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评价体系视角下试题赏析及教学启示

2022-06-03陶雪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7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试题教学启示

陶雪云

【摘要】2021年广东卷高考地理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全面落实新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本文以第17题为例,对试题进行剖析,探究从地理视角是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路径,以引领日常教学的改进,以提高教学、备考的质量。

【关键词】高考地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试题;教学启示

试题再现: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图5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2021年广东卷高考地理第17题以南极作为区域背景,主要考查了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中的“物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通过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来考查地理必备知识“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该题紧紧围绕“高考评价体系”来呈现考查目的、内容及要求。

一、高考评价体系下命题角度分析

(一)以国家成就、地理热点为背景,凸显“一核”引领

试题情境尽管是出自学术研究论文,但论文中研究的材料却来源于 “雪龙”号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成果,命题通过对材料的加工,找准与地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我国科学发展,以坚定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道路的自信。同时,试题材料中“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等反映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第(3)小题设问“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又呈现了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加剧全球变暖这样一个反作用的现象,展示自然环境整体性理念和 “自然与人”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这些素材都是与时代特点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另外,“全球气候变化”也是近年地理学科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设问中推理解释“南极冰盖融化对气候的影响作用”,更是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同时又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等综合素养的考查,以助力高等教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落实 “服务选才”的要求。

(二)以课标为依据,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并行,落实“四层”实践

1.知识为基

第(1)小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罗斯环流中的“环状”箭头是怎样产生的,其中西风漂流和陆坡流的形成分别受盛行西风、极地东风的影响,而陆坡流是紧挨陆地流动,其方向又受到陆地形状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本题考查的就是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中的“物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突出教材“大气运动、水的运动以及地表形态”这三个主干知识,同时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罗斯环流,考查基础性和综合性。第(2)小题考查路径与第(1)小题的类似,都是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地理联系”,着力点在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第(3)小题考查的主要主干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对“地面反射”这一环节的考查,来展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降雪变成降雨——加剧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这一地理过程。

2.能力为重

三个小题题都是以必备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地理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论证和探讨的能力等的考查。第(1)题必须读图并获取和解读环流中关键信息“西风漂流”和“路坡流”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再通过对构成部分的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解释这一地理现象;第(2)题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详尽地分析问题中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第(3)题着重考查“地理过程”中的运用论证和判断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要运用“大气受热过程”“水热平衡”“热量传递”等原理来论证“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降雪变成降雨——加剧全球变暖——加剧冰川融化”这一地理现象。这些关键能力都贯穿于地理问题的解决中,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三)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为特色,创新实践“四翼”要求

本题通过主干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直观地体现了“四翼”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但是第(3)小题的问答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呼应了“综合性”要求。高考评价体系提出 “综合性”是“高考强调融会贯通”,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融合,也要涉及不同学科内容,从而实现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復合和素养的融合等全方位的考查。第(3)小题论证的着力点在于“降雨会导致气温上升”,除了运用到地理知识“大气受热过程”,也涉及物理知识,如,液态水(雨水)的温度高、冰面的反射率高于液态水等。

二、教学启示

1.立足教材,整合时政、学术等素材,挖掘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而各地高考地理试卷最大的共同点及时试题都是基于情境化的设计,尤其是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凸显素材的时政性。因此,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研读教材,结合日常的时政资源,找准素材与地理学科的结合点,设置情景化问题和活动,深入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如,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中,引入疫情期间大量医护、建筑人员的逆行这一案例来探索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既让学生学习了地理原理和规律,又引导学生对我国制度的认同,又体现在疫情期间中华民族的顽强、奋斗、团结、奉献的中国精神,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加强非连续文本格式的阅读培养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地理阅读素养的重要体现,当前,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都注重学生地理阅读素养的培养,但是具体选择何种文本阅读,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而且绝大部分教师喜欢直接用文字材料,以做到教学的通俗和明了,但是本题的考查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试题的文字材料基本上找不到解题的信息,主要的信息几乎都隐藏在图表中。因此,我们日常的教学,选择的素材和情境除了连续文本格式(包括记叙、释义、描述、议论、说明、文件或记录、超文本等类型),更要加强非连续文本格式的阅读,如图表和图形、表格和矩阵、图解、地图、数据表格、信息单、邀请和广告、证明等,以便学生掌握这些文本的正确阅读方法、习惯,以及锻炼这类素材的阅读能力。

3.探索学科融合课堂

地理学兼有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在自然基础方面,其大气、土壤、水文、生物等方面可以和物理、化学、生物等融合;而人文地理方面,也可引用大量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尽量与多学科教师合作,组织实践活动或设计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4.研究课标及试题,明确必备知识的考查路径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四层”考查内容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在高考中的表达,其中必备知识是基础,也是日常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作为引导者——教师应该对必备知识的考查路径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以做到知己知彼。例如,“地理联系”的考查方式,学者们总结主要是基于“空间关系原理”来进行考查,具体方式主要有基于空间关系原理编制试题材料和基于空间关系原理设计考查问题。

[本文系2020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PISA视角下促进高中生地理阅读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6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丁继昭,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必备知识考查路径初探[J].中国考试,2020(6):14-18.

[4]耿夫相.以 PISA视角审视高考地理阅读素养的考查——以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为例[J].地理教学,2015(15):55-58.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试题教学启示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秉承理念 沿袭风格 导向素养 立德育人
立足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