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以降贺州油茶种植的地方性知识与产业振兴

2022-06-03吴声军叶景青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富川油茶树贺州

吴声军,叶景青

(贺州学院 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广西 贺州 542899)

油茶是山茶科属常绿小乔木型植物,别名茶油树、茶子树,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木本食用油料作物。茶油具有气味芬芳、营养丰富和耐贮藏的优良品质,因而有“东方橄榄油”的美称。油茶主要生长在我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低山丘陵地带。就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油茶种植主要分布在贺州、桂林、柳州等地区的丘陵山地。其中贺州市的八步、平桂、富川、昭平等区县具备利于油茶生长的优良条件,在民国之前一直就是广西油茶种植最多的地区[1]498。目前有关贺州油茶的研究仅是对当今油茶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2]82,而对清代民国时期贺州油茶的研究并不多见。贺州大量民间文献的发掘,为我们探讨贺州民间油茶种植的地方性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有助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行动中,为油茶产业的复兴提供丰富的经验。

一、清代以降贺州油茶产业的开发

贺州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在19.9℃左右,年均降水量1516.9mm,日照时数1187.5~1388.0h,干湿季节明显,无霜期较长。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由北向南逐渐降低,且丘陵连绵起伏,山地多,土壤主要以红壤土为主,PH 值在5.5~6.9 之间[3]161。这种气候、降水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利于油茶树的生长。从新发现的贺州民间契约等文献资料可以看到,贺州油茶林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清代乾隆时期以来,贺州民间就出现了大量油茶林交易,油茶成为当地大宗商品。

(一)民间油茶林交易频繁

油茶作为生长在贺江流域的经济植物,为当地人提供了天然的高级木本油料,尤其是对生活在丘陵山地的人们而言,油茶是他们重要的油料来源,不仅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照明的原料。由于油茶自然生长在山地,人们不用给油茶树施肥和喷洒农药控制病虫害,只需要采摘茶果或捡拾茶子即可收获。随着山地的开发和人口的增多,自然生长的油茶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于是人们开垦山地,栽培和改良野生的油茶树,成片地建立油茶园进行管理。当村民在生活中遇到经济问题时,他们就可以把作为不动产的油茶园以商品形式进行交易,从而解决困难。从新发现的契约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清代乾隆年间,地处贺江流域上游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村落社会就有大量的油茶园交易。如下引的一份契约:

立补油树契人杨忠宪遗下茶油树,土名坐落后门塘面,先年卖与山角头奉先凤家承买,不料本年为因受难,自己上门,今同奉月祥劝合,取银一钱整,日时交足,急救一度。今恐无凭,立补油树一纸付与买主收执为照。

奉月祥笔

乾隆壬申年七月十二日补人杨忠宪①

这是一份立于清代乾隆壬申年(1746 年)的茶油树契约,从契约可以看到立契人杨忠宪先年出卖茶油树后,因受难急需用钱,于是他再次向承买人奉先凤“取银一钱整”,以解决自己的困难。除了清代乾隆年间的茶油林交易之外,在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民国期间,贺州民间油茶林买卖更为频繁,特别是清代咸丰和同治年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贫困,于是有大量的油茶林交易。

从新发现的契约文书中,可以看到贺州民间的油茶林交易形式多样,有断卖、活卖、对换、典当等多种形式,如: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唐隽芳因无钱使用,将狗眼岗茶树林出当给唐伟珖家;道光十四年(1834 年),盘荣赐将自家位于祖福岗的茶油树林断卖给盘荣耀家;道光二十四年(1834 年),沈益辉将先祖遗留下来的茶树地一块断卖给盘盛荣家;咸丰二年(1852 年),盘明汉“因无钱使用”,将桑母塘岗的一块茶油树地断卖给沈先达,获钱200 文;同治四年(1865 年)十二月,唐庆通“因无钱正月用,将立头山一处茶油园”出卖给唐胜立家;光绪五年(1879 年),沈益富、沈益明兄弟因“无钱使用”,将祖业茶油树地断卖给盘锦球;民国十三年(1924 年),莫求念因“年毕无钱使用,无路出办”,将祖遗茶油林抵押给黎恩惠。这些茶油林交易契约来自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可见,从清代乾隆时期以来,当地村落社会已经普遍种植茶油林,茶油林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不动产,其交易已经成为常态。

(二)茶油成为大宗商品

随着贺州村落社会大量油茶林的开发和种植,村民生产的油茶除了自己家庭使用之外,大量的油茶还可以通过贺江航运至珠江三角洲和东南亚出售。民国《贺县志》记载:“茶子,可制油,为出口大宗。”[4]46在民国时期,在贺县八步经营茶油、花生油的就有兴栈、惠丰、叶记、公诚、和益等11 家商号,其中“和益商号年经营量就有200 多万市斤,贺县一年出卖到广东省的油茶最多时有3 万市担”[3]494。为了增加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民国二十年(1931 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在县长黄绍耿的提倡下,村民充分利用贺县有利于油茶种植的自然条件,大力开荒拓地种植油茶林,其中贺县五甲村荒山种植的茶桐树就有十万余株[4]6。民国《昭平县志》亦载:“茶油、花生油,邑境各区皆有榨具,最为大宗出产,商人以此发达不少。”[5]608思勤江流域作为昭平县油茶主要的产区,当地村村都有油榨坊,其中1949 年昭平县庇江乡黄胆村就有16 台榨油机,若遇油茶子丰年期,油榨坊整年都会不停地工作。

由于具备油茶生长的有利的自然条件,加上当时政府的鼓励政策,民国期间贺州的油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抗战时期贺州境内的油茶产量并没有大幅减少。根据民国时期的《广西年鉴》记载,现贺州市境内民国时期的贺县、富川、昭平三个县的油茶产量在1937—1940 年广西省的78 个县中处于前列,具体概况详见下表1:

表1 1937—1940 年贺县、富川县、昭平县油茶产量表[1]502(单位:市担)

从表1 我们可以看到,从1937 年到1940 年富川、昭平和贺县三县每年的油茶产量都高于广西78个县的平均产量,即使产量最少的1938 年,富川县油茶产量仍有3 012 市担,是广西各县平均产量的1.5 倍。油茶产量最多的是1937 年,贺县的油茶产量达到了38 625 市担,是当年广西各县平均产量的13.1 倍,位于全省78 县的第一位,占当年广西油茶总产量的16.83%[1]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贺州人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油茶产业不断发展,在20 世纪60—70 年代,油茶产业成为贺州丘陵山区人民的主要产业之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油茶林的老化,贺州油茶林的产量有所降低。自2007 年以来,在国务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号召下,贺州市油茶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9 年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37 691.6公顷,收获油茶子2 022.5 万公斤。2009—2014 年全市又新造油茶林5 138 公顷[2]83。

二、贺州油茶种植的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6]24。随着贺州油茶产业的开发,油茶成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活资料,人们非常重视油茶的管理与经营,保证了油茶产业的正常运行。在管理制度方面,贺州乡村社会不仅民间自发地制订了习惯法保护油茶产业的经营,而且官方也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保护油茶林。在油茶种植的技术保证方面,清代至民国期间贺州油茶林的种植以多种经济林木复合种植的方式为主。

(一)油茶种植的地方制度性知识

对于生活在丘陵山区的人们来说,其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资源主要来源于山林,因而爱护和保护山林成为他们的传统行为规范。在山地种植的杉树、茶树等经济林木,以及乡村聚落附近的果木、风水林都会得到村民用心呵护。为了有效地保护村民的生产收益,村落社会通过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让全体村民共同遵守,并对违反规约的村民进行处罚。

从采集的民间碑刻来看,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富川县秀水村毛氏家族就制订了族规,并刻碑立于毛氏祠堂门口,其中碑文就有“茶杉松等树木不许窃伐及纵火焚燎,犯者罚银六两;樵采许取枯干朽坏自生之类,如有犯及树艺之木者,罚银三钱”的条款,以规约形式禁止当地族人盗伐和放火焚烧茶杉等林木的行为。另外,碑文还特别对油茶子的捡拾作严格规定,“油子自寒露十日以后方许捡取其遗,如在十日中取者,罚银叁钱”②。道光五年(1825 年)昭平县走马镇森冲村《禁约碑》的条款则规定:“盗伐各人掌山树木、杉木、茶树、杂木,众议罚银一两二钱,另按木大小赔银。”[7]57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州乡村还通过建立乡规民约保护经济林木,如昭平县北陀乡规民约就规定“凡偷砍集体、个人和风景林木者,偷砍一棵罚款五十至一百元”[7]581。

民间规约作为民间习惯法,由于在乡村社会中执行力度大,公信力强,对贺州当地村民的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因而对当地森林植被及油茶林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虽然民间规约在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秩序的维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出现民间习惯法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往往会转移到官府,通过国家法律去解决。如清代钟山县三联村的《奉县立碑》③、钟山镇龟石村的《奉县立碑》④和富川县福利镇的《永乘万古碑》⑤等都是因民间习惯法解决不了,转由官府通过国家法判决的山林纠纷碑刻。

为了维护村民林木种植的利益,提高其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官方也制定了相应政策,如民国期间贺县政府就多次发布布告,对盗伐树木、盗采茶油果、放火烧山等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予以打击[4]224-225。由于国家法与民间习惯法的相互配合,贺州村落的茶油产业有了制度性保障。这也是自清代以来贺州油茶产业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油茶种植的地方技术性知识

油茶产业的发展,除了制度保障之外,技术保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从新发现的民间文献来看,清代以降贺州地区民间油茶林的种植都以复合种植为主,在油茶种植中,除了茶油树外,还有杉、松、桐等其他伴生乔木。如下引的一份油茶林买卖文书:

立永远杜卖茶油、杉树地契人盘明汉,今因无钱使用,自将先年祖父杜买土名坐落桑母塘岗茶油树一块将来出卖,自请中人沈文芳上门说合,堂兄沈先达家承买。当中三面言定茶树地价钱贰百二十文正,即日立契交足,是盘明汉亲手接回家正用。其地杜卖后任从买主修理耕种管业,日后卖主不得异言,若有异言,卖主一并承当。今立卖茶油杉树地契乙纸付与买主收执为凭。

咸丰壬子年六月二十七日立卖茶油杉树地契人盘明汉

这是一份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瑶族村民的茶油林买卖契约,从契中可以看到,盘明汉于咸丰壬子年(1852 年)出卖油茶林地时的契首就标注了“立永远杜卖油茶、杉树地契”的字样,他出卖的林地不是纯油茶林,林地中除了主要的经济树种茶树外,还有杉树等其他经济林木,可见富川当地瑶族村民有以茶油树为主,同时种植其他经济林木的复合种植模式。从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豹洞、务溪等自然村发现的40 余份油茶林买卖契约文书来看,契中注明有杉树、桐树、松树、竹子等其他经济林木的约有20 余份,如同治乙丑年(1865 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盘锦琥以1 500 文的价格,将自家一块油茶、杉、松树地出卖给盘锦球;光绪庚子年(1900年)十月十一日,沈金书因无钱使用,将自家一块油茶树、杉树、松树地断卖给聂启胜,获钱3 000 文;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李嘉林因无钱使用,将自家祖业桐、茶、杉树林一起断卖给同村邓佛安、邓佛彩和邓佛胜三人为业,获得法币600 元。

富川瑶族村民在茶油林经营中不营纯油茶林,而实行多种物种复合种植的做法,既维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又尽量保持了油茶树的生物属性,同时也尽可能地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益。油茶树是一种喜温怕冷的乔木型油料植物,在南岭丘陵山地经常会有野生的油茶树,这些野生的油茶树和其他乔木共处同一个生态系统中,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在演变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油茶树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了自己的生态位,与其他伴生的杉、松、桐等植物兼容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随着当地村民对油茶林的开发,村民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选取适应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油茶植株进行培育和规模化生产,但从油茶树生物属性而言,村民把自然生长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油茶树单独培养,其实就改变了油茶树原有的生态系统,人为地建造了一个适宜油茶树生长的生态系统。

村民在油茶林中复合种植其他经济林木,从生态学上讲,这就是一种仿生种植方式,尽可能地保留了油茶树原生态系统。由于不同乔木植物的长势各异,使得以油茶树为主的复合林形成的林层结构看起来错落有致,这样的林木结构对油茶树的生长非常有益,可以充分地发挥阳光的折射作用,使油茶树在光合作用下更好地生长。随着林木的生长,油茶林中其他的植株可能会影响油茶树的生长,于是村民通过对油茶林中其他林木进行间伐,让油茶树不受荫蔽,使林地的空气通透,增加了油茶树的光照,减少病虫害的侵扰,从而保证了油茶的产量。

总之,贺州村民传统茶油林经营采取复合种植的方式,是劳动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在人为建构的适宜茶油树生长的生态系统中,茶油林中的其他伴生乔木与油茶树相互兼容,规避了植物相克现象,使油茶林能够得到健康生长。这种油茶林复合种植模式,不仅保护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而且还促进了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兼顾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贺州油茶产业振兴对策

油茶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不仅具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可以给林农带来经济收益,为百姓提供绿色健康的食品。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适宜油茶生长的丘陵山区大力发展油茶绿色产业,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贺州作为广西油茶的重要产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大力开发油茶林,实现油茶产业的振兴。

(一)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油茶产业的发展

为了推动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国家林业局分别于2007 年和2008 年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因此,在适宜种植油茶的丘陵山区发展油茶产业,不仅符合保障粮油安全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又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发展农村山区经济,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贺州作为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之一,大力扶持当地山区村民在荒山种植油茶树,既能发展绿色经济,又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油茶等绿色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市场需求急剧上升。因此,各级部门应当认识到山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地行动起来,把发展和壮大油茶产业作为山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去部署,做好在政策宣传、资金扶持、技术支撑、产品加工和销售平台等方面的工作,引导乡村油茶产业健康发展。

(二)结合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保障油茶产业规模发展

发展林农业,制度与技术是重要保障。清代到民国时期,贺州油茶种植在当地传统的地方性知识的规约下,油茶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也取得过辉煌的成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虽然贺州油茶产业的发展出现过衰落,但山区乡村油茶种植的地方性知识仍保障着油茶的种植。在精准扶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油茶产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可以成为贺州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保障。我们在继续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山区劳动人民传统的地方性知识与生态智慧的作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传统油茶种植知识中落后的技术体系,把当地传统知识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保障山区油茶产业规模发展,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使山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三)加强研发,实现油茶产业化经营

绿色生态产品是当今政府倡导和消费者首选的产品。传统技术生产的油茶是无污染、无农药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其压榨工艺讲究,油品较好,但传统工艺下的油茶产量较低,工序较为复杂。清代民国时期,贺州传统的油茶产业经营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条件也简单。因此,我们在大力开发油茶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时,应当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标准体系,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同时落实科技下乡,定期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村民的种植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油茶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实施优惠政策,以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为主体,引导村民通过油茶合作社和油茶协会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多种发展模式,实现油茶产业化经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结语

贺州油茶种植的地方性知识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针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建构的一套知识体系,充分地体现了当地山区劳动人民的技术技能与生态智慧,曾经对贺州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借助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挖掘其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可以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良性发展[8]131。油茶作为我国丘陵山区的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油茶产业,有着较高的综合价值。2019 年9 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考察时,就强调种植油茶是一条绿色环保、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好路子[9]。在当今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油茶种植的地方性生态知识、现代科技与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在适宜的山区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可以有效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注释:

①文中引用的契约文书均收藏于贺州学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

②《传芳堂族规条例》,该碑拓片存贺州学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

③《奉县立碑》,该碑拓片存贺州学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

④《奉县立碑》,该碑拓片存贺州学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

⑤《永乘万古碑》,该碑拓片存贺州学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

猜你喜欢

富川油茶树贺州
浅谈油茶树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游贺州紫云洞
油茶树不结果?有一点原因要注意
杨万里撰并行楷书《故富川居士罗子高行状》
“慢”城富川,脐橙与丰年
印象贺州
茶耳
富川诗社年会得句
大力推广油茶树种植 发展健康优质食油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