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22-05-31王冬美

新世纪图书馆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融媒体

摘 要 国家政策的领引与新兴技术的普及促使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加速发展,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凸显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论文从融媒体背景下人文学术期刊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来审视其对自身人才队伍结构的建设,针对人文学术期刊面临的意识形态挑战,复合型人才缺乏以及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从引才、用才、育才和留才四个维度探索融媒体发展趋势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融媒体;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2.04.007

Research on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Integration

Wang Dongmei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promote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highlights tha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are important for spreading ideolog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talent team structure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rofessionalization, marke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integr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ideological challenges faced b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the lack of compound talents, and the unreasonable talent structure in the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ie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journals unde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dia integration from four aspects: attracting talents, employing talents,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retaining talents.

Keywords Media integr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journals.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0 引言

近年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类媒体的改革创新,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政策,倡导从多个方面加强媒体融合实践探索。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和纲要》)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推进”一词,表明国家从政策层面为媒体的转型发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助推力。政策的引领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促使媒体深度融合向关键期迫近。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具有覆盖学科领域广泛、期刊类型丰富、办刊层次多样等特点,该类学术期刊在宣示思想理念和理论主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能够帮助构建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同时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类学术期刊,它能极大程度上帮助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其在推动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学术成果展示交流及传播过程中也为国家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媒体的深度融合趋势在使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获得新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的同时,也让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面临着发展延伸与重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媒介的生产关系?整合内容、技术、平台、运营等资源?实现“1+1>2”增值能力?毋庸置疑,人在所有生产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提升媒体生产力水平和激发传统媒体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理解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与特征,把握融媒体背景下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人才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探讨融媒体趋势下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人才队伍的培养路径。

1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作为传播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和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置身于以数字化为逻辑的融媒体时代发展大环境中,受到市场经济、技术发展、国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被赋予了促进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和新内涵。市场经济的先导趋势要求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内容区分度更加明晰。技术赋权让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生产价值向现实转化有了更积极的可能。国家政策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实现追求。新媒体研究处于学科交叉路口,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汇集在此进行知识的跨界融合,带来不同的研究方法、范式与思维模式,然后沿着各自路径开拓新的议题和新的视野[2]。在这样的融媒体背景下,人文学术期刊有如下四个发展趋势。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

1.1 走向精细专业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互联网以来,其发展阶段已经从靠用户规模和红利快速增长向精细化分众化方向转变,当下越是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专业化网站,越能实现用户粘性,保证用户忠诚度[3]。而精细化和专业化正是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以在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中占比不低的教育期刊为例,“精而专”就是随着教育期刊发展壮大细分后的新版本形式要求,如《江苏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将出版方向不断细分,具体涉及小学教学、教育管理、中学教学、职业教育、书法教育、教师发展、班主任、心理健康等领域,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出版方向升级为独立版本,又称作刊期。这些有着清晰方向的刊期,在特定的领域,通过专业研究,以完整的栏目形式,使《江苏教育》原先的专栏发展逐渐走向相对独立的刊期发展。刊期形式让教育期刊的学术研究目标更清晰、指向更具化。当下融媒体时代,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当利用好自身发展优势,在精细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人才队伍更专业,从结构上建立起多学科、多专业协调的立体发展态势,使得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规模更壮大。

1.2 走向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融媒体发展趋势下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也逐步走向市场化。以市场意识形态加持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有别于传统的办刊方式,需要建立与之相符的新型办刊形态的管理制度,使生产机制、管理机制、研究机制和市场机制充分结合,从生产到销售的诸多环节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努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办刊的自主性。为了充分融入市场经济样态,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需要更灵活的管理模式,走更适合自身的办刊之路,从了解市场出发,既依托市场,也要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引领市场发展。在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新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主体去中心化,即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中心,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和信息传播的参与者[4],所以,走市场道路就要求期刊工作者具有市场营销思维。文字与声音图像结合为一体的内容展示在为用户带来更多感官冲击的同时,也为从业者提供更多信息,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就需要期刊工作者能够了解受众需求,掌握行业动态,跟上用户需求的多变性,贴近读者,利用好当下融媒体带来的便利,在期刊的内容生产、发行环节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并且能够深入开发后续营销服务环节,为期刊打开更广阔的市场道路。

1.3 走向国际化

新发展格局下,期刊出版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显然,这类“双循环”举措是党中央在统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做出的决策。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的调整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内驱力。

当下,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更强调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力[5],其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成果国际化亟须加强[6]。所以,在融媒体背景下借助不断推进的全球化和触手可及的网络资源便利条件,学术期刊工作团队必须拥有国际视野,及时把握国际动态,了解当前国际上前沿的学术研究方法和成果。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成果,且当前阶段期刊的质量决定着是否能吸引到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学术期刊要通过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借助多渠道开展学术期刊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学术期刊出版国际化与本地化的互通模式,这就要求学术期刊背后的工作者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交流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4 走向数字化

数字出版是信息时代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人文的发展产生于实践需求,也落脚于实践需求[7]。大数据融入人文社科领域本质上是对传统人文社科研究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人文社科大数据发展需要迈向“智慧化”,以支持和助推全新的智慧社会建设[8]。从受众的阅读视角来看,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数字化阅读以其独有的优势迅速成为大众阅读偏向。通过数字出版知识服务平台采集的用户大数据,可以获得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分析预测用户喜好和类型,提供个性化服务[9]。它通过迎合当下受众的快节奏生活占领市场,是这个时代诸多因素共同成就的产物。数字化阅读诞生之后,传统阅读的边界感诸如时间空间等渐渐淡化,促使传统媒体产业实现自我革命,需要不断通过新媒体形式建立适合受众的阅读方式,将纸质文本借助技术转化,使纸质文本与电子文本相匹配。

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学术期刊在数字化的道路上有诸多探索,目前业界内较为热点的项目有刊网融合、开放存取模式和微信公众号出版模式等,同时在融媒体背景下,“平台”概念快速崛起,对于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也在向“內容+平台”转变。所谓“平台”实际上并不生产内容,可以将其看作对于各用户数据库的有效连接,新媒体云计算等技术能有效匹配人文社科数据的特点,连通人文社科各个专题长期以来的数据“孤岛”,更能为国家新文科战略提供有力支持[10]。在平台上将期刊的内容进行重新打包组合,最终使得平台受众对此进行消费。这一模式将会是未来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之一。妥善处理好期刊既有优势,保持和数字化新业态培育之间的关系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平台的搭建或引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都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寻求数字化发展中提出了强烈的人才需求。

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挑战

探索学术期刊融媒体互动、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要依托现有的纸质期刊资源优势,将纸刊、网站、自媒体融为一体[11],其中,人才培养及相应资源配置是推动其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目前,关于融媒体背景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使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在传播方式、媒体功能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也对学术期刊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提出挑战。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

2.1 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凸显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激变,给舆论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数字媒体的使用与政治参与存在着积极的关系[12]。公共部门越来越注重利用新媒体作为与公民交流和互动的手段,促进公众的政治参与[13]。虽然社会强调和平与发展,但是文化暗战依然不止,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优势,趁着融媒体发展的便利,以各种手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学术研究方面,以交流探讨的名义隐蔽传播其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观,其中人文社科期刊作为宣示思想和理论主张的主要阵地,是其拉拢渗透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坚守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肩负着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重任。在给读者传递思想理念与文化时,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始终注重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指导的优良传统,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学术期刊工作者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把关人,其政治觉悟在审稿、编稿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其对于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编校和审核严重关系到该类学术期刊是否能高质量发展,因此对于相关工作者而言,必须增强其政治素养,掌握真本领,练就好眼力,在传播意识形态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良好的政治觉悟,以及先进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牢牢把握政治大方向,在具体的组稿和编校工作中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这是信息化时代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工作者的必备素养。

2.2 媒体深度融合带来学术期刊复合型人才需求

深度融合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比传统要求,深度融合下的媒体发展需要更注重全媒体流程的优化与业态布局,强调推动全媒体平台的再造。融媒体建设的全方位推进,给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人才需求的呈现带来从顶层到基层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影响。数据为人文社科研究带来生机与活力,将在促进人文社科研究的智慧化转型中成为人文社科领域中数据研究的重要态势[14]。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人文社科类学术研究的出版传播成为融媒体发展趋势下学术期刊出版的显性特征。当下强调新文科的建设,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人文社科的研究发展中,新文科的产生深植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数据密集型的第四科研范式也给文科带来了新的突破,因而从数据的角度看待新文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5]。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从纸质出版闯入移动互联网的大平台,先天缺乏数字化技术储备,在学术期刊内部普遍存在重视内容生产而轻视推广运营和技术发展的情况,当前虽然很多期刊已经实现了一系列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但缺乏融媒体背景下的整体运营,线上的内容推送依然受制于传统纸质期刊内容,这意味着学术期刊的工作队伍缺乏复合型人才,其工作者虽然具备专业的学术水平,但缺乏融媒体业务的技术素养。

在此背景下,象征“多面手”的复合型人才越发成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对于纸质出版,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工作者须学会相关软件技术,并运用掌握的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编排和设计,创新学术期刊的编排和传播方式;对于新媒体出版,除了基本的文字编校技能,学术期刊工作者还须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够融通相关横向和纵向的人文社科领域业态信息。此外,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工作者对于数字产品的生产制作及全媒体产品的运营维护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在立足功能本体基础上,学术期刊网络平台也可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务项目,包括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合理的自定义菜单等来刺激用户的阅读与使用粘性[16]。由此可见,媒体深度融合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需求提出了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必须补齐软硬件以及网络数字等技术短板,将专业的学术理更好地融入新媒体技术中。

2.3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亟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深度发展的阻碍之一,在学术期刊工作者的专业结构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般而言,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工作人员的构成源于两类:一种情况是从行政或者其他科研岗位调入,这类编辑因为之前岗位养成的职业素养与习惯以及缺乏较为专业的编辑知识基础和相应的职业素养导致工作角色转换出现危机。对于这类工作人员来说,要求他们基于融媒体环境下开展数字化学术期刊出版更是会出现困难。另一种情况是大学毕业刚入职的工作人员,这类工作者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在行业研究中的现实深度不够。

同时,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够完善。在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基本上由技术服务商引领,传统期刊出版方成为被动参与者,内容和平台脱节,对传播效果不无影响[17]。且在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还尚未形成有关新媒体以及網络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得期刊工作者无法快速融入新媒体环境并获得成长。此外,更是缺乏学术内容生产之外的线上运营及市场营销方面技术素养的培训,无法使得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在新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更大发挥其在思想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期刊工作者队伍也缺乏完善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动力和热情,是当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人才机制培养需要针对现实问题加以完善和调整,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融媒体环境下工作人员扎实的编辑知识和适应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基础能力,并关注相关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栏目相适应的前沿理论和学术发展动态意识。同时注重完善相关人才考评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出期刊人才队伍的活力。

3 融媒体趋势下学术期刊人才队伍的培养路径

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涉及多个要素。宏观上看,只有加强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建设的规划引导,结合不同时期的问题,以发展性战略眼光聚焦各个时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才能为建设高水平、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高品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奠定基础。微观层面而言,要具体关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融媒体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方式、评价机制、薪酬待遇、流动机制”等。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

3.1 筑牢阵地,提升人才政治觉悟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是我党思想政治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融媒体时代信息纷繁芜杂,严守思想文化阵地需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严把政治关,期刊工作者作为把关人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传播专业学术知识的同时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因此在学术期刊人才培养方面应当重视党管人才,让党支部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培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通过定期政治理论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党建活动来提升期刊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提升其对政策的理解能力以帮助政策在学术期刊内容生产以及营销服务上更好落地。

3.2 完善机制,让用才方式更灵活

进入市场化运营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以满足工作需求,除了正式的在编人员之外,还应允许多种用工方式的存在,将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有机结合,保障人才结构的科学合理配置。要补充的是,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不仅指向专业人才的队伍结构,还包含提供辅助正常工作开展的综合性事务人才。此外,建立人才环流体系也是极有必要的,合理的人才岗位流动既能持续为办刊思路的打开注入新鲜血液,也能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职责,提升实践型、复合型才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因此,只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发展规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对于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机制才能更完善,用人方式才能更灵活。

3.3 拓宽视野,让育才途径更多样

在系统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先要对“人才”概念形成理性认知,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以揭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终极价值与理性追求。换言之,只有基于对学术研究主体实践、人文社科行业发展趋势和服务对象需求的研究,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思维革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融媒体人才培养目标才会从价值目标层、知识技能层与创新思维层三个维度得到理性确认。在有了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融媒体人才的理性认知后,育才视野就逐渐变得清晰。处于信息时代中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培训资源库,搭建远程培训平台,更好为未来的培训工作提供有力支撑[18]。也需要重视面向多视角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使育才路径具备多样化特征。

3.4 多元发展,致力人才复合型转变

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期刊编辑发生了转变,相关从业人员在具有专业学术水平和编辑基础技能外还应树立融媒体期刊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包含对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学习和对数字化人文学术期刊运营服务的探索。因此,在引入新兴人才外,对于人文学术期刊现有工作者要着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其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开展新媒体用户管理和推广运营的相关讲座;也可以深化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高校的合作,共建专业化人才培养通道,加强未来从事编辑工作人员“数智”环境下工程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硬技术的提升[19]。此外,及时跟进国际前沿学术知识和数字出版经验,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定期邀请国外的期刊专家和数字技术人员来讲学交流。

3.5 合理管理,让留才环境更宽松

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创新性也是有效提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融媒体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之一,因此,需要构建一套留住人才的机制。一是通过合理管理,打造宜于融媒体人才不断成长的环境,如为其打造灵活的办公环境,提供高性能的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发挥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凝才聚智”作用。二是从融媒体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现实出发,建立符合学术期刊融媒体人才发展的评价体系。优质的薪酬待遇及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体现出人才价值。同时也要为人才提供与其技术能力相匹配的晋升渠道,从物质和精神双层面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只有通过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才能让留才机制得到有效保障。

3.6 建设梯队,让引才渠道更多样

学术期刊融媒体建设要关注战略性与稳定性的问题,其中战略性人才的储备显得尤为关键。人才结构的战略性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梯队建设,这必然要求人才引进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从专业方向来看,可以考虑吸引更多高校学者、学校管理者、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专家、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形成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人才的结构化储备。在进行拟录用人员的实务考察时,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既要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专业基础和编辑水平,也要强调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运用的掌握,为打造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做好准备。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工作的实践性特征来看,适宜于信息时代真实工作情境的新媒体技术人员需求极为迫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利用自身的作者资源优势,聘请既有扎实的专业学术知识,又有新媒体技术的兼职编辑人员扩充到期刊工作人员的队伍中,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在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人才渠道还可以超越地区限制,跨区域吸纳具有相关研究工作背景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梯队建设的路径。同时在融媒体背景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以主动与市场结合,打造良好软硬件环境,以优质薪酬待遇和灵活的办公环境来吸引一批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数字化人才加入学术期刊工作者队伍。

4 结语

当下学术期刊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只有在办刊理念与办刊思路上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融媒体发展趋势下期刊人才队伍建设,以筑牢意识形态为指导,完善引才和留才机制,发展培養适应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深耕自身学术专业领域,才能更好迎接市场挑战、抓住发展机遇、获得价值重构,围绕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主题深入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刘永红.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现状、问题与发展进路[J].出版广角,2021(16):6-9.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

杜智涛,张丹丹,柏小林.融合与跨越:近10年来新媒体研究的多维视域[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9,9(3):19-32.

张耀铭.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3):5-23,157,2.

黄传慧.基于新媒体的用户学术搜索需求及其行为特征研究[J].图书馆,2021(11):58-63.

王旭.中国学术期刊话语权评价理论框架建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2):83-92.

杨思洛.新时期我国人文社科成果国际影响力

评价:问题与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3):

20-25.

张久珍,韩豫哲.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课程教

学实践及经验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

(19):42-47.

李阳,孙建军.人文社科大数据研究的价值追寻[J].图书与情报,2019(1):1-7.

郭亚军,刚榕隈,黄圣洁.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出

版知识服务主要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8,

38(11):3-8.

刘雨农,权昭瑄,吴柯烨.面向人文社科专题数

据库的数据云平台建设思考[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10(5):48-54.

智慧服务群俦:期刊主编笔谈[J].图书情报知识,2020(5):195-206.

DIMITROVA D V, SHEHATA A, STR?MB?CK J,

et al. The effects of digital media on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in election campaigns: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4(1): 95-118.

KRUSE L M, NORRIS D R, FLINCHUM J R. Social media as a public sphere? Politics on social media[J].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018 (1): 62-84.

翟姗姗,叶丁菱,许鑫.数据驱动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态势分析:基于2010—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7):15-24.

蔚海燕,李旺.图书馆数据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之路径[J].图书与情报,2020(6):77-83.

冀芳,张夏恒.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研究:基于5种CSSCI来源期刊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6,35(4):147-151.

周舟,朱栋梁.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思考[J].情报杂志,2011,30(12):43-47.

郑云霞.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人才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9):32-36.

王晰巍.迎合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复合型学科人才[J].图书与情报,2020(6):14-16.

王冬美 江蘇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编辑室主任。 江苏南京,210036。

(收稿日期:2022-01-04 编校:谢艳秋,刘 明)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建设融媒体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