说着说着,声泪俱下。这让做女儿的怎么能不顺从呢?她怎么会让父亲伤心呢?

唯有与生俱来的才华让她硬下了心肠。

她把自己的物品收拾成一个小包袱,在夏夜里,顺着绳子爬下了窗,直奔伦敦。她还不到十七岁。

树篱间鸟儿的鸣唱都不如她的歌声欢快。她和哥哥一样,对文词音韵有最敏捷的想象力。她也和哥哥一样钟情于剧院。

她站在后台门旁,说她想演戏。男人们当面嘲笑她。剧院经理是个口无遮拦的胖男人,更是一阵狂笑,嚷嚷着什么小狗跳舞、女人演戏之类的蠢话——他说的是:没有哪个女人可以演戏。

她找不到地方训练才艺。难道她还能去小饭馆就餐,或是在深夜的街头徘徊?不过,她真正的才华是在写小说这件事上,渴望从男人女人的生活,以及对他们性情的研究中汲取充足的素材。

最后——其实她还很年轻,长得和诗人莎士比亚非常相像,都有灰眼睛,弯眉毛——演员经理尼克·格林对她心生怜悯,所以……谁又能揣度出那是何等的炽热和狂暴?——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她自杀了,死后被葬于某个十字路口,也就是如今大象城堡酒店门外停靠公共汽车的那个地方。

我认为,如果哪位女性在莎士比亚时代拥有与其比肩的才华,她的人生走向必然大致如此。

但我想……根本无从想象莎士比亚时代的女性能拥有莎士比亚那样的才华。因为这样的才华不可能源自日夜操劳、目不识丁、卑躬屈膝的人群,不可能诞生于英国的撒克逊人和不列颠人当中,也不可能出现在如今的工人阶级中。

那么,按照特里维廉教授的观点,在那些尚且年幼便被父母逼去干活、在法律和习俗的束缚下不得脱身的女性中,又怎会飞脱出这样的天才呢?

然而,女性群体中必有某方面的天才,工人阶级中也必然如此。时不时地,就会出现一位艾米莉·勃朗特或罗伯特·彭斯大放异彩,证明天才的存在。

但史书显然不会记载这种天才的存在。

不过,每当读到某个女巫被溺毙,某个女人被魔鬼附身,某个聪明的女人叫卖草药,甚至某位杰出男士有位贤母,我都会意识到:沿着这些线索寻觅下去,我们就能追踪到某位被埋没的小说家,某位怀才不遇的诗人,某位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简·奥斯汀,某位因才华被压抑而被折磨得在荒野跌跌撞撞、头破血流,或在路边迷离游荡、蓬头垢面、紧锁眉头的艾米莉·勃朗特。

其实,我甚至敢说那位写下如许诗作,却从不曾署名的“无名氏”,多半是女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爱德华·菲茨杰拉德曾暗示说,是女人创造了民谣和民歌,因为她要边纺线,边低声哼唱哄孩子,也要以此度过漫漫冬夜。

【小编感悟】在当代,在我们周围,如果某个女孩儿拥有莎士比亚那样的才华,她会成为莎士比亚那样伟大的剧作家吗?在城市,应该有很大的可能,因为孩子的各种天赋会引起家长的极度重视。那么在农村呢?会有这样的机会与条件吗?

02

想要写小说或诗歌,你每年必须有五百英镑的收入,以及一间带锁的房间。

我想,你们可能会反驳的是,我过分强调了物质的重要性。

五百英镑的年收入代表了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即使这只是一种允许更多阐释的象征笔法,你们仍会说,思想应超脱于这些俗事;还有,大诗人往往穷困潦倒。

那就请允许我引述你们的文学教授的话,他可比我清楚诗人是如何造就的。阿瑟·奎勒—库奇教授是这样写的:

“过去一百年来,都有哪些伟大的诗人?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兰德、济慈、丁尼生、勃朗宁、阿诺德、莫里斯、罗塞蒂、斯温伯恩——我们可以先在此打住。这些人当中,除了济慈、勃朗宁和罗塞蒂,其他人都读过大学;而这三人中,唯有英年早逝的济慈生活清苦。

“或许这样说有点残酷,但确实很可悲的是,‘诗才可在任何地方滋长繁盛,贫富贵贱之处没有差别’的说法其实是句空话。

“事实一目了然:这十二人中,九位上了大学,换言之,他们用各自的方法,确保自己能接受英国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事实一目了然:如你们所知,那剩下的三人中,勃朗宁算得上富裕,但我敢跟你们说,要是他没那么富裕,他就写不出《扫罗》和《指环与书》;拉斯金也如出一辙,若不是他父亲生意兴隆,他也写不出《现代画家》。罗塞蒂有一小笔私人收入,更何况,他还作画。所以,就只剩下了济慈,掌管夭折的女神阿特洛波斯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这些事实都很可怕,但让我们正视这一切吧。且不管这对我们国家而言是多么有失荣誉,但确实因为我们的英联邦有某种失误,穷诗人在现当代,甚至近两百年来,一直机会渺茫。请相信我——我在这十年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观察了三百二十余所小学……英国的穷孩子少有出头之日,并不比雅典奴隶的孩子拥有更多机会来获得心智自由,亦即伟大作品的诞生所仰仗的基础。”

没人能把这一点说得更明白了。

心智自由仰仗于物质基础。诗歌仰仗于心智自由。而女性始终很穷困,远不止近两百年,而是有史以来便一直如此。女性所能得到的心智自由,尚且不如雅典奴隶的孩子。所以,女性写诗的机会也很渺茫。

这就是我如此强调金钱、自己的房间的根源。

【小编感悟】伍尔夫的论点让人不禁想到“脑瘫”诗人余秀华,她在并不富裕的生活中,在残疾的躯体里孕育出一个震撼人心的灵魂,从她的经历不难看出,她也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伍尔夫的论述不禁让人思考,反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留名的女性诗人与男性诗人的悬殊比例又是什么造成的呢?希望当下和未来,很多事情在向好發展。

NO.04走心书评

作为女性,我们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

□ICE

伍尔夫说如果女性想要写作,那么首先需要钱,其次是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除了伍尔夫,也有平凡的女性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三毛的一位女读者给她写信,表示自己羡慕三毛的洒脱与美丽,而自己却困于工厂做工。其实,这位女性是美而不自知。她有一间自己的小房子,里面贴了自己钟爱的歌星的海报,每到周假,她学习插画,还会省下钱来看电影,报纸上有好的文章,她就剪下来放进日记本。三毛回她:你有干净整洁甚至称得上美丽的房间,你是很优秀的。

蒋方舟曾谈到“女性的写作”,她说:“作为女性作家,既要走出性别的那一面,也要走出性别压迫的那一面,就像过去的一些英国女作家写什么都写女性被压迫,这其实也限制了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我觉得女性写作分为三个阶段:女性的、女权的和人性的,一个好的女作家是去写人性的,而不是只写女权的。”

以思考世界、表达自我为写作任务的前沿的一群女性在想些什么,这并不是无关痛痒的话题。换句话说,她们终于与世界有了边界感,有了自己的一隅之地,不再围绕他人的命运旋转。她们有了自己的房间,有了自己的世界,这简直是和诞生一样重要的事件。

大学时,老师讲中国的女性工作比率位居世界前列,女性的地位已经很高。无意间听人讲,应该满足了噢。但是谷爱凌已经夺冠了,她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房间中再增加一块金牌。

(摘自微信公众号“Vegetabledream”)

猜你喜欢

维吉尼亚伍尔夫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小房子》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走进意识的世界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