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为纲:为普通学校筑就追梦之路

2022-06-04路玉宝

中小学管理 2022年4期

摘要建设美的学校,用美的教育成就师生美好人生,可以作为推进学校高品质发展的一种可行路径。以北京市昌平区两所不同学校的发展为例,阐述如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实现以美育人。要引领师生形成对学校之美的共识,关注理念、环境、内容与人的成长之美,建立对美的信仰。要努力挖掘学校美的资源,做好传承、发现与发展,让学校之美有根有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要兼顾动与静,统筹美观与实用,彰显学校特色。要在课程与活动上着力,以美的教育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关键词 学校美学;美丽学校;筑梦教育;以美育美;书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4-0040-03

美是教育的本质。建设美丽学校,是以审美为视角对教育的一种理解与实践,是校长永恒而光荣的信仰与使命。笔者先后在北京市昌平区两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担任校长,虽然两校所处区位和发展基础不同,但借助美丽学校建设,师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升,精神状态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学校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美即对幸福的许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对美丽学校建设的深刻认识和持续探索密不可分。

在我接任校长之初,两所学校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也拥有一定的机遇,但最初都很少有师生将学校与美联系在一起。学校是人生梦想起航的地方,学校应努力创设一种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这里既能收获学业成就又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在建设过程中,师生逐渐对美丽学校的内涵达成如下共识。

其一,理念之美:以现代精神塑造人。美丽学校的核心是美的教育,教育之美,美在一校之精神,教育之理念。这样的学校是以人为本的学校,学校能够将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精神塑造美的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美的人。

其二,环境之美:以优雅和谐的环境熏陶人。学校环境是师生最直接接触的文化载体,美丽优雅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美学视角下,学校管理者应更加注重对学校整体环境的构思,注重风格与色调的搭配和统一、线条布局等设计的流畅和舒适;除了关注表面的观感,还要追问学校环境是否深层次地表现了学校的教育哲学。

其三,内容之美:以爱与美的课程培育人。美丽学校的核心落脚点还应该是在美丽课程的建设之上。学校应视课程为师生的一种生存和成长方式,基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思考,创建以人为本、多元文化融合的多彩课程。教与学应当融合爱与美,以美育美,培育学生的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和人文情怀;促进师生互敬互爱、教学相长,最终指向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四,生长之美:以蓬勃向上的状态成就人。这样的学校,是促成整体育人与个性生长协调发展的学校。学校不仅能够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学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使学生的身体、智力、情感、意志等得到整体性发展;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个体潜能的开发,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以不断生长,实现多元发展。

这样的学校还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学校始终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校长与全体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基础上,能够从根本、从全局进行谋划,科学制定具有长远生命力和效力的发展规划,能够在学校核心文化的引领下开展、落实各项工作。

笔者之前任职的流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现在所在的巩华学校是2015年创办的新建校,客观而言,两所学校从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等方面都不具备多少做美丽学校的优势。但在形成对学校之美的共识后,我与团队成员一起启动了对学校美学元素的挖掘整理和建设工作,发现只要用心寻找,就会有美丽收获。

1. 发现本地环境之美,从村落文化中汲取美

学校是连接学生和本地文化的重要纽带,利用好本地的地缘、历史等资源,不仅能让校园更美,也能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流村中心小学地处昌平西部的一个文化古镇。在进行学校整体建设规划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将村落文化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连接在一起。从在学校内的清朝古建“关帝庙”中建设“银杏书院”,到设计学校大门上飞檐斗拱的古风造型,再到把师生从山林间和集市上采集来的花草树木移到校园,把学生们亲自完成的石头画装点在校园,我努力把学校与其所在的村镇及周边生态环境建立联系。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就在这样的建设过程中变得美好,变得充满生机。

2. 发掘本地人文之美,从文史淵源中感悟美

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只限于书本知识,更在于价值观的影响。巩华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小区,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家长和孩子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并不强烈。美丽环境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清晰的记忆。我们让孩子了解家乡历史,才能助力他们铭记历史,找到生命来处,找到归属感,进而成为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者。“巩华”二字来源于其所处的北京昌平巩华城,巩华城是500年前明代皇帝北征及谒陵巡狩驻跸之所。基于学校所处的这一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渊源,我们将巩华古城的相关知识融进学校环境建设中,渗透在校园环境的美学设计上。学校打造了“巩华书院”,将500年前巩华古城的历史风貌进行可视化呈现。沉浸在巩华书院的古雅氛围中,孩子们的爱国爱乡爱校之心被激发。

美丽学校建设过程中强调的价值理念、儿童立场、师生发展等要素,要依托校园空间的建设来实现,进而使学校展现出独特气质与审美意蕴。为此,学校在整体规划中,重点做好这样几个关键环节。

1. 做好时空分隔,兼顾动与静

动和静是学校生活的两个关键词,美的校园应既能够体现出斗志昂扬的张力,也有宁心静气的定力,动静有机结合,活力与儒雅并存。学校在进行整体环境构造时,应注重不同区域空间的设计建设,如教室内部强调环境干净素雅,让学生能够沉心静气专注学习;同时优化楼道和校园环境,打造让孩子能够放肆玩耍、大展身手的区域。

在巩华学校,我们打造了一块3.5亩的“梦想农场”,在教学楼前构建了一片“游戏乐园”,旨在为孩子们创造亲近自然、肆意奔跑的最佳场所。全校各班自由认领“梦想农场”的土地,师生们在种植和花卉区撒种,感受农耕的奇妙;在养殖区喂养小动物,感受生命的力量。游戏乐园中的蹦蹦床、攀岩壁、独木桥、滑梯等设备设施成为儿童游戏的资源,形成多样、有趣的游戏空间。学生们在玩耍中激发创意,在游戏中发现自我、释放个性。

2. 强调内外兼修,统筹美观与实用

校园环境的建设应该注重审美与实用并重,因此,我们尝试将文化、教育等内涵镶嵌进每个合适的空间。流村中心小学周边都是朴素内敛的京北乡村民宅,学校总面积并不大,所以我们尽力将每处细节都利用好,将“文化味儿”洒落在校园各处,让师生置身其中时感受到美与舒适。如办公室和各教室以“听雨轩”“石头坊”等诗意化的名称命名,一条条鹅卵石小路代替了水泥路连接各处,在窗台和走廊间摆满师生们亲自创作的“石头画”,学校逐渐呈现出一种古朴清雅的书斋气息。

在巩华学校,我们则尽力让文化味儿渗透在建筑之间,让学校的厅廊、教室等都体现出学校和班级的文化,展现出“一景一品牌,一班一特色”的丰富样态。巩华学校的梦想书吧和巩华书院中的书籍字画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精心布置的,旨在打造“一书一本皆文化,一字一画皆审美”的校园人文空间。

3. 彰显学校特色,将梦想筑进现实

在巩华学校,我们基于“筑梦教育”的办学理念进行校园环境整体设计,以梦想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统一色彩、空间名称,将“筑梦教育”扎根在校园的每一块砖瓦之间,实现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统一。此外,我们还结合学校处于巩华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将校园主体建筑的色调定为橘红色,既突出吉祥、平安的美好期许,又以朝气、温暖的寓意与追梦少年向光而行的美好愿景进行有机衔接,让学生们一进入学校就能充满活力。我们还以“梦想”作为前缀,为校园内的各个场所统一命名,如“梦想大道”“梦想乐园”“梦想剧场”等,旨在引领师生在校园里释放天性、体会生命之美,从而为美好未来奠基。

学校之美在校园环境,更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学校教育不仅追求环境和空间的雅致趣美,实现无痕的熏陶、无言的教育,而且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应富有情感、充满美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从而用美的教育成就师生美的人生。

1. 开展富有美育气息的课程活动

我在流村中心小学工作时,感受到山村里的孩子爱玩、会玩,更善于发现和寻找生活中的美与乐趣。于是,我们鼓励孩子们将山区里随处可见的石头变成天然“画布”,组织师生到山上找石头,回到学校画石头、研究石头,让造型各异的“石头画”填满校园各个角落,让学生在“石头画”课程中获得“石文化”“石艺术”的滋养与浸润。此外,我们还将流村镇面临传承困境的非遗项目“漆园龙鼓”引进学校变为课程,让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在学生的传承研习中展现新的活力。

2. 形成具有筑梦特色的课堂文化

在巩华学校,我们聚焦提升课堂教学的美感,形成了具有“筑梦教育”特色的课堂文化,即减少传统填鸭式教学,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式可视化学习策略,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同时,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两级(基础级、拓展级)、四层(巩守初心、筑梦芳华、夯实学力、绽放个性)的“筑梦课程”体系,构建了“梦想农场”“巩华古城”“沙河湿地”三大金牌课程。我们将“志趣、乐学、担当”作为课程目标,希望通过创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以梦为马的场域,创设一片为梦拼搏的空间,助力培养志趣、乐学、担当的追梦少年。依托“梦想农场”,学校开设了农场课程和家庭园艺等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劳动教育课程群,在让学生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引领学校走向五育融合。

3. 在生态理念下提升课程品位

学校应该以美的文化为核心,为师生营造诗意生活、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如流村中心小学所处的流村地区自然风景优美,是著名的生态乡镇,我们就以“生态”“绿色”为关键词,努力打造一座山區里充满生态文化味道的校园。从教室、办公室等主要建筑,到校园里的每处小角落,我们都精心斟酌设计,做到全年绿色、三季花开,体现自然景观的立体性、层次性、丰富性。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记得乡音、念得乡土、留得乡情,无论走多远都能“把根留住”,我们在校内开展了特色“字课”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们以家乡的“路”、家乡的“饭”、家乡的“石”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探究汉字的起源开始,联系不同学科进行拓展性学习,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充分感受和理解乡音、乡土、乡情。

参考文献:

[1] 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7.

[2] 杨晓梦.文可提笔作“石画”武可挥拳击“龙鼓”—北京市昌平区流村中心小学“生态育人”的真魅力[J].中小学管理,2016(12):51-52.

[3] 杨培明.以美育人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J].中小学管理,2018(11):37-38.

[4] 路玉宝.筑梦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14-21.

(编辑 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