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2022-05-30张雨强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6期
关键词:学段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张雨强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16科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与各科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鹄,强化培根铸魂,坚持素养导向,明确育人主线,注重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引领课程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优化、学业质量标准提升、学段衔接加强、学习方式转变等,旨在解决学段衔接不够、学科之间配合不足、课程实施不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标准依据缺乏等问题,对2001版课程设置方案与2011版各科课程标准进行了有针对性修订,以助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程设置更加科学。针对三类课程管理制度近20年来未被充分落实、三类课程管理存在严重割裂化的问题,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对不同类别课程的性质提出更加清晰明确的要求,统筹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以多样化的课程形态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与分科并行的课程,特别是将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融入艺术课程的举措,更好地实现了课程整合。

课程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强调对教育价值的回归,试图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底层结构,建构整体知识框架,综合考虑知识深度和广度,实现对人全面发展的支撑。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加强课程综合化,强化学科间的关联性、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将涉及同一主题的不同学科,根据各学科的性质及育人方式,整体统筹课程结构,整体设计课程内容,聚焦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增强学科育人方面配合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结合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促进评价改革深化,创新育人实践。值得一提的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加强对教师把握教学广度和深度的引导,增强“教学评”一致性的指导,并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建议,为教学实施、学生培养、考试评价等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引导教师通过学生可观察的外部表现,以及价值观、品格、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段衔接着实加强。第一,注重幼小学段的衔接,尤其鼓励在小学一、二年级注重将课程内容进行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创设真实情境,激發学习兴趣,鼓励采取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化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小跨学段的学习,实现幼小关键期的更好衔接。第二,根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转变的特点,在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各学段教学内容,强化学习逻辑及综合学习和实践学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体现培养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符合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新要求,融入了时代性的特点,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符合课程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实施策略和育人方式指导,为教育回归学校、发挥育人功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猜你喜欢

学段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