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教”与“不教”

2022-06-06周永苓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蝶清平乐七律

周永苓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重要的意义。“减负”不仅是学生作业的减负,更重要的是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负担。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有效的“取舍”,从量上“减少”,追求“增质”。“教”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一节课,如果每一环节都太“满”,面面俱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谈不上“减负”。

语文教材注重文本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留白,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编者、作者进行对话,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例如,《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七律”这种诗歌体裁和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有明显的距离感。教师要立足文本,立足学情,教学生不懂的,教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教“七律”的特点、“长征”的艰辛,要教作者一扫悲情俯视困难与险阻的乐观。教,当然要把握重点,注重引导,可由“长”和“征”入手,探究“困难”;由“腾细浪”“走泥丸”入手,感受“不怕”。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夸张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放手让学生去讨论。通过交流,学生想象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艰辛,但是红军战士从来不害怕。如此一来,学生归纳红军战士及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才是主体。教学的步骤和环节、课堂的问题,都要从学生中来。实际上,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会提出“只见一片树叶,不见森林”的见解。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这三首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乡村生活的纯朴美好,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品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你就是诗中的那个小孩,黄蝶就在不远处,你会追吗?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这两句诗,为什么是‘急走’呢?‘黄蝶’追上了吗?如何理解‘无处寻’,‘黄蝶’为什么没追上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油菜花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感受春天的色彩及景物的美好。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词析句,想象画面。学生可能会问:“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学生从文本走到生活中,有了时间和空间想象,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收获却多了。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矛盾的统一,“教”永远是矛盾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是教得不精,教得不细,而是教得太多。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天窗》时,许多教师都会以“天窗”为切入点,让学生先认识“天窗”,了解“天窗”,延伸“天窗”,进而探究“天窗”,最后升华“天窗”。教师一味地求新,让学生从“天窗”里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反而忽视了教材中体现的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教学理念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学生很难理解得这么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知识的积累,在学习上“有章可循,有迹可查”,这时才能“不教”。

总之,教固然重要,不教更需要一种勇气。教师在课堂上取舍得当,学生学习不僅能“减负”,教学效果也能“增质”。教与不教相结合,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才能学得扎实。

猜你喜欢

黄蝶清平乐七律
清平乐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拜石(七律)
清平乐
七律三首
七律·“五老”吟
清平乐
奋发·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