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型德育: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自主成长

2022-06-04施国柱

中小学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目标

从生态观的角度来看,当下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生态性的割裂与凝滞现象,具体表现为:德育工作往往站在教师视角强势推进,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亲身体验,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收获与成长。为改变这种现状,浙江省宁波市慈溪阳光实验学校近年来通过建构体验型德育生态,变教师强制为学生自主选择,变道德灌输为文化浸润,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单向确立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情形仍普遍存在。这种强制性的德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教师强制执行走向学生自主选择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1. 自主制定发展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基于体验型德育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在中小学德育总体目标的引领下,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可以由他们自主制定。例如: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我校推行“荣誉申请”活动。每学期初,学校组织学生在客观分析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成长小目标,如成为“学习标兵”、入选“围棋高手”、争做“环保小卫士”……学生们围绕自己的成长目标,制定切实的规划并扎实践行,在学期结束前经过综合考评达到要求,就可以获得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由于小目标是自己确定的,学生达成的意愿很高,也会努力寻找合适的策略与方法,全身心投入其中。每学期,全校各班学生的目标达成率基本都在80%以上,即使部分学生没能获得心仪的荣誉称号,也能找到问题所在并重新调整目标,以便投入新一轮的努力之中。

2. 自主确定行为规范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是个体进行道德学习、掌握道德规范、提升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基于德育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中小学德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等“大德”的教育,也应注重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行为规范、课间活动的文明举止、师生同伴交往的基本礼仪等“小节”方面的培养。同时在规范养成教育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具体规范的丰富内涵,领悟按规范行事的现实意义,从而唤起学生遵守规范的强烈愿望。

基于上述考虑,我校对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的条款进行了校本化表述。我们抛开条条框框的束缚,组织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作为学校里的学生、家庭中的成员、社会上的公民,在不同的群体生活中应该遵循哪些规则。最终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全校学生审议,我校形成并通过了“十条阳光好习惯”,作为学生共同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其实,“十条阳光好习惯”的内容跟《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学生参与了规则制定形成的整个过程,能动性就得到了有效激发,很自然地从“要我遵守”转化为“我要遵守”,他们在各种场合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文明,表现得温文尔雅、落落大方。

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内容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显得抽象而乏味。我校倡导的体验型德育强调尊重生命、重视体验。学校一方面着重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始终浸润于“学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之中;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经历过程、亲身体验,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认识的提升和日常言行的优化。

1. 同伴你追我赶树典型

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最能够激发同伴的进取欲望,为了发挥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积极创造各种产生榜样、宣传榜样的平台。例如:我們号召全体教师随时在校内用手机抓拍学生的闪光行为,并于每周三将经过挑选的典型照片张贴在学校宣传窗“美丽瞬间”栏目。每当这天,学生们都会争相围观、奔走相告,兴奋、羡慕之情也溢于言表。方寸之间的宣传栏牵动着师生的心,也彰显着学校的价值引领。又如:为了系统引导学生成为言行得体、心中有爱的文明人,我校推行“七彩阳光卡”评价办法,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分为言行文明、和谐交往等七个方面,每方面都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一个月内获得所有28张卡的学生可以参评“月阳光少年”,并获颁“校长赏识卡”一张,其个人照片和事迹材料等还会在校园网、宣传窗、校园走廊等地方进行展示。这种做法极大激发了同学之间学习赶超的热情。

2. 师长以身作则成表率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我校本着“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成为这样的人”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制定了严格的师德规范,并倡导师生“提同样的要求,守同样的规范,玩同样的活动”。例如:学校对应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拟定了教师版“十条阳光好习惯”,要求教师逐条学习领悟、逐条贯彻落实。同时,我们本着“学生学什么教师也学什么,学生考什么教师也考什么”的工作理念,倡导学生在课间开展抖空竹、踢毽子、跳绳等活动,并将这些项目纳入教师的校本研修内容,做到逐项推出、逐项考核。通过种种举措,师生在共同学习、互相参照中提升了素质,也增添了很多共同话题,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除了教师,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者。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有效性,我校还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延伸到家庭层面。如学校倡议采用“亲子契约”的形式,由学生和家长分别指出对方需要改正的不良习惯,并承诺在规定时间内有效矫正,在此过程中双方相互提醒、相互勉励。这样不仅避免了“5+2=0”的教育弱化现象,而且促进了家庭生活的文明和谐。

要想打破传统德育工作僵化的局面,就要通过创新德育载体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把所思所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在与他人的多元互动中形成较为成熟的观点,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1. 在互帮互助活动中传递温暖

我校的校训是“幸福当下,奠基未来”,其中对“幸福当下”的解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姿态经历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使自己幸福;另一方面是要成为好孩子、好学生、好伙伴,让他人因我而幸福。为了践行“让他人因我而幸福”,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发挥他们各自的能量,共同享受助人的乐趣。例如:学校很多班级教室内都设置了“点亮微心愿”栏目,学生可以用三言两语把小心愿写在纸条上,贴在栏目里,其他同学和老师看到后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达成愿望。当然,“点亮微心愿”不是要达成学生所有的心愿,而是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愿望。对于不切实际的要求,老师会及时引导与劝慰,从而抑制和克服学生不良的个性倾向。

2. 在系列主题活动中汲取正能量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从经验中获得信息、又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突破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在某个活动中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学校应适时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情感交流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盲目崇拜流量明星的状况,学校发起“我们应该崇拜怎样的偶像”主题讨论以及科研工作者事迹宣讲活动。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逐渐认识到,追星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偶像颜值的追捧,更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宝贵精神。与流量明星相比,大家更应该追的是钟南山院士、袁隆平院士、屠呦呦等科研明星,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无私大爱。

参考文献:

[1] 张忠华.论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制定的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06(3):18-21.

[2] 宋晔.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生态性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03-106.

[3] 施国柱.学生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华夏教师,2020(7):9-10.

(编辑 王淑清)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目标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