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党誓言的力量

2022-05-30王瑟

伊犁河 2022年2期
关键词:爱心孩子

王瑟

有的人,因为一句承诺或一句誓言,让他终生为之奋斗,永不言弃;甚至牺牲所有,也要为之努力兑现。

有的人,却对自己的所说所诺,说过就随风而去,永远不会为之兑现;甚至还大言不惭,忘故事少,完全忘记了当初的所说所诺。

沈建佳无疑属于前者。

因为属于前者,他年过华甲,仍然终其所有的力量,践行着自己的承诺。这股力量,就来自他最初得到的关爱与关怀,来自于他入党时面对党旗举起右手所说出的一句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

清晨的天空还没亮透时,特克斯县城南边的小街道,就出现了几个人影。

寂静的街道上,人少车少,隐隐地能听得见他们悄声在说笑着。年长的一位手拉着个头最小却也快长到他肩头的孩子,边走边和他说:“现在还怕走夜路吗?我都陪着你走了几年了,不应该再怕了吧?都快长成大小伙子了,要勇敢。听见了吗?”

孩子连连答应道:“沈爸爸,有你在,我不怕了。”

身旁的几个孩子听到这话,都笑着说:“还说不怕,沈爸爸不在时,看你被吓成个啥样。”

话音刚落,几个孩子笑着你躲我、我躲你打闹了起来。

望着这几个活泼又调皮的孩子,这位年长者也笑了。

这个被称为“沈爸爸”的人叫沈建佳,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的一名退休干部。在别人眼里,這位每月有5000多元的退休工资的干部,是有一笔不小收入的人,但他却没有一分钱存款,更别说家里有什么高档的电器等物件了。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常年居住着4到6位来自偏远山区、牧场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的孩子。他们或因为家庭贫困,或因为家庭变故,面临着失学的窘境。从1982年开始,沈建佳无偿地让这些孩子吃住在自己家里,先后有170多位孩子从他家长大成人,多人考入大学,多人已经毕业走入社会,成家立业。也有一些孩子毕业后回到特克斯县工作、生活。沈建佳的家,仍然是这些孩子永远的家,一个充满温情与友爱的家。

也就是从1982年开始,每天上下学时,沈建佳手拉着孩子送他们上学放学的情景,都准时出现在特克斯县城南,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个个头最小,天天拉着沈爸爸手的孩子叫阿尔曼·加合甫,因为家庭原因,三年前来到沈建佳的家里,成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因为胆小,天天跟在沈建佳的身后,成为沈建佳的“跟屁虫”。

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因为要接送阿尔曼上下学,家里几个大点的孩子也都每天跟着一起上下学。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快乐得很。

早晨的天,说亮就亮了。走在路上的沈建佳提议说:“老大,你快给大伙唱个新学的歌吧。”

这位被叫老大的孩子一听这话,害羞地躲到了后面。用沈建佳的话说:这是我们家里最爱唱歌的儿子,只要有时间,他总是在唱歌。他已经学会了很多首歌了,他说以后想当歌手。

“别不好意思了,唱一个吧。就唱前几天学会的新歌,那个什么天空?噢,《你看不到的天空》,你唱得很好听。我们每天休息时都听你唱歌的啊。”沈建佳又说道。

此时的沈建佳,脑海里浮显出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时他也很爱唱歌。因为1979年入伍时,部队上上下下都在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家平时训练后,还有每天吃饭前,都会组织集体唱歌。最让他难忘的是去敬老院等地帮助照顾老人和残疾人,除了帮助他们干些活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陪着老人和残疾人说说话,有时就给他们唱歌,他们特别高兴。他还记得当时唱的歌现在都叫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现在唱起来,还是很感动。可惜现在天天忙孩子们的事,很少有时间唱歌了。可一旦唱起歌,就让他想起自己穿军装的岁月。

正想着,大孩子的歌声在耳边响了起来:插在口袋中,是没有人来握住的手;我的表情并不多,心也不痛,我只不过是不懂。世界在热闹什么,我在你看不到的天空……

歌声在寂静的县城大街上传得很远,沈建佳和孩子们沉浸在歌声中,走向学校大门。

有时候,快乐就这么简单地伴随着有爱心的人。

2

特克斯县是沈建佳长大的地方。他曾听父母说过,1958年他才2岁时,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带着他和5个兄弟姐妹来到特克斯县居住。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孩子又都很小,只有父亲一个人挣钱养活全家,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是居住在周围的各族邻居在自己的日子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今天这家给他们端来一碗饭,明天那家给他们送来一袋杂粮,让一家老小没有饿死,活了下来。

沈建佳记得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周围的邻居还时不时地给他们家送些粮食和蔬菜,爸爸和妈妈总是对他们千感谢万感恩。沈建佳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有一次,他对爸爸说:等我有钱了,我一定要报答这些好心的叔叔阿姨。爸爸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头顶说:“男子汉,说的话可要认真啊。”

1982年,沈建佳脱下心爱的军装退伍回到特克斯县。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在闲聊时无意说起让他伤心的一件事:朋友的家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8团库什台社区畜牧营,那里离县城有60多公里的路程。当年有一位哈萨克族学生叫萨依拉乌,考上了县城的高中,却因为在县城没有亲戚,家里又没钱给他租房,面临着无法读书的难题。朋友说:看着孩子因为没有地方住就读不了高中,更别说读大学了,他心里很难过。

朋友还说:因为自己也不在县城居住,他曾想过给这个学生在县城租房的事,但自己家里也很困难,实在是无力帮助,眼看着这样爱读书的孩子面临失学,只能替孩子惋惜。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沈建佳赶忙拉着朋友的手说:“我家在县城呀,我家可以借给他来住。”

朋友看着他又说:“不是他一个人,像他这样上学没钱在县城租房住的孩子有6个人呢。你家怎么可能住得下?”

沈建佳想都没想就告诉他:“可以的。我家有一间空房,就把他们都叫来一起住。人多,房小,有点挤,但人多也热闹,更何况他们是来上学的,相互还可以帮助关照。”

确定了这个事后,朋友兴高彩烈地回去接孩子们去了。沈建佳回家却遭到了老婆的反对。当时沈建佳刚复员回来工作,家里情况也不富裕,一下子平添6张嘴吃饭,还都是半大小子。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老婆反对也有道理,但沈建佳心里就是过不去这个坎:总不能眼看着这6个孩子失学呀。

想好的事,办不成,总让沈建佳心里放不下。没有办法,他只好天天软磨硬泡和老婆谈心。谈他们一家当年来特克斯县遇到困难时,邻居们的关照。谈他在部队时接受过的教育,特别和她谈了自己当年入党时,在党旗下举起右手的宣誓,谈入党誓言里的那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老婆也是个苦出身,最终她点头同意了。萨依拉乌等6名哈萨克族孩子搬到了沈建佳的家,算是解决了他们上学的难题。

当6个孩子提着大包小包来到沈建佳家小院时,一个个的眼睛里都是忐忑不安的神情,生怕眼前这位好心的却又是陌生的人变卦了,不让他们住了,那他们就真不知道能不能上学了。

沈建佳把他们迎进家门,领他们来到专门为他们腾出的房间。房间很小,早已改造成一个大通铺。望着孩子们,沈建佳不好意思地对他们说:“家里条件差,你们就凑和着挤一挤吧。”

孩子们什么话也没说,都望着这个房间,眼里露出的是满满的喜悦神情。突然,萨依拉乌拉着沈建佳的手,带着哭腔对他说:“感谢沈叔叔,我们真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你。”

看到孩子们的表情,沈建佳强忍着眼泪对萨依拉乌和孩子们说:“你们什么也别说。要说报答,就用你们最好的成绩来报答我吧。三年后,如果你们都能考上大学,考上北京的大学,就是给我最好的报答。”

孩子是住下了。原本的两口之家,一下子多了6个半大小子,生活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先不说每天三顿饭就得做许多,就说他们都是哈萨克族,从小就生活在牧区,而沈建佳与家人生活在县城,又是汉族,生活习惯不一样,闹了很多笑话,当然也闹了一些矛盾。好在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来的,就是为了上学,所以笑话笑笑就过去了,矛盾说开也就解开了,大家真正成了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也更开心。

常话说:世界上的不幸千差万别,但幸福却永远都是一样的。6个素不相识,又不是一个民族的孩子进入沈建佳家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个举动本身就令人敬佩,更何况,沈建佳很好地处理了这些矛盾与不适,为渴望学习的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让他们展翅腾飞的小窝。

时光在无拘无束中,在快乐与欢笑中飞快地走过3年,孩子们也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了沈建佳的全心付出:他们不仅考上了理想的大中专院校,还有两人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喜报传回家时,沈建佳,这位只上过初中的汉子,刹那间忘了自己的年纪,大喊大叫,与孩子们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与喜悦的泪水。那一刻,仿佛如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一般,沈建佳沉浸在欢乐与喜悦中,更沉浸在自己的自豪与激动中。看到别人通过自己付出的一点点帮助,获得人生第一步的成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就是最大的欢乐与自豪。沈建佳由此感到自己可以兑现当初自己给父亲的承诺了。他想帮助更多孩子的心愿更加坚定,也更加有信心了。

3

“从第一个孩子进入我家,我就和他们说过一句话:你们来我家学习,一分钱都不用给,我提供免费的吃住,还可以为你们请老师辅导,接送你们上下学。我惟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沈建佳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初的这句话。

30多年了,在沈建佳家这个小小的住房,竟然先后住过170多个各民族的孩子。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求学时光,也度过了他们进入社会的最初岁月。

有人替沈建佳算过一笔帐,说他这30多年仅为孩子们提供的吃与住,就花费了上百万元。沈建佳却不承认这笔帐,因为他认为这笔帐算不清。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他只是想着怎样帮助这些孩子,完成他们的学业。

就以当年接来萨依拉乌等6个孩子说吧,当时沈建佳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20元,一方面是家里人的生活,一方面要为这6个孩子的吃喝开支,困难很大。家人和朋友多次劝沈建佳放弃救助这些孩子的行动,但他却从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更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

说起这事,沈建佳深情地说:“我心里一直明白,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的那天,我在鲜红的党旗下曾经举起右手宣誓过。是党员,就必须做党员应该做的事。我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本事,更没有办法做出惊天动地的大行为,但我可以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这也是兑现自己当初承诺的行动啊。”

3年时光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日子是要天天过的。沈建佳小心翼翼地照顾着这6个孩子,为他们洗衣、做饭、辅导功课,让孩子们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而孩子们的表现,也让他深受教育与启发。因为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他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明白了自己应该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如何完成自己在党旗下宣誓时说过的每一句话。

30多年后,沈建佳帮助过的学生现在都快50岁了,他们过年过节还会带着孩子来家里一起吃个团圆饭。平时有时间了,这些孩子也会带着家人来家里看望沈建佳,看望和辅导比他们更小的、还在家里居住学习的素不相识的弟妹们,俨然成了最好的家庭老师。他们常说,这是在学沈爸爸,要把爱心传承下去。这让沈建佳最为感动和自豪。

30多年来,沈建佳不仅帮助了多个民族的学生,他还成立了爱心志愿队,带动身边的朋友、同事、战友及家人上百人共同参与爱心志愿活動。最让他开心的是,不知道是从哪一个孩子开始,这些孩子都亲切地称他为他们的“阿塔”(哈萨克语,意为“爸爸”)。

因为这些孩子,每年高考期间,沈建佳都雷打不动地在考场外焦急地等待这些孩子。除安排好孩子们的食宿,还为他们做心理辅导,让他们在人生最紧要的关头,度过平安快乐的年华。

有一年9月,沈建佳在一次走访中得知,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很焦急。因为当时家里还住着6个孩子,一下子拿不出更多的钱帮助这个孩子,他便动员自己的战友和朋友捐了1600元,助其重返校园。还有一年元旦,沈建佳又发动自己的老同事和老朋友捐款3660元,资助在特克斯县双语中学、职工学校就读的阿合马提别克等14名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学生。

退休后,沈建佳的时间更充裕了,他又主动承担起给6个未成年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工作。沈建佳的哥哥在特克斯县建有一个“奇石”收藏馆,他就动员哥哥与自己一起做爱心公益志愿活动。兄弟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县域历史、勤奋立志等主题展览活动1200多场次,开展青少年义务宣讲近5000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超过10万人次。

在沈建佳的带领下,家人和战友都纷纷加入到爱心公益志愿工作中。最小的妹妹沈欢莲和哥哥一起做爱心公益志愿活动已经5年多了。小妹说:“一开始家里人都不理解哥哥的行为,但就是劝不动。后来看见哥哥帮助过的孩子学成归来,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我们也觉得该做些什么,就都自觉自愿地加入了进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花引来百花开。一个沈建佳,带动了特克斯县一群人投入到关爱他人的行动中,投入到教育青少年的行动中,这样的行动是崇高的,更是感人的。当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投入一点点爱心时,我们的社会一定是和谐温暖美好的社会。

4

“2014年,已经退休的我被选为特克斯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并成立了特克斯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沈建佳工作室。2020年,我们这个工作室成为特克斯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特克斯县60多名各族退休干部加入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说起自己当下的生活与工作,沈建佳笑着说道。

在沈建佳的家,如今还住着来自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族乡的4个孩子。曾经有一个名叫迪力木拉提·别克波森的孩子在他家一住就是7年。他从上初中到最后考上特克斯县职业技术学校,一直住在他家,早就成为一家人了。这不,去年春节期间沈建佳到外地过年了,前脚刚到家,后脚孩子们和一些孩子的父母就都赶过来了,大家一起过了一个团团圆圆的元宵节。

今年刚过完春节,沈建佳家小商店昏暗的灯光下,又见到他埋头在算计着什么。问他这是在干什么?沈建佳说:“我在认真地算计着,怎么样趁着节假日,多挣点钱,眼看开学了,就可以为孩子们多加几道硬菜了。真的,这些半大小子太能吃了,他们也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千万不能亏了他们。”

前几天,有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走了很远的路专程来看沈建佳,说他在电视上看到他了,还为他竖起了大拇指,说要向他学习。可对沈建佳来说,现在的日子与过去没什么不一样。他现在惟一的想法,还是怎么样把孩子们照顾好,陪伴他们走过人生中最重要的这段岁月。

在特克斯县开出租车的司机别克阿力前段时间又来看望沈爸爸了。他熟门熟路地走进家门,一把抱住沈建佳,满含泪水地问道:“阿塔,您还好吗?”说着,这位22岁的哈萨克族小伙儿仔细端详起沈建佳来。

沈建佳特别开心地点着头,一把挽住别克阿力,穿过院内狭窄的走廊,步入一幢内室宽敞的新屋。告诉他:这房子是你6个弟弟的卧室,政府去年给新建的。这可比当年你们居住的条件好多了。他还指着正享受寒假的“儿子们”,向别克阿力一一介绍:他叫阿衣布尔,17岁;这是巴格兰,今年16岁……他们有的来自困难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和你一样都是“苦孩子”……

这位与沈建佳如此亲切的小伙,也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2007年,由于家里兄妹多、耕地少,不堪重负的父母要求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别克阿力中断学业。沈建佳知道消息后,把他接回家,管他吃住,供他读书。现在别克阿力已经在县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每当说起这一切,别克阿力都要说:“是沈爸爸给了我现在的一切。”

帮助了这么多孩子圆了上学的梦,沈建佳心中还有个梦一直没有实现。那就是当年帮助过他们家的那些好心的邻居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找不到了,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沈建佳寻找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消息。最终,他终于明白了,找不到他们实属无奈,但他们关爱别人,帮助别人的血脉自己可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感受我们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我最快乐和高兴的是,有一天,我突然得到消息,我曾经帮助过、现在已经工作的孩子们,自发组成了两个‘爱心哥哥队,也在进行爱心公益志愿活动。他们说,现在已经发展到30多位成员了。他们专门利用寒暑期投入到爱心公益志愿工作中,他们要让这束爱的火苗越来越大,越来越光亮。”沈建佳说这话时,脸上是满满的自豪与喜悦。

沈建佳的童年曾有一束光照耀过他幼小的心灵,长大后又接受了党的教育,让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身边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的是坚持30年来,他仍然没有忘记初心,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

问沈建佳有过后悔吗?他坚定地说:“不读书,苦孩子就会一直苦下去,我吃些苦不算啥。这些孩子都很有爱心。你看那个才12岁的孩子阿尔曼,去年春节后,他发现我穿的皮鞋破了个洞,就把自己得的200元压岁钱交到我手上,非要让我买双新皮鞋穿,还说:‘沈爸爸,你别老给我们花钱,快换一双新鞋吧。当时我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这些孩子懂得帮助别人了,有爱心了。我不求他们回报我,我只求他们回报社会,为社会上更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有的人视金钱为自己的财富,有的人视关系硬为自己的财富,沈建佳最大的财富是这些孩子。因为他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感化教育了这些孩子,在这些孩子心中燃起了一束爱的火苗,在这些孩子的心灵里种下了一棵关爱的种子,他们正在长大,并将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这就是沈建佳入党誓言带来的力量,一股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力量。

猜你喜欢

爱心孩子
难忘的爱心义卖
狗的爱心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