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简析

2022-05-30朱小超徐春飞唐钦蓉毛晶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海南

朱小超 徐春飞 唐钦蓉 毛晶璇

[摘   要]海南省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立足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在结构情境和问题的设置上精雕细琢,展现出极具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时政特色、生活特色的命题风格,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两考合一”的命题要求。该套试题在命制方面的一些亮点,为今后高质量试题的命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遵循。

[关键词]海南;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0-0030-03

海南省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以下简称“本套试题”),以统编教材为重要依据,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重要参考,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和海南省考试局印发的《2021年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考试说明》的文件精神。本套试题立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主要体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学科定位,最大限度地满足“两考合一”的命题要求,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试题结构

本套试题共有五道大题: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16题48分;第二大题为简答题,共1题10分;第三大题为辨析题,共1题12分;第四大题为材料分析题,共1题15分;第五大题为实践探究题,共1题15分。本套试题的结构基本符合考纲要求,具体内容分布见表1。

二、试题命制亮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渗透价值导向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极强的德育功能,本套试题在彰显德育功能上表现尤为突出。本套试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观念,让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本套试题考查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干知识,具体来看:第13题考查爱国之情,第19、20题考查对当前中国的发展以及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的认识,第3、6题考查了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这些题目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

(二)聚焦建党百年,坚定理想信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然应该聚焦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展现百年大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引领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1题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活动为背景创设情境,旨在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第19题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背景,讲述全党上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强化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第20题以革命先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方志敏的书信为命题视角,体现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彰显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第20题通过诵读信件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加深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坚定学生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三)联系学生生活,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引领、实践育人功能。本套试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升华自己的思想。

第4题以“禁止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为背景,告诫学生应该培养网络素养,不能受制于手机。第5题以《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为背景,启迪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恪守诚信。第17题以仇子明的违法行为为例,让学生明确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性与做法。第18题以学生常见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困扰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面对挫折。第19题第2小题通过考查海南自贸港建设者应具备的素养来帮助学生明确成才的方向。

(四)重视必备知识,回归统编教材

目前海南全省均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该教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问题引导学习,强化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的心理实际。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政性比较强,自由度比较大,再加上该学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使得每年试题命制和复习备考的难度持续加大。回归教材是近年来海南省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线教师对中考命题的强烈呼声。本套试题完全做到了回归教材,每一道题目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依据。这可以提醒学生重视课本、回归课堂、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校的“改”提供了重要遵循。

(五)紧扣成长之问,助力成人成才

“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青少年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成人、成才。本套试题在关注学生当下学业状况的同时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推动学生个人的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我从哪里来?”本套试题的主色调——红色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听着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故事(第1、13、17、20题)一路走来,“我”沿着无数时代楷模、榜样人物的足迹一路走来。

“我现在在哪里?”海南的发展史,就是微缩版的中国对外开放史。海南自贸港建设(第11、15、19题)的每一个脚步,都充分表明了新时代海南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和勇气。

“我要到哪里去?”第19题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高德荣带领独龙族群众脱贫为背景材料,让学生说明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原因和作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者应该具备的两个素养。这道题目,既让学生旗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让学生自然生发了爱国爱党的情感;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祖国的发展,又让学生产生了投身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责任和担当。

(六)执行国家政策,服务学科定位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对中小学学科建设作出再部署;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旨在着力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2021年4月,海南省考试局印发了《2021年海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考试说明》。上述文件是本套试题命制的重要遵循。

本套试题中,优秀传统文化(第6、13题等)、革命文化(第13、20题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7、9、12、14、16、19题等)的相关内容随处可见,理想信念教育(第3、20题等)、生命教育(第2题)、心理教育(第4、5、18题)、法治(宪法)教育(第8、9、10、11、12、17题等)、国情教育(第12、13、14、15、16、19、20题等)融入其中,并发挥了英雄模范(第20题等)、先进典型(第9题等)、身边榜样(第2、6题等)的引领示范作用,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学科定位。

(七)关注家乡发展,体现地域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世界眼光,还要有家国情怀。在命制试题过程中,如何在试题中增加海南元素,让学生在毕业前再一次感受家乡的“烟火气”,聆听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代强音,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是命题组成员思考最多的问题。

纵观本套试题,海南元素频现。其中有“多彩的海南”,红色革命故事(第1、13、20题)、蓝色科技梦想(第7、16题)和绿色发展理念(第14题)遥相呼应;有“世界的海南”,首届消博会(第15题)与自贸港(第11、19题)交相辉映;有“治理中的海南”,民主(第12题)与法治(第11题)携手同行……海南元素在试题中绽放光彩,试题借海南元素增添神韵。考生在极具地域特色的试题中告别初中生活,拥抱崭新明天。

(八)关注学段衔接,服务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一要求贯穿海南省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的命制和评卷工作的各个环节。

本套试题与高考试题在题型和结构方面有较好的衔接。其中,题型的衔接有一般题型的衔接,如选择题,还有特色题型的衔接,如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结构的衔接则体现在中高考试题均秉持“无情境不命题”的理念。

总的来说,本套试题与往年试题相比稳中有变,守正创新。本套试题体例规范,图文并茂,逻辑严密,难度结构合理,寓价值引领于试题内容之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与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本套试题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渗透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既要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又要注重深入生活,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不断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试题命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关于试题命制服务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的问题

如何让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更好地满足“两考合一”的要求,符合海南实际,既能发挥考查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功能,又能发挥为高中输送优秀学生的选拔功能,是本次命题工作后命题人员应该继续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参考答案、评卷标准、评分细则拟定方面的问题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人员、评卷人员每年都会有较大变化,这本无可厚非,但上述变化,有可能导致一些主观题目的参考答案、评卷标准、评分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减弱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使得教学活动在一些时候显得无所适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样的差异,充分发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值得命题人员思考的问题。

(三)关于扎实做好思政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从对考试数据的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市县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在分数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但问题在于某些差距太大。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态度、相关部门对于思政学科地位的认识和措施的制订,一定是其重要原因。如何“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充分体现思政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学科定位,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

(四)关于评价手段的问题

思政学科如何通过书面考试来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学生写在卷面上的话语,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得以落实?在这里,教师是否需要更多的评价手段,例如显性评价、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这些都是需要引起教师重视的问题。

总体而言,本套试题紧扣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命制,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坚持了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素养考查的有机统一;有较充分的信度和效度,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体现了开卷考试的要求;有较大的区分度,有利于科学选才;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的指导地位,為以后思政学科的教学、备考指明了方向。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海南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几点想法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复习课的选题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