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垃圾分类产品劝导式设计研究

2022-05-30胡康杨博涵

设计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垃圾分类设计策略

胡康 杨博涵

关键词:劝导式设计 学龄前儿童 垃圾分类 产品设计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122-03

引言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实行垃圾分类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目前,垃圾分类的相关研究较为多见,但是专门针对垃圾分类产品和劝导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产品较为少见。董飞[1]从政策入手,阐述我国垃圾分类的阶段历程、障碍和对策。吕维霞[2]总结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经验,探讨对我国垃圾分类的启示和建议。樊博、冯亚伟[3-4]均以某城市为调研对象,提出相应城市的垃圾分类解决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促进习惯养成。儿童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促进儿童后天健康成长并产生正确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儿童时期对垃圾分类行为习惯进行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有不少产品旨在指导正确分类垃圾,但其科学性存在质疑,如何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创造出产品或系统鼓励与引导儿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劝导式设计概述

(一)劝导技术

“劝导”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概念,是指非强制的让被劝导者接受既定的内容。劝导技术于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福戈教授首次提出,是将计算机交互技术与心理学中的劝导一词结合起來,使之有目的地利用劝导技术改变用户的行为或态度[5]。福戈教授将这门新兴学科命名为“劝导性计算机技术学”(Captology),该词由“ComputerAs Persuasive Technologies”的首字母缩写而来,体现计算机产品与劝导在其中的重要性[6]。

(二)劝导式设计

劝导式设计又称“说服设计”,是将劝导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应用于实际的产品设计之中。其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是“FBM行为模型”,在模型中,福戈教授将行为促进要素分为动机、能力和触发点,并阐述了三者的关系(见图1),即劝导目标行为必须同时具备充足的行为动机、良好的实施能力及有效的触发点,三者缺一不可[7]。劝导式设计是对行为方式的设计[8],可以帮助儿童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计算机技术增加产品与儿童之间的黏性、互动性和智能化,使儿童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引导与学习,进而养成良好习惯。

如今,诸多学者对劝导式设计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张家祺[9]从劝导式设计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入手,论述了劝导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盛泽晧[10]借助劝导设计探讨创客活动与创客教育产品之间的影响因素。谭志、孙宁娜[11-12]以在线学习平台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劝导设计在在线学习平台中的创新应用策略及设计方法。白仲航、甘为、洪翔[13-15]利用劝导式设计解决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在产品设计中验证了可行性。综上所述,目前劝导式设计大多应用于App、学习平台及解决健康问题的方面,针对儿童的文献较少,劝导儿童垃圾分类行为养成的研究更加稀缺。

二、儿童垃圾分类产品分析

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儿童垃圾分类产品主要有三大类,分别为图书类产品、绘画类产品和玩具类产品,其中玩具类产品又可细分为任务过关型、卡片匹配型、个体运动型和学习软件型。对于上述多种类的产品,从市场上选取了较为有代表性的6款相关产品进行调研分析(见表1),结合FBM模型中的动机、能力、触发点,其不足主要集中于:(1)产品缺少趣味性,使用一段时间后就觉得比较枯燥;(2)一些电子产品使用太复杂,操作繁琐,感觉看不懂学不会;(3)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不明显;(4)缺乏引导与提示,互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茫然导致中途放弃;(5)产品只能个人使用,不能与家人、伙伴分享成果奖励。因此,将劝导式设计引入产品设计之中,需设计出一款教育效果强、交互良好、智能化的儿童垃圾分类产品,引导儿童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三、学龄前儿童用户调研及需求洞察

3-6岁儿童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实地调查出发,有针对性的探索学龄前儿童的特征、需求及儿童垃圾分类行为的设计关键点。

(一)学龄前儿童用户调研

本次调研选取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幼儿园为调研地点,通过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完成定量定性数据获取及分析。共收集125份有效问卷,其中58名女孩,67名男孩,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4岁和5-6岁两个阶段,并选择5-6岁的4名男孩、5名女孩进行深度访谈,问卷及访谈提纲见表2。

通过上述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所得数据汇总得知,92%的儿童表示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70.4%的儿童更加喜爱电子类产品,96.8%的儿童在平时不会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学习,80.8%的儿童更喜欢趣味性的游戏型学习。此外,过半的儿童表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操作而寻求帮助,但其中82%的儿童平时较少使用电子类产品。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基础信息继续进行用户访谈,从中可以了解到,学龄前儿童普遍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使用过程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不佳体验。

(二)学龄前儿童需求分析

儿童在进行垃圾分类学习时可分为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三阶段,在使用过程中,儿童可能会出现积极或消极情绪。例如使用中阶段,由于产品的学习方式枯燥、缺乏趣味性,容易造成儿童产生烦躁情绪,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放弃学习。为保证儿童垃圾分类产品设计的合理性,需要从现存问题中洞悉出用户需求,具体表现为:(1)产品教育效果明显,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2)有趣且具有吸引力;(3)简单耐用,操作便捷;(4)产品具有交互性,包含适当的激励功能;(5)包含社交与分享的功能。只有了解学龄前儿童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符合目标用户需求的产品,从而督促和改善儿童的不良行为,引导和启发良好行为,最终促进学龄前儿童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见图2)。

四、设计策略

产品在使用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用户目标群体明确;(2)用户群体使用黏性较低;(3)用户群体行为习惯不易养成。综合上述对学龄前儿童的调研结果并结合FBM行为模型,从劝导目标、劝导因素、劝导方向三个方面出发,总结儿童垃圾分类中的劝导式设计策略(见图3)。

1.操作方式及概念、符号的简单化。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学龄前儿童的特征,将复杂的操作方式及概念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方便儿童更好地理解与使用,提升了使用过程的动机与能力。

2.及时有效的反馈与奖励。必须具备及时有效的反馈来指导儿童完成学习任务,在操作正确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儿童继续学习,在操作错误时应及时指出错误行为并鼓励儿童继续正确地完成操作,提升能力和触发机制。

3.优质的社交体验。社交需要也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需求,儿童垃圾分类产品中的社交功能帮助提升行为动机,通过同伴之间的分享与比较,提高学习主动性,提升社会认同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

4.合适的学习提醒。由于学龄前儿童使用产品黏性较差,行为习惯不易养成,因此合适的学习提醒能帮助儿童按时学习,提升了触发机制,例如设置闹钟提醒、语音提醒等形式,促进持续性学习行为的产生。

5.使用安全、趣味学习。安全和趣味是儿童产品中基本策略。安全性在自身形态上多有表现,温暖、舒适、色彩柔和、曲面圆润的造型,容易带给儿童温暖安定的舒适感和信赖感。趣味性能使设计生动幽默,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乐趣,从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产品黏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五、设计实践

(一)设计定位

依据儿童垃圾分类中的劝导式设计策略,分析现有垃圾分类产品的功能与不足,结合学龄前儿童需求分析,进行了“分类小白——劝导式儿童垃圾分类产品设计”实践探索。该产品拟定的主要功能有:(1)向儿童传授垃圾分类知识,通过简单化、圖形化、可视化的方法对垃圾和垃圾桶进行展现,尽可能避免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概念;(2)按时的训练,通过训练模式测试学习成果,随时掌握儿童的学习效果,当儿童正确分类垃圾时给予鼓励,错误分类垃圾时进行提示并给出正确分类;(3)社交分享,在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小故事,并设置积分排名,促使同伴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二)原型设计

在造型设计方面,考虑到“分类小白”产品是引导儿童垃圾分类的产品,因而确定本产品采用垃圾桶的形象。将市面上垃圾桶产品进行形象简化与线条提炼,构造出圆润、可爱的外形,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产品主形象采用白色,体现纯净和科技感,经过对儿童对色彩的偏好研究发现,儿童对颜色偏好前三位分别为:红色、黄色和橙色,由于新国家标准的垃圾桶颜色包含红色,所以选取高明度的黄色作为产品的辅助色彩,丰富产品的配色和形象(见图4)。

产品的正前方设置两块液晶显示屏,产品各部分使用均会用到作为主要交互媒介的下部显示屏。上部显示屏主要是作为产品的眼睛使用,在教学时呈现凝视状态,提醒儿童专注学习;在训练部分儿童打开垃圾桶盖时,产品的眼睛会呈向下看状态,体现产品的智能化、拟人化设计;在使用社交功能时,眼睛会呈现眨眼状态,生动活泼,提升产品的趣味性,见图4。同时,产品还包含配套的垃圾木块实体。垃圾木块由榉木制成,坚固耐摔,抗冲击性强,形体直径大小平均为5cm左右,挑选四种垃圾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垃圾制成垃圾木块,并在其中放置芯片,通过“练习”模块与产品主体和儿童进行声音交互。

在交互界面设计方面,可通过外部触发方式吸引用户注意,借助儿童的身体感知,触发儿童使用产品,经过儿童与产品的双向互动,再运用奖励与反馈功能深化动机机制,最终在使用过程中将习惯内化,从而实现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交互主界面(见图5)搭配产品外观的配色选用黄色为主体色,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1.“教学”模块。主要在产品下部的显示屏上完成教学,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导儿童识别垃圾桶的标志和颜色,二是识别各种类别的形象的卡通垃圾图标,配合语音讲解,再将两者匹配对应,使儿童熟悉垃圾桶各方面的知识。并配备闹钟提醒功能,督促儿童按时学习,见图6。

2.“练习”模块。本模块是与产品所配套的垃圾木块实体进行交互操作。例如当产品显示屏显示为“有害垃圾”时,儿童按下产品顶部按钮,盖子自动打开,儿童将相应类别的垃圾木块放入产品内,放置正确与错误均有语音提醒。此模块还包含垃圾卡片收集功能,全部放置正确即可奖励一枚垃圾卡片,儿童可根据获得的卡片组成完整的垃圾卡片收集书,见图7。

3.“发现”模块。儿童可以在该模块中展示自己的垃圾卡片收集书,并分享自己的垃圾分类生活,方便儿童之间的交流学习,见图8。

(三)设计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20名3-6岁学龄前儿童,针对分类小白产品的外观、色彩、学习性、易用性、趣味性、信息反馈、社交功能等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并记录评分,见表3。通过本次用户调查,儿童总体上对产品的使用感较为满意,将劝导式设计融入分类小白产品提升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用黏性,降低产品操作难度,给予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但由于受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测试人数和范围较为零散,在后期的研究中将会不断的改进与补充。

结论

本文以探索科学引导儿童垃圾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法为切入点,以FBM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推导出儿童垃圾分类劝导式设计策略。通过将该策略应用于垃圾分类产品设计之中,完成儿童垃圾分类产品设计,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在产品测试中有效地通过该产品引导和培养了3-6岁儿童垃圾分类行为和意识。

综上所述,该策略有效提升产品的使用黏性,推动儿童垃圾分类产品呈智能化趋势发展,对劝导式设计研究的领域进行一定的补充。不足之处在于针对儿童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文中构建的创新设计实践还可进行更多的完善和测试。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垃圾分类设计策略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