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发声训练策略探究

2022-05-30黄新超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

【摘要】本文论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发声训练的意义,分析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发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经验,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发声训练;根据学生声乐基础和声音问题,选用具有针对性的练声曲强化练习;重视学生的声音反馈,用学生的发声情况检验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创新发声训练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 声乐课程 发声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156-04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对幼教师资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较好服务社会的幼教人才是当前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声乐课程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声乐发声是声乐演唱的基本功,声乐发声训练是促进人体各个发声器官协调运动的一种训练。发声训练既能让学生了解整个发声系统的运行,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念,掌握较为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声音基础,也为学生将来组织幼儿园音乐活动和保护自己的嗓音提供较好的支持。但是,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发声训练存在脱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有所下降。本文主要针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发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声乐发声训练方法,希望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改善学生的发声情况、提高声乐作品的演唱质量,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高效开展。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发声训练的意义

声乐发声训练是磨炼声乐演唱基本功的重要方法,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是演唱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重要前提。演唱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声乐课就是针对这种技能进行教学的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要领,能够用较为明亮、圆润、各声区音色统一的声音演唱艺术歌曲、民歌、儿歌等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作品的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是培养良好声音审美观念的重要保证。3—6岁的幼儿处于模仿能力非常强的时期,喜欢模仿教师的动作、表情或是声音。声乐发声训练能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审美观念,便于其在日后的活动组织中把美的声音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在获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获得良好的声音示范,进而养成健康的发声习惯。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还是保护嗓音的重要途径。嗓音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幼儿教师,面对还需进行常规管理的幼龄儿童,嗓音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大部分幼儿教师都存在着嗓音负担过重、声音嘶哑等问题,因此,接受发声训练,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技巧,能够减轻嗓音负担,增强声音的持久力,由此达到保护嗓音的目的。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发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方法和内容不当,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大多是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声乐专业人才,他们经过多年系统的声乐学习和训练,有着较为扎实的声乐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没有师范院校教育经历,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同时,他们长期缺乏与幼儿园的直接联系和沟通,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关注不够,致使他们跨学科进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授声乐课程,难以培养出适应幼儿教育的声乐人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对声乐是“零基础”,教师却容易忽略这一点,没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制订教学目标与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而是延续自己在专业院校所用的那一套系统的、专业的训练方法,导致声乐教学起点过高、脱离学情、脱离幼教实际。此外,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夹杂着较多抽象的声乐概念和晦涩难懂的声乐专有名词,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带来较大学习难度,部分学生甚至完全摸不着头脑。例如,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跟学生强调歌唱时“位置要高一点,气息要往下放”,学生不明白“位置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高一点?气息怎么往下放?要放到哪里”;还有一些教师跟学生强调“利用后咽壁的力量”“采用面罩唱法、抛物线唱法”,学生对这些提法中的抽象专有名词难以理解,因而没有办法进行实践训练。总体而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授课方法与内容过于专业、深奥,导致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逐渐对声乐学习失去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因为害怕技能课程而对未来从事的幼教职业失去信心。

(二)練声曲没有针对性,难以解决学生突出的声音问题

练声曲的练习是演唱前的热身活动,是声乐发声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不同旋律和不同元音的练声曲,既能起到很好的开声作用,又能让学生在练声的过程中逐渐协调各个发声器官,统一各个声区的声音。但是,在选择练声曲时,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声乐基础和大部分学生声音存在的问题,选择与学生基础不匹配的难度较大的练声曲,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大部分学生突出的发声问题,有些教师甚至把练声曲的练习只作为“开声”的一个手段,导致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声音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有时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例如,选用四度、五度甚至八度的练声曲,这些曲子旋律跨度过大,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发声;过多地选择带有“a”“o”“u”母音的练声曲,导致学生“空、虚、漏气”的声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且加重了喉咙的力量,不利嗓音保护。

(三)教学过程只顾教授方法,忽略学生的声音反馈情况

声乐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的声音反馈体现。目前,有些教师只注重发声方法的教授,把系统的、专业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按照每节课的要求与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学生学习后的发声反馈,未能及时从学生的声音反馈中发现学生对发声方法理解和掌握的偏差,缺乏后续的指导纠正与教学方法的调整,导致学生在发声练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唱得越来越难受,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声带受损问题。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演唱的时候要打开口腔,保持吸气的状态,但学生对“打开口腔、吸气”等要求理解不到位,演唱的时候并没有正确打开口腔,而是为了打开口腔用力地拉扯下巴,导致喉咙的力量加重、声音僵硬。但由于受集体授课、课堂时间有限等因素限制,教师难以做到根据学生练习后的声音反馈一一了解学生的发声练习效果,任由学生按照自己对发声方法的理解继续演唱,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四)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教学模式创新

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幼儿艺术课程也正向着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演唱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因此,在高师学前教育的声乐发声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授发声技巧,还要进行声、字、情融为一体的儿歌表演、自弹自唱、指挥合唱等内容的教学。然而,目前高师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关注不够,还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如演唱与发声训练总是统一化、单一化,没有很好地与更多类型的音乐表演结合起来,大部分情况是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模仿发声,之后反复练习曲目,造成学生仅是对教师的发声方法过度模仿,失去了创造性。每名学生拥有不同的音色、音调与唱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匹配学生的声音特点,最终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发声训练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经验,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发声训练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前,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方面的培训,部分学生的音乐感官不是特别灵敏,先天条件也不够好,再加上声带、喉头、横膈膜、肺、蝶窦等发声器官都是身体的内部器官,它们的协调运动十分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发声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声方法,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能较好地协调呼吸和共鸣等发声器官,用较为明亮、圆润的声音演唱一定数量的艺术歌曲、民歌、儿歌等,将来给幼儿做出良好的声音示范,同时为组织幼儿园音乐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师应该关注到这两点,根据具体学情与课程目标开展声乐发声训练,把专业的学科教学与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具象的方法,让学生快速理解并且能尽快掌握基本声乐发声要领,从而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例如,在训练学生进行高位置歌唱时,教师不要过分强调高位置的抽象概念,而是直接示范,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生气时“哼”的状态寻找高位置的感觉,然后用高位置的声音朗读歌词,最后慢慢过渡到歌唱,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对高位置有一个较为具体、清晰的体验。又如,在呼吸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闻花”“惊讶”“半打哈欠”等日常生活状态引导学生体会吸气的状态;可以做出具体的动作如吸气后憋住几秒钟和身体下蹲往上抬重物等,让学生感受横膈膜张开的状态;通过两两合作,相互用拳头顶住对方的横膈膜呼气让学生感受横膈膜的对抗力量;通过“叹气”“下蹲”等动作让学生感受气息下放的状态;等等。这些方法均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之上,或论述具体生动,学生能够较快掌握基础的练习要领,在较短的时间内感受到自己声音的变化,从而增加学习声乐的兴趣、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

(二)根据学生声乐基础和声音问题,选用具有针对性的练声曲强化练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声乐基础相对薄弱,各发声器官的协调能力也不强,他们进行声乐发声练习需要循序渐进,尤其是练声曲的选择应由简单到复杂、由跨度较小到跨度较大。初学时曲目旋律主要以五度音阶的上下行为主,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加入二度三连音和三和弦的旋律。此外,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平时几乎只关注和演唱通俗歌曲,且对通俗歌曲中的气声演唱方法理解和掌握多有不准,演唱声音普遍存在“空、虚、漏气”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发声问题,需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练声曲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

例如,选择以“i”母音为主的跳音和连音的练声曲,或者选择“i”母音演唱音程跨度不大的歌曲。因为练习“i”母音的练声曲,能够充分运用舌头,而舌头是说话和歌唱发音、发声必需的发声器官,其功能性是指用于配合牙齿、嘴唇、牙关运动发出各种不同的子音和母音(声母和韵母),包括吐字、行腔和归韵;还用于调节发声气管道腔体的各种形状变化和体积大小变化,以及阻塞和开放气息相应变化的运用量等功能性特征。在练习练声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实践指导,根据学生口腔空间的程度让学生咬着一根手指或者两根手指,形成宽大的“i”元音腔体,然后令其一边下蹲一边发声,运用唇齿舌和呼吸的配合把“i”母音唱清晰。这些训练能较大程度地训练学生唇齿舌的力量和呼吸的配合,使声带能更好地闭合振动,改善学生“空、虛、漏气”的声音问题。部分学生真声较多,声音“挤、卡”,音色较为苍白,针对这类学生,教师不能过多选择“i”母音的练声曲,而应多选择“a”母音的练声曲,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尽可能打开牙齿,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增加口腔空间,使声音变得更加立体,这样能改善“挤、卡”声音效果,使音色变得圆润、洪亮。

在声乐发声练习中,教师不能单纯以“开声”为目的随意选择练声曲,还要针对学生的声乐基础以及发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练声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声音问题,强化其发声练习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声音反馈,用学生的发声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教师教授的发声方法与学生掌握的发声方法之间存在着一个转换和理解的过程,最终需要通过学生的发声情况检验教学效果。声乐发声方法在众多专业书籍中均可查阅,教师在多年的声乐专业学习和训练中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声乐发声方法。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要把这些声乐发声方法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并且通过听辨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技巧,同时具备较强的声音敏感性。

例如,当学生对“打开口腔、保持吸气的状态进行歌唱”的表述出现理解偏差,导致唱的时候加入下巴的力量,压喉的声音特别突出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声音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上颚往上抬打开口腔和下巴用力下拉打开口腔的区别,并且让学生尝试用“打哈欠”的方法感受上颚上抬打开口腔的状态,学生根据教师新的表述与示范尝试发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声音情况检验其是否掌握方法。在不断的发声听辨、调整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观念,同时找到不同声音问题的解决办法,为自己将来帮助幼儿纠正各种声音问题打下基础。

(四)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创新发声训练教学模式

声乐发声是一门基本功,练好声乐发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能为其提高演唱技能、提升綜合素养奠基。然而,提高声乐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更需要实施科学、系统的教学,尤其要依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创新教学方式,改一元单向传递信息模式为多元多向传递信息模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教学,创设各种生动情境,营造活跃、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享受声乐发声训练的乐趣、产生声乐发声训练的兴趣,从而引领学生走进美妙的声乐世界,提升其声乐发声学习效果。

例如,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制作呼吸的运用、练声曲的练习、哼鸣的练习等发声训练的微课,教学相关的课程后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随时对照微课,结合听、看、想、做等方法,反复感受和练习;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上传自己发声练习的视频,教师检查视频内容后分析学生存在的发声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检测时间,还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在综合评估每名学生的声乐基础、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性格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基础上,合理组建小组学习团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小组成员之间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共同练习、相互指正,增加学生小组学习互动、交流的乐趣,增加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声乐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发声训练,需要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并且根据学生声音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声乐教学目标,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俊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女子职业高中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2]蔡梦.普通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相关思考[J].人民音乐,2018(2).

[3]林碧云.浅谈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J].戏剧之家,2018(33).

[4]许配.发展性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

[5]陈直仁.声乐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J].当代音乐,2020(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导向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重构”(GXGZJG2021B009)、2021年度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程思政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音乐赏析》课程改革实践研究”(2021YZKCSZB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新超(1990— ),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音乐教学法、民族音乐。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
论我国学前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
例谈微视频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学前教育的前景和就业状况谈幼教学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