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导图 落实语文要素
——以《海底世界》教学为例

2022-06-02林莺歌

名师在线 2022年14期
关键词:自然段导图要素

文/林莺歌

引言

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排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用好统编教材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要素。统编教材的课文、旁注泡泡图、课后习题、阅读链接、略读课文的导读等助学系统都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编排。这就要求教师从研读教材开始,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落实语文要素[1]。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学习支架,可以在语文要素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助力学生走进文本、解构文本,学习文本要求掌握的语文要素。本文以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巧用思维导图来落实语文要素。

一、研读教材,理清要素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按照单元篇章页提出语文要素—课文落实语文要素—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语文要素—词句段运用和习作实践运用语文要素的顺序设计。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借助单元篇章页、课后题、交流平台等板块,分解语文要素的落实序列,思考每部分的学习重点,理清每个部分所承载的任务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形成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学习体系,以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双线”组元非常清晰,“人文主题”定位于“天地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寻找”。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二是作者是怎样写清楚的。在单元整体预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绘制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结构图,让学生发现语文要素是以单元为整体进行编排的(如图1)。

图1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导图

课后题是单元要素内容在课文的具体化,是编者根据单元要素训练要求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后题在落实语文要素上的作用,对课后习题进行解读、提炼,在课文教学中准确定位,真正做到一课一得,逐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2]。

从图1 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分别从“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的”“课文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课文是从哪些语句写出事物特点的”三个方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形成了一个前后衔接的要素落实体系。

《海底世界》主要从海底“宁静”“声音”“动物的活动方法”“植物差异大”“矿产丰富”几个方面展开描写,具体介绍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三道课后题都紧紧围绕“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一单元要素,分别设置了“从哪几个方面写”“怎样把意思写清楚”“怎样把句子写生动”三个层级的任务,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课后习题,把三道习题所呈现的语文要素的要点内容,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如图2)。

图2 《海底世界》语文要素分解图

基于本课在单元承载的任务,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窃、私”等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会写11 个生字,理解“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3)学习课文从几个方面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一是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进而理清“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二是落实课后题“怎样把一个意思写清楚、写生动”。

二、精准施教,落实要素

教师应在了解学情、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认真做好单元整体预习和每课的细致预习,指导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优化学生学习形式,助力学生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要素。

(一)谈话激趣寻秘,走近文本

课始,教师播放海底视频,然后谈话激趣:“看完视频,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这一看一问激发了学生探寻海底奥秘的兴趣,在学生畅聊海底世界后,教师自然导入新课:“海底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寻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奥秘吧!”导入新课既体现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去寻找海底的奥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良好的情绪铺垫。

(二)借助关键语句,初识“写清楚”

初读重在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读感知时,教师从课文的中心句切入,引导学生思考课后习题1: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再引导学生读第2~6 自然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过的语文要素。学生通过抓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很快就概括出第2~6 自然段主要从海底“宁静”“声音”“动物的活动方法”“植物差异大”“矿产丰富”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出思维导图(如图3)。

图3 《海底世界》主要内容导图

学生在提取信息、加工整合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其概括、归纳、总结能力,从而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几个方面“写清楚”的。理清脉络环节解决了课后习题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这一问题。

(三)借助关键语段,习得“写清楚”

课后习题2 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文第4 和第5 两个自然段分别是怎样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也就是“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单元语文要素在重点段中的体现。教师要从教材要素编排特点出发,读懂课后习题所呈现的语文要素内容,明晰教学重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

以第4 自然段的学习为支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围绕“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个角度,从不同方面写清楚的。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教师要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海参爬、梭子鱼游、乌贼和章鱼后退、贝类巴着”的不同活动方法,领悟作者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动物,从不同方面把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写清楚的。而思维导图式的板书(如图4)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清段落结构,明确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把动物的活动方法写清楚。

图4 《海底世界》第4自然段思维导图

《海底世界》课后习题3 是“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学习怎样把意思写生动,也是洞察作者如何“写清楚”的重要路径。例如,在教学“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时,教师通过与“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被船带走”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免费的长途旅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贝类独特的活动方式写得形象、生动,使文章充满趣味性,从而体会到生动语言的表达魅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个意思写清楚,就要从言语表达的细节入手,只有准确用词,生动表达,才能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写清楚,从而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精读第4 自然段后,师生共同梳理出学习方法:一找,找关键语句;二填,从哪几个方面把一个意思写清楚;三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学第5 自然段,完成思维导图(如图5),进一步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在教学完第4 和第5 两个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写法上的共同点: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巧妙地突破了课文“怎样把意思写清楚”和“怎样把意思写生动”的教学重点,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地完成了课后习题2、3 的教学,很好地落实了“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语文要素。

图5

(四)借助写法迁移,实践“写清楚”

阅读教学要实现“一课一得”。课后教师让学生围绕“动物们各有各的睡姿,有趣极了”这句话,从几个方面把动物的睡姿写清楚。教师先播放各种动物睡姿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动物有趣的睡姿,并用恰当的词句把睡姿描述出来,再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思考,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动物睡姿来写(如图6)。

图6 实践练笔“动物的睡姿”构思导图

写一写动物们有趣的睡姿,想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写,完成构思导图。不想写动物睡姿的,也可以自己写一个总起句,再写一段话。

作业的布置体现了本节课“从读到写”这一学习路径的迁移运用。课堂教学从扶到放,从读到写,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了解。学生在经历认识、学习、实践的过程后,学会了“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方法,全面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结语

通过思维导图的巧妙运用,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步步深入、层层聚焦,实现了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基于单元要素架构下的系统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维导图便是这节课授给学生的“渔”,是学生学习的支架。有了这样直观的学习支架,学生不仅锻炼了提取信息、概括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很好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猜你喜欢

自然段导图要素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秋天
美丽的秋天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