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理论视角下情感翻译分析

2022-05-30刘斯琴

今古文创 2022年45期
关键词:评价理论英汉对比

【摘要】 评价系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新发展,情感系统属于评价系统的分支,用于分析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感情反应。《马燕日记》是一本蕴含丰富情感的西部儿童文学作品。本文尝试运用系统理论中的情感系统理论,对《马燕日记》英汉文本情感资源进行量化统计并对比、分析,以考察译文情感的再现程度及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评价理论;《马燕日记》;情感翻译;英汉对比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45-00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45.006

一、引言

《马燕日记》是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在宁夏西海固采访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失学女童马燕的日记。日记记录了一个贫困地区少女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的情感。通过这本日记人们可以了解到西部地区的贫困生活状态,教育资源的缺乏,儿童成长的烦恼以及少女的懂事和善良。2002年由韩石整理后在巴黎出版,很快登上法国年度畅销书排行榜。其版权被转售多个国家,包括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和英语,并成为许多国家的畅销书。人们纷纷被马燕的求学精神所感动,并把《马燕日记》作为教育儿童的读本。相比国外的畅销,《马燕日记》在国内热度不高,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从教育和出版方面对其进行过研究,从翻译角度研究《马燕日记》日记的文章尚未见到。本文将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评價系统中情感系统理论,对《马燕日记》中文版及英文版的情感评价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原文中的情感在译文中的再现程度。

二、评价系统理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评价系统是James Marti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赋值语义的理论,即通过评价语言的使用,评价使用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评价系统分为三大次系统:介入、态度、级差。情感系统是态度系统的中心。情感系统由三种情感资源组成,即“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品质”情感是指语言使用者通过使用表品质的词汇或短语表达的情感。“过程”情感指语言使用者运用小句过程来表达他们的感情。情感系统的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心理过程揭示情感的心理状态,行为过程揭示体现在行为上的情感。

自评价理论创立以来,我国学者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过许多探索,对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也有过许多研究。张先刚(2007)考察了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认为评价理论不仅在词汇层,更可在语篇层为翻译中的源语与目的语的分析提供有效工具。钱宏(2007)从态度理论系统的中的情感、裁决和鉴赏三个纬度分析了四则国际品牌香水的中英文广告,探讨了“不忠实”译文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可能成因。苏奕华(2008)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小说《祝福》译文的态度,提出凭借评价理论,译者可以准备把握原作“态度”,继而在目标语中寻求适当的意义对等。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在评价意义表达上的对等是衡量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运用评价理论,可以对译本和源语文本进行多角度度多层次的评估,从而对译文的翻译质量和翻译忠实度进行考量。

三、原文译文情感资源对比分析

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在心理上的一种反应,即所持喜怒哀乐的不同态度”(王淑秧,1999:78)。情感特征涉及人的主观情绪,包括(1)是否愉快;(2)是否有安全感;(3)是否满意;(4)是否恐惧,是否孤独等。总之,一切情绪因素均属于情感范围。(聂尧,2015)《马燕日记》最打动人的正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些情感资源主要通过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等形式表现出来,考量这些情感词的翻译,可以评价译文对原文的情感还原度。《马燕日记》日记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了从2000年9月2日到12月28日共108篇,是马燕的母亲交给韩石的全部日记。第二部分是认识了韩石他们之后写的,内容上情感上与第一部分有所不同。译者没有翻译全部日记,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第一部分选择性翻译了97篇,本文将对这97篇日记(以下统称为《马燕日记》)的原文和译文情感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首先收集统计原文与译文的情感资源,第二步对这些情感资源进行语义分析及分类,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原文中为了语法完整而重复的情感词不算入内,最终分别得出以下两个表的数据。

(一)原文与译文情感资源数量对比分析

如第二节所述,情感系统主要由“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组成,对应情感词表现形式为形容词、动词和小句、副词。通过对译文和原文情感资源总数和三类情感资源的统计发现如下特点:

1.情感资源总和译文少于原文。情感资源总和,原文为157个,译文为131个。通过分析可知,译者对原文的情感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弱化及删减。如下例:

原文: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高兴。(马燕,韩石,2003:90)

译文:This is really good news.”(Ma Yan,Haski 2009:18)

原文中的“高兴”,通常用来表达人的情绪,令人感到快乐的,愉快的,在句子中作为情感词修饰主语的情感品质,表达“我”听到消息后的一个心情。而译文中,译者则用了“good”这个词,“good”在牛津字典里的释义为“of high quality or an acceptable standard”,根据语义解释,“good”属于评价理论的判断系统,是对事物性质的评判,因此其情感色彩不如原文的强烈。

2.原文的过程情感资源远多于原文的性质情感资源及评注情感资源,而译文中的过程情感资源与性质情感资源的比例几乎相同。原文的过程情感为96个,性质情感为56个,评注情感为5个,译文的过程情感为61个,性质情感为63个,评注情感为7个。

这主要与中英用词差别有关,中文喜欢用动词,而英语用形容词或名词较多。如下例:

原文:我为我爷爷的坚强骄傲而流下了眼泪。(马燕,韩石,2003:143)

译文:Im proud of him, and my tears flow in homage to his bravery。(Ma Yan,Haski,2009:31)

原文中的“骄傲”是一种受到赞赏之后产生的情绪[6],在文中以动词形式表示情感过程。译文则选用了形容词,修饰主语的情感品质,没有损失原文情感。因为源语与目的语指称能力不同,翻译中只能以表达相同的情感意義为标准采用不同的表态资源来表达。(张先刚,2007)

3.原文和译文的评注情感资源都较少。原文只有五个评注情感词,主要以副词形式出现,译文评注情感词为七个,多选用介词加名词的表达。如下例:

原文:学习好的同学 都在笑口常开,满脸信分(兴奋)地在复习,我和别的几个同学,大概是最差的,都在紧张地看别人复习。(马燕,韩石,2003:163)

译文:The best pupils study with a smile on their lips,confidence written on their faces.I and a few comrades,who are perhaps the worst in the class,watch the others study with fear in our hearts.(Ma Yan,Haski,2009:34)

此例中,译者用了with加名词充当副词的用法,在词性和情感上都做到了较好的传达与对应。源语与目的语由于语言特质上的差异,对于同一态度的表达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语言资源。这种认识无疑会增加译者自由度,只要能达到态度意义上的对等,在译文语篇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态度资源而不必拘泥于词对词的翻译。(张先刚,2007)现实世界的映象一旦离开它的天然语言土壤,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译者即使是完全理解了说者(或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无法用另一种的语言把这种思想和情感分毫无损地表达出来,传递给听者(或读者),完成翻译交际。

(二)原文与译文正面/负面、明确/隐含情感使用频率对比分析

情感可以区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情感是主体对评价的客体持积极、赞许态度,消极情感评价则指评价的主体对客体持相反的态度。同时,情感也分为明确表达情感,或借用修辞手段表达的隐含情感。对文本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人物的性格及表达风格等。根据统计可发现以下特点:

1.原文与译文的情感资源都以消极情感为主,比例相差不大。原文消极情感为96个,占比61%,译文消极情感为82个,占比63%。这说明译者对《马燕日记》情感的把握较为准确,情感总体偏差不大。

2.原文与译文都以明确情感为主。原文明确情感为139个,占比86%,译文明确情感为109个,占比83%。这体现出日记作为宣泄情感的一个功能,也体现出马燕作为孩子的天真性以及儿童浅显易懂的文字风格。如下例:

原文:我心里真的伤心。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可以不顾一切代价而骂人。我感到很寂寞,没有人陪我说话。(马燕,韩石,2003:96)

译文:I feel terribly sad.Nothing is too much effort where her son is concerned,but I have to make do the best I can.I feel so alone.Theres no one to talk to.(Ma Yan,Haski,2009:19)

原文用了“伤心”“寂寞”两个品质情感词,修饰作者被妈妈不分来由地骂人后的情感。译文对应地用了“sad”“alone”两个对等词,做到了情感翻译的对等。

3.译文的隐含情感比例比原文高。通过分析发现,译者主要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增加了隐含情感。

四、结语

本文从评价理论的情感系统角度,对西部儿童文学《马燕日记》第一部分98篇日记的原文与译文情感资源的使用数量、类型及使用频率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情感资源总和译文少于原文。通过分析可知,译者对原文的情感资源进行了一定的弱化或删减,没有做到情感数量上的对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译文的情感浓度。原文的过程情感资源远多于性质情感资源,而译文中的过程情感资源与性质情感资源的比例几乎相同。这主要与中英用词差别有关,中文喜欢用动词,而英语用形容词或名词较多。原文和译文的评注情感资源都较少,译文主要用介词加名词做副词的形式来翻译原文的情感副词。原文与译文的情感资源中积极情感资源和消极情感资源的比例几乎相同,原文与译文都以消极情感为主,且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译者对《马燕日记》原文情感倾向的把握较为准确,做到了很好地传达。原文与译文都以明确情感资源为主,这体现出原文作者作为儿童天真直白的语言风格,译者也把握到了这种浅显易懂的风格。但译文的隐含情感比例比原文稍高,主要表现在译者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情感描述更加形象生动。翻译是连接文化,连接语言的桥梁,同时也是连接情感的桥梁。译者在翻译情感时,需把握好原文的情感浓度、情感倾向及情感语言风格,以在译作中完美呈现。由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译者在情感浓度的翻译上有偏差,但在情感倾向和情感语言表达风格上做到了较好的对等,由此看来《马燕日记》英文版对于原作的情感还原是较为贴切的。

参考文献:

[1]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96.

[2]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3-20.

[3]张先刚.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06).

[4]钱宏.运用评价理论解释“不忠实”的翻译现象——香水广告翻译个案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6):57-63.

[5]苏奕华.翻译中的意义对等与态度差异[J].外语学刊,2008,(05):100-102.

[6]王淑秧.美、哲理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聂尧.基于评价理论的文本情感分析——以Last Orders与As I Lay Dying为例[J].外语学刊,2015,(05).

[8]马燕,韩石.马燕日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9]Ma Yan,Pierre Haski.The Diary of Ma Yan[M].New York.Harper Collins.2009-09.

[1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刘斯琴,女,广东韶关人,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英文期刊对中国经典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800—1949)”(项目号:17BYY053)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英汉对比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狄金森诗歌
英汉“左/右”空间方位词认知对比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评价理论下英语足球评论阅读教学研究
“火”之隐喻英汉对比的语料库研究的目标、方法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