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六稳”云南金融全力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2022-05-30陈彦彤陈柯宇

时代金融 2022年3期
关键词:惠小微六稳金融机构

陈彦彤 陈柯宇

编者按:维护好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云南省金融业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全力支持和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截至年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619亿元,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3.7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户数94.4万户,比年初新增17.6万户;普惠小微贷款利率5.77%,较2020年下降10BP,普惠小微企业融资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从这期起,本刊将从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出发,通过一组系列报道展示云南金融助力“六稳”“六保”,践行普惠初心,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并展望2022年的发展态势。

回顾:2021年 “六稳”“六保”显成效

2021年受疫情多轮反复影响,云南省实体经济面临着供应链受阻、资金链紧张、订单量减少等困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承压给全省的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困难,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以下简称“昆明中支”)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省金融机构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通过推动一系列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举措落地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积极的政策引导实体经济发展

针对如何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工作,2020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即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措施”)。该《措施》共计17条,从四方面稳固实体经济发展:一是稳工业,即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有色金属产品商业收储,支持有色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关联产业的稳定发展;二是稳消费拉动内需,撬动社会消费;三是完善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利率和办理费用,并加大贴息补助,降低担保费率,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四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在减免房租的同时,降低用电用气成本,加大税收减免力度,降低用地出让成本,加大就业补助力度,加大清欠工程款力度。旨在通过这些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 全力破题融资难

中小微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体经济承压的同时,融资难的问题更加凸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率,改善营商环境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2021年昆明中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通过四项举措有效支持了云南省市场主体的平稳发展。

措施一:落实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并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021年,全省两次落实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为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释放长期可贷资金117亿元;累计发放再贷款134.5亿元,办理再贴现284.7亿元,将园区小微企业票据贴现纳入再贴现优先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措施二:用活用好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支持政策。

自2020年6月两项直达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对地方法人银行给予延期还本付息激励资金1.9亿元、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本金41.8亿元,牵引带动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办理普惠小微贷款延期319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233亿元,支持市场主体逾168万户。

措施三:组织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创新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等贷款模式,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最后一公里”。

措施四:发挥“政银企”合力,提高市场主体融资便捷度和获得感。

去年以来,全省举办各类融资活动235场,对接企业1万余户、对接重点项目1643个,对接融资需求5849亿元,极大推动了中小微企业融资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

动产融资初显成效

为扩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2021年昆明中支积极推动辖区动产融资服务,联合云南省商务厅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省级试点工作的通知》,并指导银行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有效解决抵押担保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快速发展见实效。截至2021年末,全省應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新增开通用户24,887户,其中中小微企业13421户、占比达53.93%;全省通过平台促成融资1071.06亿元、同比增长27.54%,成交业务2270笔、同比增长43.04%,成交金额、成交笔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9、第11,其中融资额的93.2%支持了中小微企业、首贷率达23.7%;成交全流程线上中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12笔、融资金额2400万元,有效促进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全省小微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619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3.7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户数94.4万户,比年初新增17.6万户;普惠小微贷款利率5.77%,较2020年下降10BP,普惠小微企业融资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

展望:2022年“稳中求进”促发展

政策“加码”稳经济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2022年稳增长政策措施,打出务实管用的政策“组合拳”,1月30日,云南省召开了2022年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从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出发,突出疫情防控“大前提”,发展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助力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两个主抓手”,以及创新能力活力和助企纾困“两个关键点”,共计推出八个方面、32条具体措施着力,保障云南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指导金融机构工作方面,明确了通过促进财政金融投资同向发力,充分建立财政资金、预算内投资、金融机构融资联动协同机制,更好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信贷投入,持续加大信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要求按月梳理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清单,积极开展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定期沟通会商,加速“政银企”协力完善营商环境。

金融服务突出“稳”“进”“实”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昆明中支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全年经济增长7%左右的目标:在“稳”字上下功夫,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围绕“进”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抓“实”金融支持政策落地,深入开展四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此外,昆明中支还将依托经济运行联席会议、财政金融协同机制、省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联席会议等平台,促进发挥财政、金融、产业、监管、投资等多领域政策合力,推进首贷中心、续贷中心、产权评估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云南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多方协力加大金融支持市场主体力度

当前,云南省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和经济运行承压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省内都有具体表现,实体经济的压力不小,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情况还将持续存在。

2022年,在缓解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方面云南省将更加注重实施精准、可持续的减税降费政策。通过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精准实施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好面向市场主体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在缓解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方面,云南银保监局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指导保险公司结合云南实际不断丰富产品供给,针对不同领域个体工商户经营特点创新保险产品,推动实现一张保单覆盖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的各类风险保障需求。同时,加大对“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情况进行再梳理,组织银行机构主动联系有融资需求、但从未在银行机构贷过款的小微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结合信用信息数据资源,为企业“精准画像”。并要求银行对符合授信条件的企业,“一企一策”制定授信方案,提高企业获贷效率。在提升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方面,昆明中支将在已有政策框架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好央行职能,一是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做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接续转换,运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二是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金融机构继续优化内部政策安排,增强客户识别、信用评价、贷款定价、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简化信贷流程、降低抵押担保要求,提高金融服务适配性,提升市场主体融资获得感;三是有序发展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从全链条角度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压力。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问题,努力推动形成供应链上大企业、小企业、金融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四是推动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配套机制。强化“政银企”对接,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对接机制,扩展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覆盖面。发挥“几家抬”政策合力、构建立體协同的配套机制,改善区域金融营商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金融的持续发展。

整体来看,2022年全省经济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全省金融机构也将合力构建协同作用,并依托政策引导力、托举力为基础,大力提升信贷获得率,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为支持市场主体倍增添砖加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猜你喜欢

惠小微六稳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发展研究
普惠小微信贷模式比较
2019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增2.09万亿元
央行: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促“六稳”关键是练内功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