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思维的自然地理要素教学路径探究

2022-05-30王晶晶刘春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教学

王晶晶 刘春艳

[摘   要]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文章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角度,对几个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学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综合思维;自然地理要素;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0-0087-0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地理教育领域开始倡导培养學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维度。综合思维的培养是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60年代,黄秉维等老一辈地理学家指出,综合是地理学的生存之本,他还提出了学科间的相互综合和学科内部的相互综合[1]。袁孝亭教授也提出,地理学科的特性是综合性和多样性[2]。可见“综合”在地理科学与地理学科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综合思维概述

(一)综合思维的概念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在综合思维的各维度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备受学界重视的是要素综合、动态综合和区域综合三个维度。其中,要素综合强调的是诸多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2]。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人们对综合思维的运用极其广泛。综合思维不仅被人们运用于学习生活,也被人们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例如旅游路线的选择与规划 、日常物品的选择以及作息时间的规划等。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不同维度综合思维的培养。

(二)地理学科中的综合思维

地理环境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在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时需要运用综合思维对多方面的要素进行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对“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该思维方法中,“分析”十分重要,不仅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决定着最后“综合”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时要注意“分析”方面的教学。黑格尔说过:“认识过程最初是分析的,对象总是呈现为个体化的形态”。分析,有展开、解开、拆成部分之意。综合思维中的分析是指思维主体把对象按照其本身的特性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然后分别研究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分析主要有抽象或复杂分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形态分析、结构分析、因果分析、性格分析和功能分析等[4]。我们从要素综合的维度对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进行的认知,所对应的分析是结构分析。根据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地理学科的综合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有资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环境、科技、教育等。

近年高考全国卷地理综合题中要求学生进行地理要素综合的题目占比较高,除了部分综合题目的答案可通过阅读材料得出,绝大部分的综合题目需要学生运用多方面地理要素的知识进行解答。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各地理要素,还要掌握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高考题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地形要素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例,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36题第3小题“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的问题指向是“温带半干旱地区”,应答域是“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因此,该题解答思路如下:第一步,归纳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类型的冷热干湿性质、气候类型的构成比重、气候空间排列状态、有无特殊气候等;第二步,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与本题的应答域相结合,得出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降水特点与地形之间的关系;第三步,结合本题材料得出答案,即该地种植的作物需要灌溉,而该地为温带半干旱气候,偶有暴雨,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地理要素的综合运用既要求学生熟悉单个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又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基于综合思维的几个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学路径

学生在做涉及地理要素综合的综合题时,常出现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的状况,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对于各个地理要素及其相应的影响因素没有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因此在需要分析相关地理要素时无法正常提取相关知识内容。其次,学生对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也就是说学生对各个地理要素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袁孝亭教授指出:地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共同要素,训练学生对地理共同要素的知觉力,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实现地理学习的迁移;在地理学习中,总论与分区之间、同一知识类型之间、地理原理与具体应用情境之间等许多方面,均存在大量的共同要素[5]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构建有关地理要素的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构建完整的地理要素知识框架,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地理要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什么,其次要梳理清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有很多,本文探讨的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五大要素。这些要素的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已经涉及了。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做好知识衔接工作,其次才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一)地形要素的教学路径

1.回忆有关地形的基本类型以及特征描述的知识

地形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以及特征描述,世界主要地形特征以及中国主要地形特征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教师通过学生对地形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类型等知识的回忆和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在高中阶段,地形要素主要涉及不同地形的影响以及地形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2.根据地形特征,推理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例如,山地对气候要素的影响主要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相关要求主要是掌握地形要素对气候、水文、土壤、能源和交通等要素产生的影响(具体影响如表1所示)。

3.分类总结

将各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先分类列出,再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建立地形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在这一步,教师要尽量避免知识传授式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气候要素的教学路径

1.确定最近發展区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掌握了主要气候的分布规律。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主要气候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其土壤含水量要高于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的西部地区。全球气候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受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季节性移动的影响。气候知识的记忆量较大,学生出现遗忘现象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有关“气候是什么”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构建有关气候的知识体系。

2.明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时,可先根据学生对气候的已有认知引出有关气候形成原因的知识 ,然后在气候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有关非地带性分异的问题。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涉及气候类型的冷热干湿性质、气候类型的构成比重、气候空间排列状态、有无特殊气候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对气候影响因素的了解,理解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概念,明确地形和洋流是影响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3.总结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总结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气候要素的完整思维框架。初中和高中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气候要素与水文、土壤和生物要素之间的联系,如表2所示。

(三)水文要素的教学路径

关于水文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黄河、长江相关内容时已经进行了初步了解,但未形成系统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如下路径。

1.明确概念

相对于地形和气候,水文要素的下位概念较多,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各个概念进行区分。在高中阶段,水文要素主要涉及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等)和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水能等)两部分。例如,受地形的影响,河流上游通常比河流下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构建关系网络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水文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如表3所示),构建关系网络。

3.实践运用

水文要素的相关知识较为零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四)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的教学路径

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出现的频次都较低,并且与其他地理要素的联系相对隐蔽,因此时常被学生忽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如下路径。

1.明确地位,端正态度

在教学时,教师要突出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探索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明确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联系密切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与哪些地理要素在哪些方面联系密切,并注重思考的全面性。

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是2017年版课标对学生与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想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价值,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就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综合思维主要有要素综合、动态综合以及区域综合三个维度。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五种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自然地理要素知识网络,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欣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5.

[2]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2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3,2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周湘蘅.浅议“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1995(2):43-46.

[5]  袁孝亭,张志孝. 地理共同要素与地理学习迁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10):11-12.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漫溯学生思维之湖,科学导航促思启智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