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研道:梁溪文脉主题课程探究

2022-05-30杨吉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题课程探究

杨吉燕

[摘 要]经典沐礼主题课程作为学校“文心研道:梁溪文脉主题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让文化内化成素养,最终以文化心、以研践道。经典沐礼主题课程以梁溪经典诗文为主线,开展诗文系列课程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在践行文心研道的进程中,我们对梁溪文脉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开发利用,探究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实践,提振了课程育人功能。

[关键词]文心研道;梁溪文脉;经典诗文;主题课程;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5-0084-03

梁溪文脉指的是梁溪地域的历史沿革、文化发展脉络,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研究梁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由泰伯奔吴点燃江南文明的火种开始,此后梁溪文化经历各朝代文化变迁,吸收、融合其他区域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最能体现梁溪文脉与根文化的是精英文化,散落在遍布全区的街头小巷和建筑物中。如明朝礼部尚书——状元孙继皋生活的小娄巷,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创建的东林书院,文学大家钱钟书故居等。经典沐礼课程则是以梁溪诗文、《唐诗三百首》、故居书院楹联为纲,通过专题寻访、经典诵读、情境表演、体悟交流等多种实践活动,将梁溪诗文楹联“串珠成链”,梳理梁溪经典文化,植入学校文化建设,发挥其更积极快速的影响效应,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提振校园文化发展内动力。

一、 梁溪文脉主题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梁溪文脉主题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以“文心研道”为学习成长方式,寻求并建立国家课程与学校主题课程相关联的内容并深度融合,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课程学习场,使梁溪文脉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

(1)育人理念的确立

文心,文,即以文化育;心,指情感、心理。文心,则表示本课程将以“崇文尚德,安民兴邦”这一梁溪精神為主线,以梁溪文化为本源,用优秀的传统地方文化润泽学生,培育文化认同情感,发展学生积极、丰盈的人生态度。研道,研即研究、思考、选择;道即道路、人生方向。研道,意为学生在梁溪优秀文化特色课程的学习、理解和实践中,体悟优秀民族文化精髓,获取精神力量,明理励志,确立人生价值取向,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为中华振兴而奋斗的人生目标。

(2)主题课程的开发

梁溪文脉主题课程内容选择以特色性、补充性为基本原则,如梁溪文脉中的德育资源、名人故事、诗歌字画、故居名巷等,都是小学国家德育课程、语文课程、艺术课程的有效延展,并建立由家到国的课程理解通道,丰富国家课程实践。

学校创设了“红色印痕”“民俗怡情”“街风修俭”“经典沐礼”等四大主题式综合课程,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和内涵,实现课程特色化、品牌化。

(3)主题场域的创享

学校将梁溪文脉中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元素承接到校园里,融入学校的主题课程中。积极创设鲜明的教学环境,加强课程情境、教学实施载体建设,形成充分展现课程特色、具有浓郁课程文化氛围的教学环境。重点打造实施平台,一方面完善已形成的校园景观,辅之梁溪文化主题外墙栅栏、楼名设计、雕塑建设、学校内庭景观规划设计和园艺设计;另一方面设置多个功能区域,与课程主题相对应,重点建设学校实习场,全力打造“梁溪讲堂”“时光隧道”“蘅塘诗苑”“红领巾博物馆”等校内课程基地,为学生的主题学习提供支持载体。

2.经典沐礼主题课程的目标体系构建

经典沐礼主题课程以梁溪经典诗文为主线,开展诗文系列课程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本课程目标体系是整个课程结构的灵魂,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围绕目标的达成来设计和实施。本研究基于“文心研道”的学习方式和理念,通过分层具体化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构建课程目标体系(如下图)。

经典沐礼主题课程目标体系旨在通过开展扎实丰富的文化实践研究,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多样化发展、学校品牌课程的生成和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恒远发展。

二、经典沐礼主题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1.讲梁溪故事,探寻梁溪文脉内涵

学生通过穿越千年才巷,品读《唐诗三百首》,搜集故居书院中的楹联,走访名人笔下的梁溪,深度探寻梁溪文脉的内涵。

(1)走近蘅塘退士

蘅塘退士本名孙洙,江苏无锡人,曾生活在与学校“时光隧道”承接的小娄巷中,成功编选了广泛流传至今的《唐诗三百首》。

本课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理分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关于蘅塘退士的资料,了解《唐诗三百首》的广泛影响力。如去图书馆查找地方史书,上网查找信息,咨询熟悉梁溪历史的长辈等。在此过程中,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及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学习行动力得以强化。

活动中,每小组还需将组内各成员所欣赏的诗文摘录并整理在册,然后按组别分批次找寻并观察孙洙在小娄巷生活的地方,感受其人文气息,探究其文化底蕴,并互相吟诵组内整理的诗文。学生们书声琅琅,意犹未尽,同时也成了小娄巷中又一道独特的景致。

(2)走进故居书院

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具体如下表),寻探牌坊、牌匾中的诗文,搜集楹联,以小组活动方式查询并整理楹联的来历及内涵,了解梁溪文脉历史。

[故居/纪念馆 人物简介 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 秦邦宪故居 秦邦宪,又名博古,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钱钟书故居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张闻天故居 张闻天,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卓著的领导之一 顾宪成纪念馆 顾宪成,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为“东林先生”。纪念馆的建成与东林书院融为一体 顾毓琇纪念馆 顾毓琇,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于一身的文理大师 ]

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亲历体验,在比较之中主动发现,研究道理,有效拓展,以梁溪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3)走访诗与远方

各小组搜集古代著名诗人摹写梁溪之诗文,如江淹、刘长卿、苏轼、罗隐等诗作,整理成册并加以了解。每月一次实地走访诗文中描写的景观、民俗和风情,每次由一组成员领队。

走访探寻的形式亦是学生与诗人进行灵魂的对话,是深入了解诗人人格精神和思想境界的契机,同时弥补了学生不熟悉家乡民俗风情的不足。

2.品梁溪味道,提炼梁溪文脉要义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诗文品读、体悟交流等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梁溪文脉的重要内涵。

(1)“我来品唐诗”鉴赏会

学生熟读唐诗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各抒己见。探讨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组内分工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并要求组内成员进行吟诵《唐诗三百首》活动,对整理在册的唐诗进行感悟与赏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每周举行一次“我来品唐诗”鉴赏会,每次由一个小组根据整理的资料主持与开展活动。唐诗鉴赏会的地点选择在学校的主题课程基地“蘅塘诗苑”,这里以艺术的造型张贴着各类古诗、名言,目之所及,处处有诗,处处有文化。学生在此氛围中更是文思泉涌,诗意澎湃,就连经过的教师与学生也时常驻足聆听,文化经典在此蔓延……

(2)“串珠成链”诵读会

诵读会的内容是“走进故居书院”活动课中整理的诗文、楹联。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加活动的挑战性,诗文、楹联会在屏幕上随机滚动,学生随机诵读并说出其出处,最终,将所有按故居书院分类的诗文、楹联呈现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厘清异同,在比较中“串珠成链”。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诵读竞赛,以评分的方式决出冠军队。这样的形式使得诵读会充满了游戏性,学生的诵读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文化自信的建立成为必然,梁溪文脉精髓留下烙印。

3.展梁溪风貌,彰显梁溪文脉精神

在多样化的学习互动平台中,学生理解了多样化的资源,认识到了梁溪文脉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书法展示、情境表演,这样有力地彰显梁溪文脉独有的精神。

(1)“墨韵梁溪”书法活动

丹青流彩绘桑梓,翰墨飘香赞乡情。书法艺术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以“墨韵梁溪”为主题,以《唐诗三百首》、梁溪诗文、故居楹联为选材,以软笔或硬笔形式,书写梁溪风采,抒发民族情怀,提升文化底蕴。

(2)“穿越经典”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的目的是通过创设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以“穿越经典”为主题,准备剧情结构支架,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充实剧本,真实表演。

如“穿越经典”剧本中,有三位主人公,他们是现代小学生小梁、小溪和小文。他们穿越到古代,遇到了各朝各代的诗人文人,耳闻目睹他们由景生情,有感而发地创作诗文。学生可根据情境自由发挥每个人的台词,分小组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表演。

情境表演对学生而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事,每一个环节都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在揣摩语言、再现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深刻了,领悟了古典文化的精髓。

三、经典沐礼主题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1.经典沐礼主题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精雕课例、集体研讨、探索模式”为途径,打通学科壁垒,实现跨界教研,建构新型教研团队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并尝试以特色化评估为理念,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取长补短。

(1)特色化评估

我们为学生建立“梁溪少年成长手册”,使学生在主题课程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品格提升,可被评为“乐群小伙伴、明理小主人、担责小勇士”。

(2)表現性评价

学生将主题课程活动中的体验写成日记,在校红领巾广播站与全校师生分享;教师将主题课程活动中的点滴精彩录制成影像,在校公众号中阶段性推送。

(3)档案袋评析

归档学生平时的作品和形成性资料,进行全面客观地评析,一年一度评选“经典石榴娃”。

本课程通过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持续发展的人。

2.经典沐礼主题课程的实践反思

(1)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惊喜”

①学生在唐诗鉴赏会中表现出的诗文鉴赏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令人惊叹。

②学生在研讨交流诗文的同时,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同类诗文时也产生了正迁移,能力得到强化,课内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③学生在走访中感受真实情境,深度钻研,努力尝试理解社会和时代,理解审美与文化,真正提升了核心素养和文化底蕴。

④学生在穿越剧本中以古衬今,在一次次表演中愈发有灵气。教师也在一次次剧本设计中发挥创造力,不断挑战自我,全面发展。

(2)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遗憾”

①经典沐礼主题课程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在低年级中展开。

②本课程活动未能有机结合各学科教学,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③情境表演激活了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目前缺乏有效活动设计方案,无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结合上述实践反思,教师应取长补短,继续深入探究主题课程,合理设计活动方案。根据低幼儿童的特性,教师应开发更有针对性的主题课程活动。各科教师要进一步展开研讨,力求在本学科中融入经典沐礼主题课程的内容,使梁溪文脉得以传承。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主题课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带着STEM的梦想飘向远方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