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并驱:让小学英语“沉浸式教学”有方向地前行

2022-05-31沈利华

教育界·A 2022年7期
关键词:英语思维

【摘要】“教”与“研”的结合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取向,“教”“研”并驱能更好地引领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素养的提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英语教研组围绕“沉浸式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形成了整体教研合力,让“沉浸式教学”得到了真正的落实与发展。

【关键词】教研结合;沉浸式教学;英语思维

作者简介:沈利华(1985—),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教育部頒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以下简称“黎里小学”)英语教研组以发展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为抓手,以“沉浸式教学”为核心,从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开始,倡导教师从关注“教”转向聚焦“研”,形成教科研活动新气象,从而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核心素养。笔者以黎里小学英语教研组为例,围绕沉浸式教研活动,探讨小学英语教学的新范式。

“沉浸”一词的意思是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学校将沉浸和教学结合起来,作为立德树人的一种主张、理念、策略,意在发展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沉浸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英语思维”,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还在于可以打破母语带来的思维局限,有效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教师在英语学科中运用“沉浸式教学”能有效地将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相融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让课堂充满盎然的情趣、活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在学习中飞扬。

一、唯“教”先行:导致沉浸式教学浮于表面

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的教科研改革的落脚点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决胜环节在于课堂。因此,在“沉浸式教学”的教科研活动初期,英语教研组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研究上,以期通过“组内开课”和“现场诊断”相结合的教研活动,让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碰撞出思维火花。然而,当英语教研组用审视的目光聚焦初期的教科研活动,却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课堂研究止于情境的创设

“沉浸式教学”的提出,源于英语教研组对“情境教学”的渐进研究。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研活动的初期阶段,英语教研组缺乏相关“沉浸式教学”理论研究的积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习惯性地将其理解为在英语课上创设一个情境就是“沉浸式教学”,大家都是“穿新鞋走老路”,流于形式地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英语教研组的组内开课中,执教的教师只是把学生生硬地拉入某个情境中,设计一些琐碎甚至是浮夸的场景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二)学生学习缺乏英语思维

唯有“教”,不见“研”的教科研活动使“沉浸式教学”课堂研究一直浮于表面,教师们未能发现它的核心价值“英语思维(think in English)”,这导致了课堂牵引痕迹重,局限于教导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在课堂中教师常常会听到或看到“I very like……”“I with my friend go to……”等中式表达,这些其实都是学生缺乏英语思维的表现。

(三)教学研讨缺少宽阔的视域

如此浮于表面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谈何“现场诊断”?由于教师们没有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去深入研究“沉浸式教学”的相关理论和课堂形态,听课者也没有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每次开课结束之后的英语教研组现场诊断中,教师们都没能讨论出有效的诊断结果,总是不了了之或是毫无突破地结束诊断。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缺少了在“沉浸式教学”思想方面的高度、视域方面的宽度和研究方面的深度,因此导致教师的教学诊断言之无物、无的放矢,没能真正透视和洞见“沉浸式教学”的意义。

二、主题“研”究:寻找“沉浸式教学”的问题之解

“沉浸式教学”要找到课堂的落脚点,要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就离不开英语教研组教师的改变,更离不开教科研活动的改进。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英语教研组通过开展系统的主题阅读、沙龙研讨、共案研究等活动,利用以“研”引思的方式促使教师抓住“沉浸式教学”的重点,把握“沉浸式教学”的方向。

(一)读书探路:研究“沉浸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如何在英语情境的支持下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教研组将其作为深化“沉浸式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教师认真研读《沉浸式教学研究》《高度参与的课堂:提高学生专注力的沉浸式教学》等书籍,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研究表明,在英语情境的支持下,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而且对学生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教科研的深入,英语教研组开始对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实践发现,沉浸式课堂教学以情境为明线、以思维为主线、以素养为暗线,让学生在“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融合的形式下进行英语学习,使学生通过沉浸情境、体验参与、自主探究、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方式来强化英语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科关键能力。

(二)沙龙研讨:研究沉浸式思维的发展路径

在“沉浸式教学”的沙龙研讨中,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活动,大家围绕“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去获取知识与经验”“如何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在进行个人的沉浸式阅读时,怎样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分享策略和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借助沙龙研讨解决问题。这样的沙龙研讨实现了教师间思维的碰撞与融合,生成了新的思想与观点,深化并重构了原有的教学策略。

(三)共案共商:研究沉浸式教学设计

英语教研组成立低、中、高三个备课小组,每组由核心备课成员主备课初稿,并围绕“沉浸式教学”简述上课的过程、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讲,对初稿进行研讨、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的共案。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一起商量、备课、修改,形成了许多高质量、有价值的教学设计,为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工具“研”发:助推学生思维向下沉潜

经过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后,教师们真正明晰了“沉浸式教学”的意义及价值,大家收获颇丰。但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反而越研究越有动力,越研究越有深度。要保障“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研发、设计各种操作工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与“思”在课堂中向下沉潜。

(一)设计驱动型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沉浸式学习,教师们在教科研活动中围绕“驱动型活动”展开了研究。教师们根据自己的任教年级,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驱动型学习活动,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在小组内开展调查、研究、制作等活动,并以成果展现收获。

在驱动型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年级的英语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游戏类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专注力的持久度;中、高年级学生则通过创意读写的方式投入创想学习活动中。

(二)开发提纲式支架,带动英语思维提升

英语思维的研究需要反复实践、论证才能日趋完善。在“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围绕发现的问题开展讨论是教科研活动的后续保障,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英语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发展?对此,英语教研组的中高年级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积极开发“提纲式支架”。支架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是一种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起支撑作用的思维构架。

英语教研组深入挖掘教材,敏锐地发现了几乎每个Story time板块后面的Ask and answer或是Read and write板块都是对课文文本的脉络梳理和对重点内容的信息提取,教师可利用这些板块的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并把它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带着搜集到的信息和清晰的思路进行学习,再进行有序的输出和有创意的表达,使自身英语思维得以提升。

(三)完善课堂评价表,指向学生的情智生长

课堂评价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因此,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将研究重心放在对评价的探索上。传统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而沉浸式课堂评价则更关注学生在文本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智慧。鉴于此,经过多次研讨,英语教研组修订完成了“沉浸式学习评价表”,设定了以下三大层次的学习评价:文本理解,包括“略读故事图文、找读关键信息、完成故事支架”;应用实践,包括“合作完成对话、体验任务角色、小组表演故事”;迁移创新,包括“深度探讨问题、大胆表述观点、创编文本故事”。每个层次有对应的评价等级,A等12—15颗星,B等7—11颗星,C等6颗星以下。这三个层次的学习评价表指向了学生的情智生长程度。

英语教研组通过评价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教师在沉浸式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然后在年级组内反馈和分析,活动结束后再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的评价过程对下一轮的教科研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个过程不仅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助推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四、“教”“研”并驱,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为了真正让教学指向育人,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开始反思、改变、提高自己的“教”,让教学研究真正点亮教学课堂,凝练出具有实践力的“沉浸式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开展两试两优,确保教学的落地生根

沉浸式课堂的教学改革必须立足课堂,从青年教师到骨干教师,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以课堂教学为支点进行了扎实的教研,开展“两试两优”活动,切实提升教科研活动的成效。“两试两优”,是指教师先通过无生试上的方式进行模拟上课,由骨干教师观课并提出改进意见,优化课堂效果;教师再进行有生试上,其他教师观课并进行集体研讨,有效诊断并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最后进行优秀课例展示。教师们经历了两试两优的磨课过程,最终呈现一堂堂有完整情境、有身心参与、有思维深度的优秀课例。

(二)组织分层观察,实现学生的素养提升

在“沉浸式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的,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最终指向是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为了深入研究教学,英语教研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了“情”“趣”“智”“能”四个维度的课堂观察测量表,开展了研究学生“思”的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们不仅以听课者的身份分布在课堂各个角落,还以观察者的身份观察并研究学生的“思”,并分别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从“情”“趣”“智”“能”四个方面选择一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重视学生的情绪、思维、参与和目标达成的状态,利用测量表搜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来改进教师的“教”,改善学生的“学”,最终实现学生英语思维与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依托问题研究,进行深度的意义探寻

“沉浸式教学”给英语教科研活动增添了无限生机,也触发了教师的深入思考,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兴趣。问题是推动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在长时间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及经验积累中,英语教研组的教师们开始深入思考问题、分析现象、寻找对策,对自己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更有深度的意义探寻。教师们对内“搭台”,开展教学反思和教育小故事评比活动;向外“借力”,邀请专家进行论文及课题研究指导。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英语知识的工具,而是要将他们培养成品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随着“沉浸式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英语课堂呈现了新的生机,更迎来了教与学的根本性变化。“教”“研”并进,应以理论视野为基石,实现对已有经验的超越;以發展思维为导向,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现教育的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苏西·博斯,约翰·拉尔默.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周一贯.支架:提纲教学法在统编本教材中的出新[J].小学语文教学,2019(19):4-6.

猜你喜欢

英语思维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试探高中生英语思维的培养
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英语思维
浅谈英语教学互动中英语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研究
构建互动课堂 培养英语思维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写前构思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