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逝世:他曾为中国的导弹安上“眼睛”

2022-06-06赵彦秋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9期
关键词:苏方报国钻研

赵彦秋

其他适用话题 爱国奉献;创新钻研;培养人才

人物时事速递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陈敬熊,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他曾为我国“东风一号”导弹装上锐利的“眼睛”,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导弹;他参与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红旗一号”制导站天线建设,使该天线性能实现质的飞跃;他牵头负责我国导弹防御系统多个雷达建设,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他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2年3月16日,陈敬熊院士逝世。他将毕生所学所知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人物素描 开拓创新,把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东西搞出来

科技报国,是陈敬熊读书时立下的志向。20世纪50年代,我国面临“半月形包围圈”、核讹诈等威胁与挑衅,国家安全形势危如累卵。当时,陈敬熊接到研制中国首款导弹“东风一号”天线的任务。这是导弹控制系统的关键装置,相当于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东风一号”导弹是仿制苏式导弹。就在大家鼓足干劲、辛勤工作时,陈敬熊发现,苏方提供的图纸并不完整,对关键技术也是守口如瓶。后来,苏方甚至撤走了专家,不再给予支持。面对重重困难,大家决心吃透导弹设计图,自己研制出来。经过几番讨论,陈敬熊创造性地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為弹上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他提出创新方法时,很多人发出质疑,认为要打破权威人士的框框,不可行也不可能。从读书时就不迷信权威的陈敬熊认为,就是要开阔思路,寻找出路,把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东西搞出来。1960年11月5日,我国西北戈壁滩某试验场,“东风一号”导弹腾空而起,落入预定目标区域,试验取得成功。陈敬熊结合实际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开拓创新,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强创新的典范。

【微写作范文示例·强国有我】七十载科研奉献、六十年逐梦报国,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开拓创新,陈敬熊院士一生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精神,令后辈敬佩。他一生都心系祖国,用自己的钻研奉献照亮了祖国国防事业的一片天地。今天我们缅怀陈院士,就是要牢记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15629EBE-B971-48F1-8B55-D29BC33A3B95

猜你喜欢

苏方报国钻研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Desire for Youth
乐在钻研中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1956年赴苏接收中共档案
略说钻研语文文本的基本程式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冷战时期中苏外交秘闻
航空报国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