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洪涝灾害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策略研究

2022-05-30唐斌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2期
关键词:应急通信策略研究消防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增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而应急通信作为作战指挥的关键支撑,是新时期应急救援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笔者参与2021年河南郑州跨区域增援抗洪抢险的亲身体会,深入分析了在城市洪涝灾害处置过程中,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具体的策略方法,进一步提高消防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关键词:消防;洪涝灾害;应急通信;策略研究

一、引言

根据2021年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为64.72%。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功能日趋复杂,一旦发生洪涝灾害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同时也给应急救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因特大暴雨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洪涝灾害发生时,消防救援队伍冲锋在前。此次郑州、新乡等地区发生严重内涝后,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损毁,伴随出现的电力中断、通信基站大面积退服,公网、卫星通信手段失效等情况,是近年来救援行动中极为罕见的。通信保障作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事关救援效率和成败,在面对复杂的现场环境、恶劣的作业条件和广泛的参加力量时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短板,因此总结和完善洪涝灾害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处置程序和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二、城市洪涝灾害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主要处置程序

(一)应急响应

城市洪涝灾害,往往峰高量大、水位上涨迅猛,在接到洪涝灾害警情后,消防各级应急通信队伍应迅速响应,立即调取洪涝灾害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启动直调直报、前突通信、跨区域增援和联勤联动“四项机制”,根据灾情等级大小,一次性、整建制调派多支应急通信保障力量赶赴灾区。充分利用各部门信息发布渠道和社会资源,准确掌握灾情信息以及道路、交通、电力和公网损毁等情况,为各级作战指挥、辅助决策做好重要支撑。

(二)力量调派

各级消防应急通信队伍根据抗洪抢险任务的需要,依照预案编成,携带能够实现现场组网、远程指挥、侦查测绘、辅助作战及自我保障的通信装备,全面掌握携行装备的运行状况,做好人员、装备防雨措施,确保完整好用。充分考虑在大面积、长时间“断网、断电、断路”极端条件下,优先选用能够顺利完成各项通信保障任务的装备。根据洪涝灾害事故救援难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应一次性调派充足的通信人员和装备,关键通信装备要做到一主一备,随时做好人员装备的轮换和机动应急需要。

(三)遂行出动

出动后,第一时间上报出动人员、车辆和装备情况,实时上传途中画面和定位信息,建立行进车辆编队通信体系,保持与后方指挥中心的通信联络。在前往灾区途中,需每隔一段时间或在关键节点向后方指挥中心报告位置、距离、预计到达时间及沿途情况,如遇特殊情况随时进行报告;在信号不稳定时,及时选址停车并进行驻停报告。若因城市内涝造成车辆行进受阻,可使用无人机侦查前方道路情况,视情采用单兵背负乘坐舟艇方式挺近灾区腹地。

(四)现场保障

到达灾害现场后,结合灾害特点和现场实际,综合运用卫星通信指挥车、卫星便携站、多链路聚合路由、无线自网组等装备,选择合适地点搭建前方指挥部,第一时间构建应急指挥通信体系,实现与现场各指挥机构、救援队伍和后方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联通,为后续高效传递救援指令、掌握现场情况、实时会商研判提供通信基础。统筹调度现场通信力量和资源,快速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扁平可视、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全面做好灾情侦察和各项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五)辅助决策

提请当地政府将各类音视频资源和灾害救援信息汇聚至前方指挥部,实现“多部门、多力量”联合指挥通信。通过接入各行业部门平台系统,汇聚灾区基础信息、灾害损失、力量装备等信息,辅助各级领导科学指挥、精准决策。通过单兵图传、布控球、无人机、自组网等手段实时回传各受灾和救援点现场画面,拍摄并制作灾害现场全景图、二维正射影像图、三维实景建模,综合测算灾害区域长宽高、面积、体积,标绘灾害隐患风险点,为分析灾情成因、掌握发展态势、研判處置对策提供数据支撑。

(六)应急联动

第一时间启动与应急、公安、交通、医疗、水利、气象、地质等相关行业部门和社会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统筹整合力量和资源;协调供电部门和通信运营商,调派专业力量到场保障,为前方指挥部铺设有线电缆和专线,优先恢复和增强救灾地点基站公网信号,建立稳定可靠的指挥通信网络;协调各通信设备厂家调派专业人员和装备到场协助保障;协调地质监测、卫星遥感等部门,及时提供灾区位移监测数据和卫星遥感图像,全面反映灾害事故现场态势和发展趋势。

三、城市洪涝灾害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特点

(一)响应时间短,通信装备准备仓促

洪涝灾害虽能提前预警,但受灾范围大,且时间、地点不可预知,由于灾害的突发性和救援的紧急性对时间要求高,消防救援队伍从接到出动命令到集结时间一般只有1至4小时,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内,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所需携带的通信装备种类多、数量多、配件多,且不少未实现模块化储存和运输,出动时东拼西凑,到达现场缺件、少电情况普遍,严重影响应急通信保障任务的正常开展。

(二)受灾范围广,保障任务点多面广

特大暴雨易短时间内致使城市内涝严重、道路积水断路、基础设施损毁,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建筑密集、地上地下交通结构复杂,在突发洪涝灾害时,会造成大量人员来不及疏散和转移,导致被困人员多,救援任务极其繁重。面对城市内涝,受灾面积大,救援点分布广,致使现场通信保障力量捉襟见肘、疲于应付,通信人员和装备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点多面广的通信保障需求。

(三)参战力量多,通信组织难度大

在城市突发重大洪涝灾害后,会组织有消防、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及社会志愿者等大量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展开救援,再加上交通、水利、通信、供电等行业部门的专业抢险救灾力量的加入,导致参战力量多、组织协调难度大、通信环境复杂,对消防应急通信队伍在通信保障和指挥调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作业环境恶劣,通信保障困难多

在抗洪救灾过程中,通信人员和通信装备经常要长时间工作在高温、暴雨、雷电、大风等恶劣气候环境下,无论是通信员个人还是通信装备都很难保证不受影响,而现有的绝大部分通信装备在耐高温、防水防潮、长时间续航等方面的性能都比较差,无法适应极端天气洪涝灾害下的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四、城市洪涝灾害消防应急通信保障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消防通信基础设施容灾抗毁能力不强

极端暴雨严重危害城市电网和通信基础设施,洪水所到之处,必然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变电站、环网柜、开关站等基础电力设施被淹,配电线路停运、变压器受损、高压线电杆倾倒,致使机房停电、基站退服、光缆冲毁,最终导致城市电力中断、公网信号大面积瘫痪。在“7·20”郑州洪涝灾害事故中,身处洪灾发生地的河南消防总队和郑州消防支队也未能幸免,总队、支队机关大楼地下配电室被淹,网、电俱断,救援初期指挥中心仅留有接警电话功能,各指挥系统未建立容灾备份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二)针对“三断”极端情况下通信保障手段不足

参与增援的消防救援队伍面对城市大面积“三断”极端情况准备不足,对抗洪抢险通信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遂行通信装备单一且针对性不强,公网设备多、专网设备少,尤其缺乏无线自组网、聚合路由等关键装备,还有部分装备性能不达标,作用发挥不明显、效果不理想,解决暴雨、地铁、隧道等特定环境下的通信需求能力不强。

(三)通信人员配备不足且能力水平有限

多数增援消防救援队伍未能把握洪涝灾害点多面广、任务并发的特点,投入通信力量普遍不足作战力量的10%,救援现场难以兼顾多点位通信需求,保障捉襟见肘。有的增援通信力量未集中调配通信业务骨干参与,而是由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员临时拼凑组成,不少未参加过通信专业培训,到场后出现装备带不齐、设备不会用等情况,造成通信联不上、指令传不出。

(四)装备适用性不强,难以满足严重洪涝灾害保障需求

通信装备模块化程度大多不高,在酷热、暴雨等极端气象环境下性能下降或不能使用,无法适应公网瘫痪、长时供电、泡水受潮等恶劣条件;现有的专网通信设备普遍功率较小、覆盖面积有限,在应对地铁、隧道等地下复杂空间上,还存在关键性通信装备短板。

(五)通信人员水域自救能力和安全意识不足

由于消防应急通信队伍中通信人员的素质不同,会游泳的人员数量较少,且在日常训练中,普遍缺乏关于水域救援和洪涝自救的专门训练,对水域救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在遇有涉水保障时,常常未按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在救援行动中遇到复杂水情或出现险情时,无法进行自救,极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五、消防队伍针对城市洪涝灾害应急通信保障的改进措施

(一)健全完善应急指挥通信体系建设

全力构建“上下一致、立体协同、衔接紧密、运行有序”的现代化应急指挥通信体系。固化消防救援队伍融入地方政府防汛抗洪组织指挥机制,落实参与政府防汛指挥部联合值班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灾备体系建设,实现关键应用、重要数据异地备份。严格落实应急通信人员、车辆和装备配备标准,遇有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时,一次性、整建制调派充足通信人员和装备;加强通信人员值班值守,严格落实设备巡检、网络巡查、系统测试、主备切换、抽查点名、请示报告等制度。立足“三断”和72小时自我保障要求,修订完善应急通信响应预案及编成,定期组织通信测试和实战演练。优化拓展“一部六组”指挥基本架构,探索高风险地区预置通信保障力量前置备勤做法;加强现场通信组织,统筹力量与资源,采取“卫星应急、专网优先、公专互补”方式,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保障指挥通信畅通、指令上传下达。

(二)切实加强应急通信人才队伍建设

立足實战、科学统筹,配齐配强应急通信保障力量,落实专人专责、定人定岗要求。发挥通信骨干引领、辐射作用,搭建成长平台,激发干事热情,用“传帮带”方式培养更多通信专业人才。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化队伍结构,积极向社会公开招录和选调具有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专职人员补充到消防通信队伍中来,着力解决现有通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一人多岗等问题。加强与相关高校、企业等合作,形成完善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院校教育、训练实践、岗位培训三位一体的新型消防应急通信人才培养体系,抓实分级轮岗轮训,强化实兵实装实地训练,建设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通信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不断推进应急通信装备建设

坚持“公专结合、融合互补、多元配备”的装备建设思路,针对洪涝救援通信保障特点,不断调整优化装备结构,补齐装备短板。加强水域救援、水下搜救、地下空间等特种通信装备配备力度,依托底盘高、涉水性能强的越野前突通信车,配备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车载卫星电话全向天线、宽窄带自组网、静音发电机等装备,提升装备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水平。加大与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合作力度,提高单兵图传、无人机、卫星便携站、移动指挥箱、聚合路由、自组网等关键设备的长续航、耐高温、防水防潮等级和标准。全面清查现有装备,加快老旧设备升级改造,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测试,保证性能优越、完整好用。明确不同任务类别和等级的通信保障模式,不断探索“三断”极端条件下应急通信保障装备和手段,有效提升“全灾种、全地形、全天候”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四)全面强化应急通信实战化训练演练

按照消防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服务实战、支撑实战、保障实战”的职能要求,组织开展洪涝灾害针对性训练和实战化演练,提升专业素養和实战能力。在强对流、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科学开展卫星便携站架设、无人机侦查测绘、雨中直调直报、夜间前突通信等科目训练;模拟“三断”极端情况,实地开展卫星指挥车、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宽窄带自组网等关键通信装备测试性训练;组织开展“全流程、全要素”通信保障演练,健全强化“四项机制”,按照“一部六组”指挥架构、“挂图作战”指挥模式,实地搭建前方指挥部,构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磨合流程、强化养成、固化机制。

(五)持续优化应急通信联动机制

健全完善与相关行业部门和社会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灾情监测,共享预警信息,实施联勤保障。与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及时获取气象、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与公安、交警、交通、市政、高速公路管理等部门协作,获取道路、桥梁、隧道等视频监控和路况信息,接入并调取国家机关、城市交通枢纽、公众聚集场所、重点企事业单位等视频监控图像资源,全面实时掌握灾情情况;与供电、通信运营商及工信部门建立协同保障机制,了解电力和通信运行状态、影响范围、恢复时间等信息,调派相关专业力量到场保障;与无人机、卫星通信、视频会议、自组网等相关设备厂家建立合作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灾害事故,能够迅速响应、协同配合;与地质监测和遥感部门协作,获取灾区监测数据和卫星影像地图,并与灾前影像比对,辅助指挥决策;定期开展联合通信演练和综合会商,整合多方通信资源,提升整体保障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J].中国防汛抗旱,2022,32(02):5.

[2]刘臻.城市洪涝灾害救援策略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 2019(05):35-39.

[3]滕波.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研究[J].中国减灾,2018(22):42-45.

作者单位:唐斌    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

唐斌(1982-),男,江西九江,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消防应急通信和信息化应用。

猜你喜欢

应急通信策略研究消防
《消防界》征稿启事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应急通信需求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通信系统原型设计
电力应急综合通信系统功能与应用分析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分布式多视点视频编码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