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住乡愁,为乡土小作家呐喊

2022-05-30刘景生

西部散文选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乡土村庄作家

刘景生

有些话说得好,大作家小作家都是作家,“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牡丹还需百花衬,百花一样多姿多彩、个性迥异的小作家、或者说写手和写出经典的大作家们一起绽放了诗意的春天。文学的道路上,无数个无名小辈努力着、前进着,他们不断壮大着文学队伍,使这支队伍充满新鲜血液,呈现着动态的发展趋势、呈现着生生不息的生机和活力。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杨老师在工作之余,酷爱写作,笔耕不辍,集腋成裘,十几万字的作品赫然呈现眼前。这本《百姓列传》令人惊喜,一个个鲜活的小老百姓,一件件婚丧嫁娶的凡人俗事,一段段蝼蚁众生的苦乐人生,重现了养育无数国人的农村曾经热热闹闹的烟火气息,东家长西家短,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仿佛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我们重温了祖先和左邻右舍的故事。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我们的村人为了活下去,坚韧、隐忍、甚至苟且,却大多并未泯灭人性的温暖和善意。他们或豁达、或忧劳、或勤快、或包容、或狭隘、或精明、或愚痴,又无一不尽力繁衍生息,延续着生命的血脉。那些丧妻丧夫丧子丧父的鳏寡孤独者,在乡村的大地上唱着人生的悲歌,也演绎了一出出辛酸的舞台故事和浮世画卷。

中国曾经有无数这样的乡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些乡村萎缩、老化、合并、消失,靠近城市的村庄抓住经济发展的机会,卖地改造,建小区、商业中心,房子新了、钱包鼓了,人情淡了,曾经的村庄文化、家族文化烟消云散,我们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随意串门,端起碗蹲在墙根树下,左邻右舍拉扯家常,我们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在院子里侍弄花草喂养家畜,在房前屋后种树,田间地头话桑麻,祖坟不在,祖先的灵魂留在记忆的风中,诉说着生命变迁的沧桑往事。那些不发达地区远离城市的村庄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缺少年轻人,最后一批会种地的农民正在老去,农耕文化面临失传的情形。这种形势下,本书呈现给我们活灵活现的村庄记忆,记录了曾经活力无限的乡土故事,不失为一部文字版的村庄生活博物馆,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了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精神遗产。

本书还叙写了二十四节气和一些老家的风俗、饮食习惯,很有作家汪曾祺的遗风,都属于乡土文化的范畴,特别是二十四节气,更是我们祖先耕种的指南,是先民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虽然今天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已经习惯了西历公元纪年的时间表达,但我们骨子里还是遵从着传统节气的习俗探亲、度假、走亲串访友。这些文章读起来很有亲切感,洋溢着熟悉的味道。

本书文笔朴素洗练,白描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极致,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了村夫村妇的生动面貌,给人印象深刻。精神游走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熟悉的父老乡亲、左邻右舍、童年玩伴、老亲旧戚,不觉情动于中。现实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永远充满蓬勃的力量,一如路遥《平凡的世界》,在80年代以来众声喧哗、迭代出演的文学流派中,成为感动人心的永恒经典。

——选自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乡土村庄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的小村庄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村庄,你好
乡土中国
村庄在哪里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