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与信息技术融合探究

2022-05-30林立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摘 要: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深化教育课程改革做出的重要指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相关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让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大势所趋。为积极应对和履行教育改革的方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人才,教师应准确地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文章就高中物理这一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探究符合核心素养基本准则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信息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0-0013-03

引  言

科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众多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引入了信息化技术理念,试图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基于网络的延展性与互动性催生出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抽象的教材知识变得立体和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形式,打造高效课堂

教育应该顺应时代浪潮,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输出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传统的教学形式通常以讲授、谈话为主,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如增添了讨论法、指导法等教学形式[1]。多种类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氛围环境更加活跃,如讨论法就能够让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学习研讨,集思广益地进行物理学习,分享和补充物理知识。通过多媒体平台共享教育资源是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转变了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信息技术软件又能够提供立体建模,让学生突破物理抽象化概念在二维平面空间上的局限。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思维。

(二)提升学生素养,顺应时代浪潮

信息化融合能够促进和完善实验教学,从而大幅度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效性。随着教育方式的转变,渗透和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实现路径。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演示物理知识和实验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形成关联性认知提供帮助,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个人素养,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就会提高,从而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这也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媒介场所。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有的物理课堂还是“一对多”,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整节课下来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拼命输出,学生在拼命记忆,这种单向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完成物理学科的学习任务。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陈旧,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单一的教学手段是低效物理课堂的主要因素,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课堂自主学习不够

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还未能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学生只能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完成物理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会将内容多而杂的物理知识点全部浓缩、整合在一节课中,而学生为提高学科成绩也不得不机械式地接受理论知识,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另外,为了不打乱自己的教学节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不会给学生留太多消化和理解的时间,使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漏洞,时间一长便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也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难以逾越的距离感。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给物理教学带来不便。

(三)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忽略物理学科的实验性,且讲解的内容千篇一律,都是晦涩生硬的理论知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众所周知,物理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涉及物理知识,这些现象的发生及其发生过程等都需要利用物理知识来加以解释。實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目前高中物理课堂过度重视应试教育,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传授教材课本上的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教师反复强调课本已有的理论,忽视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就会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真正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意义,而且教材内容的单一性会限制学生发散思维,抑制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课堂互动不够

现有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缺少互动环节和测评环节,一整节课下来,教师往往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没有真正掌握多少内容,原因是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课堂的反馈结果,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的疑问;与此同时,教师也无法从他人口中得知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补充和改善教学内容。学然后才能知不足,高效的课堂在于双方有所交流、有所互动,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3]。

三、融合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给学生带来沉浸式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收获知识。由于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难度系数较大,高中生又正值青春发育阶段,极易对枯燥难懂的物理知识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教学压力,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因此,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巧妙地将视听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对于学习抽象的高中物理知识,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只能起到临时抱佛脚的作用,既不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背离了高中物理的教学初衷。因此,打造视听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高中物理学科往往会涉及微观和宏观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抽象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原本口头传授的知识进行等比例缩放展示。

例如,在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础的物理定律,让学生被动记忆,这容易使学生对万有引力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应用认知模糊,而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相融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星体在宇宙中的运转影像,从而使其清晰地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层面上的表现,通过观察网络相关视频资料又可以看到其微观层面的表现。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制作出星体运转的模型,这些都对学生了解认识物理知识有很大帮助。不难看出,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融合对教师转变单一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教育策略,拓展课堂深度和改善教学质量有强烈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深度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对物理知识进行整合,转变学生往日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掌握主动权,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教学氛围,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地给予学生评价反馈,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在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收集互联网上科学家关于光的实验设计视频影像,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视频观察光的传播路径,从而主动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在于研究光的折射、全反射、折射率等基础概念;同时,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加深对光的知识的理解,联系实际生活,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的传播路径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一来,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自主预习就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所熟悉,有效锻炼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自主学习是核心素养下的必备技能,最大的优势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向做出有效和积极地调整。

(三)深度挖掘物理知识,提高教学内容的延展性

高中物理学科的特征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最佳的物理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动手实践,这对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很有帮助,也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讲解和传授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时,若能够延伸课本内容会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物理是一门推动世界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学科。为了使物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学科,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如在物理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时不时地渗透我国当前的前沿科技成果,让学生对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鲁科版高中物理“相对论与天体物理”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科学的了解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播放幻灯片的方式讲解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及其在物理领域做出的贡献,通过对物理学家的了解,学生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自然会对物理学科产生敬仰之心;还可以带领学生浏览网站上模拟天体运行轨迹的3D演示图,通过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美国GPS和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在相对论与天体物理的理论基础上延伸出更多相关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将科技前沿成果呈现给学生,不仅使物理理论知识得到有效拓展,还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非一味地埋头苦学,忽略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科技成果的展示极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四)融合网络平台反馈功能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在线学习平台,处理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课堂收获,用电脑上传到班级学习群组。然后,教师就能够在课下将电脑终端获取到的评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再将反馈结果以统计表格或者统计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能够使反馈结果的样貌更为直观,方便教师观看和解读。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程等内容,学生通过反馈环节给教师提出意见,能够使教师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信息化技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信息化平台整合教学评价,更好地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便利和保障。

結  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需求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而21世纪新型人才应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开展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前提。正确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根本,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顺,尹雄杰.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科技前沿知识的融入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1):44-47.

【2】朱志武.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8(12):106.

【3】任翔.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林立(1985.6-),男,福建莆田人,任教于莆田哲理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