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籍今读”的军校大学语文课教学设计与实践探析

2022-05-30刘瑞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边塞诗经典大学语文

刘瑞

[摘 要]文章以唐代边塞诗等教学单元为例,探索“古籍今读”理念指导下的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立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遵循语文学科特点规律、服务军校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时代思考,融入时代精神,刷新传统文学经典的时代感,提升学员的传统文化自信,助力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古籍今读;边塞诗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183-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无论是国内活动还是外交场合,习近平同志经常会引用中国传统经史典籍中的华章佳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以古喻今,发人深省。

宋代陆游诗云:“书中至味人不知,隽永无穷胜粱肉。”经典的味道诚然隽永无穷,但如何使其从课堂走进学生心里,还是个难题。笔者所执教的军校大学语文课,使用的是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其中作品选读卷遵循经典性、军旅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选文标准,共收入诗文66篇(首),其中清代(含)以前52篇,占比78.8%[1]。在课堂教学实践和相关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就是学习文言文”“说的都是古代的事,缺乏现实意义”“唐诗宋词很美,但对以后部队任职没啥用”,等等。“所学非所用”的认识偏差,再加上传统教学方法的“就古说古”,缺乏时代感,使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未被充分激发,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优秀经典妙用无穷,作为经典学习主阵地的大学语文课却和学生产生了“代沟”,那一定是经典呈现的方式出了问题。传统经典的思想内涵、审美价值需要课堂上“细读法”的发现与“再创造”的参与,大学语文课不能始终在“传统”“古典”的圈子里故步自封,“就古说古”“说文解字”,而应当以时代意识为烛照,潜心摸索出“古典今读”的有效途径,把经典讲读融入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时代关切,成为现代人文精神、时代意识烛照下的“经典”,为处于精神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提供心灵滋养、解决现实疑惑。

一、关于“古籍今读”

所谓“古籍今读”,就是在传统经典教学中融入时代精神,坚持时代思考,以“所学即所用”的时代感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提升其传统文化自信,助力其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军校大学生承担着强军保国的重任,相比普通大学生在品格修炼、信念养成上更具特殊性,军校大学语文课更应当把对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揉进经典学习,让优秀经典成为学生报效祖国、放歌时代、思索人生的助力器。

以我校教材中诗歌单元高适的《燕歌行》为例,这首诗生动全面地展现了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和内心世界,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名篇。在教学设计中,教员可以在分析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之外,设计两个凸显时代性的阅读视角,帮助学员读诗见史,以古鉴今:一是围绕“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进行深入发掘,援引历代诗人对“飞将军”李广的热情吟咏,分析《史记·李将军列传》中“飞将军”李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领悟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应当具备的军事素养和道德品质;二是设计中西战争文学对比阅读环节,将《燕歌行》《诗经·采薇》等中国历代边塞军旅诗中有关战争过程、场景的描绘,与西方战争文学经典《荷马史诗》中关于战争的血腥场面进行对比阅读,通过中西方战争文学在战争动机、情感基调、描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人道主义战争观。

二、树立“大语文”观念,拓展教学内容

魏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傅玄认为:“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也,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2]大学语文,不应当仅仅等同于“大学校园”“大学阶段”的语文课,而应在遵循、尊重语文学科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格局突破,真正成为更有宽度、更有深度的“大语文”,引导学员由“大观”獲得“大见”。

(一)突破“孤岛式”单篇讲解,扩大阅读视野

传统语文课往往是以每个篇目为单位,针对字句篇章作“孤岛”式讲解,学生获得的往往是碎片化的语文知识而非系统认知。“大语文”则要做到跨篇章、跨文体、跨古今中外,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思考维度。

仍以诗歌单元边塞诗《燕歌行》教学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沿着“《燕歌行》—唐代边塞诗—中国历代边塞军旅文学—中西方战争文学比较”的渐进式脉络进行拓展,以“中国传统的人道主义战争观念(兼论唐代边塞诗空前繁荣的道德基础)”为主线,对高适《燕歌行》、王昌龄《出塞》、西鄙人《哥舒歌》、杜甫《前出塞》(唐代边塞诗),和《诗经·采薇》(先秦战争诗)、荷马《荷马史诗》(古希腊战争文学),以及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先秦散文、军事理论著作)等经典进行跨时代、跨国别、跨文体的比较分析,不仅能够大大开阔学员的阅读视野,还能让诗中“飞将军”李广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使沙场将士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立体。

(二)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科文连线”

以我校为例,各层次学员未来任职方向主要是工程技术和作战指挥,和很多理工科的地方大学生一样,学员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和文学没有什么直接关联,“文学艺术是业余爱好,读不读全凭兴趣”。这种认识偏差导致学员对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的学习动力不足,传统文学经典频频“遇冷”。

针对这种情况,教员应当自觉探索打破科学和文学之间的壁垒、使两者巧妙连线的路径,增加课堂容量,提升学习兴趣,让学员认识到文学是现实世界的写照,诗情画意中也包含着天道物理、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其在个人成长和未来任职经历中缺一不可。

以诗歌单元为例,针对学员具备理工科背景、自然科学知识较为扎实这一特点,可以组织一堂“科文连线——寻找诗情中的物理”校内实践课,设置“‘数理唐诗——唐诗与数学”“唐诗‘风云录——唐诗与气象学”“成语中的科学”等实践主题,让学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结成任务小组,选择实践主题,借助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在唐诗中寻找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在教员的指导下撰写“诗情中的物理”主题小论文,组建“科文连线——寻找诗情中的物理”研学会,提升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启发科学思维。

三、课内课外联动,拓展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

要把古籍读出“今味儿”,除了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还要对教学组织方式方法进行推敲琢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时代感强,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表达愿望。大学语文课知识性、审美性和思想性兼备,学员在课堂上有较大的参与空间,可以结合两者特点,一方面把传统的问答式课堂教学推陈出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员开展“花样”课外自学。

(一)不叩不鸣,善用问答式教学

《礼记·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3]师生问答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经典教法。经验丰富的教师如同经验丰富的伐木工、撞钟人,懂得循序渐进,轻重得当,不仅善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启发引导学生,还善于应对学生的提问,准确抓住问题关键,让学生豁然开朗。课堂发问不仅在于“问”本身,还应当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进论辩难”,即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做到有叩有鸣。

以唐宋散文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教员可以围绕唐宋散文特别是韩愈的语言创新成就,结合当下“汉语病”愈演愈烈的现状,组织一次汉语革新主题讨论,指导学员撰写现代汉语生态网络调研报告,引导学员正确认识“网言网语”泛滥背后的汉语危机,建立向经典学习、自觉净化汉语生态的意识。

(二)“退息必有居业”,引导学生开展多形式自学

《礼记·学记》云:“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所谓正业,可以理解为按照规定时间进行、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学习,是常规教学的主要形式,但容量有限,对时间、场地、人数等都有较高要求,尤其是大学语文涉及的经典数量多、类型广、内涵深,作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一般偏少,学员在正业之外的“居业”即课外自主研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有益的课外自学活動可以帮助学员消化知识、拓宽眼界,和课堂学习相得益彰,共同组成真正长远、富有深度的学习,让学员“虽离师辅而不反”[4](即使离开教员的耳提面命,也不至于背离学习的目标)。

贴近军校大学语文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课外自学形式,其一可以是主题资料的搜集归整,旨在扩大知识面,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燕歌行》教学为例,边塞诗作为唐代最富时代精神、最具军旅精武气质、最贴近军校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种诗歌类型,2课时90分钟的课堂教学很难充分延展。出于拓展教学内容、贴合时代强军思想和强军文化的需要,教员可以指导学员到图书馆集中查阅“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丛书、《最美古典诗词(边塞卷)》等,从历代边塞诗中“寻找最美军歌”;通过查阅近年来《解放军报》等军事报刊刊发的戍边守边主题诗文,举办“(新)边塞诗诵读会”,充分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和时代意义;注重阅读收获的固化深化,结合军校学习环境和未来任职特点,在学员中组织“边塞”主题文创设计,如设计突出“边塞”元素的笔记本、书签、文化衫、军事俱乐部徽章等,还可以为古代边塞诗人传记、边塞诗集设计封面、腰封,为军旅题材影视剧作品设计海报,形成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深度(创意)写作的良性循环。

另一种自学形式可以是教员指导学员根据不同经典类型开展特色写作实践,旨在提高学员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应用写作能力。例如在小说单元可以安排一次写作实践,学员可揣摩、模仿《世说新语》《三国演义》等经典写人状物的传神笔法,试着用个性化的言行表现人物特点;在戏剧单元可以组织学员观赏老舍的经典剧目《茶馆》的剧本原作、话剧和电影片段,通过同一场景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不同处理方法,引导学员揣摩剧本创作的艺术要领,并尝试积累连队日常生活素材,创作简单的军旅主题小剧本。

四、重视“后台”扩容,挖掘更具时代感的教学资源

基于“古籍今读”的军校大学语文教学还应当在教学资源的挖掘上多下功夫。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大爆炸、文字被消解、读图更胜“看字”的阅读大环境中,教员应当主动贴近学员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尽可能地挖掘出更具时代感的大学语文学习路径和资源,扩大学习特别是学员自学的“后台”容量,让学员以充满现代感的方式自觉走近古典文学,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

以唐诗教学单元为例,可以推荐网络热帖《李白的“朋友圈”》以及制作精良的《唐诗三百首微电影》《历史老师分享唐诗宋词里的吃货,古代也有“朋友圈”》等主流媒体的国学益智节目,让学员意识到古典诗歌还可以这样现代化地学。指导学员用自己喜爱的古典诗词编排好看好玩的诗词“朋友圈”,领会古典诗歌和现代生活的密切交集。鉴于学员的理工科背景,可以鼓励精通软件或网页开发制作的学员尝试以动漫的方式演绎唐诗,表达自己对古典诗歌的现代解读。

在边塞诗教学中,为了让学员对唐代边塞诗创作空前繁荣的时代背景、丰富的创作主题和艺术特色有直观认识,可以在学员中推广运用带诗歌的地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软件,追踪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足迹和心路历程。设计“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运用实践主题作业,把学员分成不同任务小组,明确不同的实践方向和重点,如分别以“诗人”为主线(高适、岑参等),以诗歌“关键词”为主线(“玉门关”“阴山”“大漠”等),各小组把阅读所得形成读书报告,分享交流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在《孙子兵法·计篇》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员加强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法和理念的理解,可以推广应用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网上展馆、军博微博、解放军报客户端、中国军网等数字媒体平台,指导学员从军史、战争史中发掘典型战例,把碎片化时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和有效补充。

五、结语

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军校大学人文课,其教学宗旨不应当仅仅落在知识、趣味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上,而应当在有趣、有益、有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意识烛照下的“古籍今读”,引导学员从经典中获得解决现实疑惑的方法或思考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到“所学即所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基于“古籍今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教员要时刻传达给学员一种信息:好看好玩、有趣有益的“古籍今读”,是基于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对经典的热爱与了解,对语文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现代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勇于以现代人的思维和技术,重新赋予古老经典以鲜活的生命力,坚决拒绝恶搞、恶俗,拒绝对经典的随意解读、故意曲解。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吉尧,何静.大学语文(作品选读)[M].第三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2] 王云五.丛书集成·傅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89.

[3] 礼记·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6:142.

[4] 礼记·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6:13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边塞诗经典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