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传的“龙鳞装”在他手中复活了

2022-05-31度公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22年9期
关键词:金刚经装帧

度公子

龙鳞装,始于唐朝,用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卷轴”向“册页”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当你打开它时,里面的秘密会倾泻而出——错落排布的纸页像凤凰的长尾,灵动翘起;又宛如覆盖鳞片的真龙,悠哉游动。看书时,仿佛“龙游于书中,书居于龙骧”,是古代皇家才能享受的阅读体验。

《刊谬补缺切韵》是存世的唯一一本龙鳞装古籍藏书,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并不对外展出。2008年,一个小伙子在一本泛黄的古籍中,第一次看到了对龙鳞装的描述。“很难想象千年前的古人竟然有如此的手艺。”他毅然辞掉了工作,窝在出租房里潜心研究这项失传已久的工艺。两年半后,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问世,并一举斩获中华印制大奖金奖。至此,这项蒙尘了数百年的技艺终于再现人间。

而这位年轻人,便是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

打捞失传已久的皇家工艺

张晓栋,1981年出生于河北。从小的留守经历,让他对书籍有着特别的情感。每当思念父母时,他总会翻阅家中库房里父母留下的书籍,感受文字带来的力量。2006年,张晓栋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机缘巧合下,他来到印刷协会工作。

2008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张晓栋后来在多个场合中,反复提起的一个年份。那一年,他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中第一次看到了对龙鳞装的描述,“遇风则灵动翻飞,宛如真龙舞动”。那一瞬间,他在惊叹的同时,更是被古代宫廷的匠心精神所感动。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龙鳞装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且这项技艺失传已久,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准确复原这种装帧形式。“没有人做,那就由我来做第一人吧。”他辞掉了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龙鳞装的复原工作中,无数个日夜,他苦心孤诣地重建着这项古法技艺。

龙鳞装需要的工具其实并不复杂,唯一把刀、一支尺、一根笔、一熨斗、一叠纸而已。但它却是一项需要十足细心和耐力的工作:测量、裁切、对折、熨贴、粘贴……前后五十多道工序,一步步环环相扣、叠加重复。而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书口误差率的把控,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即便每页页口仅有0.1毫米的误差,几百页累积下来也会相差几厘米,这是很大的误差。龙鳞装之所以失传,想必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那段时间,他夜以继日地翻阅各种古籍资料,一次次登门拜访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古画修复学者、印刷界泰斗,剩下的就是数不清的尝试、失败、再尝试。

几年下来,用作研究、尝试复原而废掉的纸张,都能装满整整一屋子。如此历时两年半,2010年,张晓栋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龙鳞装作品《三十二篆金刚经》。“当这件作品完成时,我们所有人都泪流满面。”张晓栋微笑着说起当时的场景,脸上波澜不惊,心里却是百感交集。

这卷《三十二篆金刚经》,以安徽泾县绢纹宣纸、真丝绫绢为载体,运用了现代先进的印刷技术,最后纯手工打造而成,摸上去如丝绢般顺滑。全卷共217个龙鳞页子,卷起时卷轴直径为12厘米,全卷舒展后总长约8米,宛如一条游龙蜿蜒而行。此书一经面世,就惊艳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并获得了中华印制大奖金奖。

“旧时王谢龙鳞装,飞入寻常百姓家。”张晓栋完美地将典籍、书法、绘画、装帧技艺融于一体,隔着历史的长河,终于让这门失传已久的皇家工艺的风采重现当代。

制书是一件清贫的事,但我愿意为之坚持

事实上,张晓栋对龙鳞装的贡献,绝不仅仅只是复原这门工艺这么简单。传统的龙鳞装,书口处并无图案,张晓栋根据现代人的阅读喜好,在鳞次排列的页口处,分毫不差地设计上插画片段,如此平铺开来,便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种设计,从趣味性和观赏性看,都比传统龙鳞装更胜一筹。

重新装帧《红楼梦》是张晓栋对自己的又一次“极限挑战”。为使《红楼梦》更好地呈现,张晓栋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装帧方式——经龙装。它结合了“龙鳞装”和“经折装”两种装帧手法,单回内容使用“龙鳞装”的形式呈现,回与回之间则使用“经折装”连接在一起。鳞口游走交替,画卷随影更迭,龙鳞徐徐展开,移步易景,页页藏趣,阅读时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绮丽旖旎的大观园。这套作品共计八函,长达百米,重量达400斤,历时四年半完成,需要3000平方米的空间才能将它们全部展开。

而张晓栋对于龙鳞装的另一创新——千页,则诞生于一次偶然。这更像是布达拉宫送给他的礼物。

当他第一次带着作品去西藏参加展会时,由于高原上干燥的气候,纸张纤维里的水分流失严重——平整的龙鳞装书页,竟卷曲成凌乱翘起的状态。佳作变成了“废品”,张晓栋不禁有些气馁。然而在展览时,他惊奇地发现,参观者在欣赏时,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滑动页片,这个过程中,不仅会出现一闪而过的画面,更会随着手指滑动呈现出不同的神韵。

他开始思考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表达。就这么拿着剪刀弯弯曲曲地修剪,他发现竟然造出了一个2.5维的空间,画面异常生动——千页由此诞生。褶皱翘起的书页,明暗纵深的变化,插画中的形象瞬间变得立体起来。这种以龙鳞装结合纸雕的艺术,把真实世界与奇幻世界连接到了一起。

此后,他又用类似形式做了更多的尝试:用白纸,借助光构造一种纯洁而空灵的空间形态;在古书上巧妙浸染茶汁,形成江南的烟雨蒙蒙;以层次分明的裁剪,让《千里江山图》立体呈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余年来,张晓栋先后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被认定为唯一的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在他的努力下,2013年,龙鳞装入选为朝阳区非遗项目。

一路走来,张晓栋想起有一年在威尼斯做个展的时候,有人跑过来对他说:“我虽然看不懂里面的文字,但是你的作品是全场最好的。”他又想起刚入行时,老师对他说:“做书不可能给你带来太多的物质财富,但它能够让你快乐,能够在里面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龍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

现在他终于意识到,那个让他守住清贫、甘之如饴付出了十几年的东西——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无需言语便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摘自微信公众号“一日一度”

猜你喜欢

金刚经装帧
驰骋天下
从敦煌写经看唐代《金刚经》的版本与流传
《金刚经》六种译本差比句式研究
“金刚经”炼成记
郑淑万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英藏西夏文《金刚经》残片考辨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