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思考

2022-05-30胡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0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现存问题发展路径

胡娟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农业的发展应予以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各地开始逐步落实生态农业,逐步推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工作。基于此,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述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现存问题;发展路径

一、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生态性和隐蔽性

生态农业具有较高的开放性,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开放性主要是指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各类生产技术为基础的,隐蔽性主要是指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涉及生态环境、生态的社会承受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转变生态农业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就要重视发展观念的转变,以此来适应当前新发展、新变化。首先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实际生产过程,转变生态农业传统的运行方式,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资源利用率。另外,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要科学规划和高效运用国土资源,这样有利于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态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优化现阶段的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载体,没有土地资源的农业生产是无本之木,生态农业必须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并且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土地效益,这样既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又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实现全面发展。

(三)生态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生态农业是一个整体系统,所以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既不能将工作重点全部放在某一资源上,也不能忽略某一部分资源,而是要站在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开发和利用全部资源。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整合与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的真正价值。所以,在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要系统分析各项资源,根据分析结果整理各项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在后续的农业生产工作中对各项资源加以充分合理地运用,以此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生產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还能够最大化地运用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技术资源,提升生态农业整体的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生产模式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已经取得诸多成就。但是我国基础的农业生产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地区依然是传统的生产模式,没能够跟上时代和技术的变化,导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并且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竞争优势较低,不仅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转化,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大多数地区的农民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接受能力差,对新兴技术、设备的核心优势不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使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无法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并且大多数地区依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依旧比较滞后,不仅降低了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益,也难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传统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依然沿用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种植模式,在农村当中,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相对独立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但由于家庭为单位生产资金较少,没有充足的资金雇佣和购买大型机械进行机械化生产,导致传统的土地种植模式无法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并且,我国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制定与时俱进的土地种植管理条例。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并不能满足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和传统观念为新型农业生产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普及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改造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应用先进技术升级和改造农业生产模式,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阻力。

(三)经济体制和城乡发展规划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现行体制缺乏完善性,经济体制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导致生态农业无法进一步发展。因为没有大规模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较低,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各项资源,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年轻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使得农业生产不仅缺乏年轻劳动力,同时也缺少能够使用先进生产技术的人才,致使农业生产水平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缺乏资金支持,所以无法进一步实现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大,导致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缺乏深入且全面了解和认识,仅仅是根据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对务农人员产生一定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务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并对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生态农业的优势

(一)农业和生态环境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我国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公众赖以生存的条件为生态环境,所以农业发展既要保证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提升,同时还需要保证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证生态可持续。因此,要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既可以落实农业生产,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效协调,有机结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可以实现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变

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并且可以为我国全面构建政策体系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实现更好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改善目前我国农业体系发展受约束的现状,能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完善和先进的生产理念,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并且在保证农业生产水平稳步上升的前提下,有效保证生态环境不会受到破坏。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对我国的劳动力流向进行有效矫正,让更多的年轻劳动力与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人才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并进一步保证我国农业环境的稳定性,为我国地方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必须要采取先进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通过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环境的转型与升级,打造更为优秀的生态环境文明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一)因地制宜,重视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相较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模式具有更为复杂的生产结构和产业链,因为生态农业发展既要重视农业的生产模式,保证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整合与协调农林渔牧各个环节中的所有资源,保证各项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此同时,生态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自然规律、作物的生长特性以及渔期,根据农作物和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工作,科学合理规划农业生产,根据农业不同的生产特性制定科学且合理的生产管理计划,以此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另外,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环境,自然资源存在一定差异,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另一地区的环境。所以,生态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尊重不同地区的差异,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农业生产工作,有效协调和整合每个农业生产环节,实现因地制宜的高质量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要以自然规律为前提

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制约性,因此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统筹整合各个方面的条件,一定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保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生产管理既要重视农业的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既要以自然规律为基础,又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这才是生态农业发展的真正目的。生态农业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不仅要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农业机械,同时还需要在农业生产工作当中采取规模化生产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又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并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特色,结合当地的农业环境和农作物特点,因地制宜种植合适的经济作物,将农业经济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农业系统的全面升级和改造,一定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全面升级和改造农业系统,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退耕还田,既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

(三)重视新能源的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要提高对资源的重视程度,在农业生产当中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同时还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优化。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原料一定要环保,不能因为谋求农业生产的产量,而牺牲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尽量减少具有危害环境特点生产原料的使用,保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此外,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一定要提高对环保效应的重视程度,提高农药使用的合理性,在非必要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农药,如遇到病虫害问题,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等对环境无害化的手段,尽量减少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且,生态农业发展要有效利用新能源,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如: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生物能,可以因地制宜使用动物粪便开发沼气池,利用沼气为农业生产提供能源,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化石燃料,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高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要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国家在政策方面要给予农民更多的支持,由于当前农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无法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家需要通过政策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地引导,并且还需要保障农产品顺利进入到市场,通过政策保证农产品市场畅通,利用政策强化农产品市场的管理,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此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科学合理规范相关经济行为,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生态农业经济建设,努力推进农民、农业以及农村实现同步、协调发展,这样既可以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又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生态农业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生态农业体系,这样既可以稳定整体的地理环境,又可以对农业系统进行规范和优化。全面且深入地分析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不会因为发展农业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尽可能通过农业生产提高当地的生态保护水平,切实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经济优势的有效延伸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农业发展的优势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在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重视农业社会服务职能的巩固

对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进行完善,重视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政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保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支持我国绿色农产品走向国际舞台,通过相关政策推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并且要在国内发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逐步推进规模化农业生产,首先进行规模化农产品经营试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原则,丰富当前的農产品市场种类。此外,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观念,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始终,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此为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环保产业链条

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且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控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所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要重视在内部逐步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环保产业链,为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结语

新时代,重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又可以为多元化城市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生态农业发展既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高效利用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生态农业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科学且合理的生产管理方案,紧密衔接每个生产环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发展既要重视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提高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既有利于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昕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农场经济管理,2018(06):50-51.

[2]闫梦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18(07):38+47.

[3]宋彩平,魏言妮,尚杰,李渊.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生态经济,2017,33(04):110-114.

[4]阚威,陈旭雯,余婉霞,蒋伟林.农业经济创新优化发展的对策——结合蚌埠蓝莓庄园生态农庄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473-474.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妈妈镇人民政府)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发展现存问题发展路径
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如何创新施工管理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对策
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