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焊接专业群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2-05-30张婉云肖勇钟华黄斌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张婉云 肖勇 钟华 黄斌

【摘要】本文概述高职焊接专业群的内涵,阐明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及人才培养定位,阐述“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方式,总结实践成效。

【关键词】焊接专业群 产教协同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104-04

焊接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加工手段,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石油化工、航天航空、核工业、造船、交通、建筑等领域,在制造业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蓬勃发展,焊接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焊接技术也由传统单一的热加工工艺发展为集材料、冶金、结构、力学、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于一体的成形技术。目前我国焊接专业(原叫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2021年3月更名为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简称焊接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匹配、教师专业能力与专业发展不匹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问题,已经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此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已经得到稳步推进,并解决上述后两个“不匹配”问题,但总体而言,仍然满足不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打造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将现代学徒制与“专业群”相结合,进行“专业群”现代学徒制培养,以全面解决上述三个“不匹配”问题,更好地适应产业链、岗位群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

一、高职焊接专业群概述

(一)专业群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给专业群一个统一的定义,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笔者归纳国内外学者给专业群所做的诠释,发现学术界对专业群的主流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专业群视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学科基础、技术基础、工程对象的有关专业组合”。不难看出,这种观点是以专业是否具有相似性或近似性为依据进行区分的,因此可以将其称为“相似论”下的专业群。另一种是将专业群定义为“通过主干核心專业带动至少两个二级专业共同形成合力,用以提升全部相关专业教学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社会适合能力的专业集合”。与第一种定义不同,第二种定义更加看重的是专业群的目的,至于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组建的专业群是否有利于教学、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需求。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支持“相似论”的专业群定义更多一些,因此多数研究基于这一种专业群概念而进行。但是也不否认,很多学者都认为专业群建设的目的确实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专业群定义为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单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为核心,融合若干具有相同学科技术、技术基础和工程对象相似性的专业共同构建的专业集合。

(二)高职焊接专业群

为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贯彻职业教育改革精神,按照教育部“双高”文件指示,以培养广西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先进焊接制造技术人才为目标,组建了焊接技术专业群(简称“焊接专业群”),如图1所示(见下页)。

学院以技术链条为纽带,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技能相融、职业岗位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焊接专业集群。焊接专业集群瞄准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产业高端,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核心,对接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先进焊接制造过程中机器人焊接工艺与优化、机器人系统集成与维护、生产线管理与维护、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关键技术链,聚焦焊接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骨干,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为支撑,目的是为了区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培养满足先进制造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焊接专业群“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进一步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在构建创新型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时,须坚持几个原则。第一,紧密结合行业和产业升级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第二,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接,使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融会贯通;第三,客观评价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尽可能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紧密对接;第四,尽可能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焊接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是以智能制造技术对智能化焊接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智能化焊接生产的技术链条“焊接工艺—智能焊接设备—智能焊接操作—产品检验—产品装配”所需的复合技术型人才出发,面向广西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焊接机器人操作、高端焊接操作及工艺编制、质量检测和智能装备运行及维护等相关职业岗位,以“熟悉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应用”为指导思想,培养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操作、会设计、懂工艺、善维护、熟软件,能从事以焊接机器人为核心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维护、管理和改造工作,拥有职业道德、具备职业能力、掌握创新方法、传承工匠精神兼具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五对接、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见下页),即通过岗位标准与专业标准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工作任务与教学项目对接、生产现场与实训基地对接、技术团队与教学团队对接等“五对接”,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堂与车间相融合、教师与师傅相融合等“五融合”。

专业群聚焦产业发展,校、行、企协同打造产教融合平台(智能焊接技术中心)。以产教融合为平台,以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焊接人才为目标,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将学校的专业素质培养内容、道德教育内容和企业的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高度契合。

(四)“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方式

按照专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专业群中5个专业按照“公共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的培养思路,按三个阶段安排教学。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学习,即专业群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第二阶段,分方向进行模块化课程学习,即按照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和计算机应用等5个方向进行模块化学习;第三阶段,为“方向拓展模块”课程选择与学习。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依据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指导性的分类和分班。将学习能力强、培养定位偏技术型的学生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控制网络技术、产品智能制造、产品数字化设计等4个方向组建班级,每个方向班级混合专业群中5个专业的学生,实现跨专业建班;将动手能力强、培养定位偏技能型的学生按传统的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和计算机应用等5个方向进行培养。探索“跨专业多方向分类型”的专业群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如图3所示),采取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等多种途径培养,实现多专业集群发展,面向产业链培养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校行企三方合作共筑产教协同育人平台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市焊接协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三方合作,成立广西机器人智能焊接创新服务平台(广西焊接技术中心)。依托此服务平台联姻中国焊接协会和广西焊接学会,共建中国焊接协会机器人焊接(南宁)培训基地和广西焊接与切割高新技术应用研发推广中心利益共同体。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并开展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资格证培训与考核评价工作,创新育人、齐头并进。

(二)校行企三方联动共订专业群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群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以技术发展为导向,通过行业引领、技术牵引,使行业企业成为重要资源投入方、人才培养过程主动参与者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校行企共同研制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1+X”证书制度,将合作企业的典型项目转换为“X”的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岗位核心课程,制订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并编写培训教材。

(三)大师领衔,校企共建创新型“双导师”教学团队

打破传统师资队伍组织管理模式和专业界限,整合校行企优势资源,以跨专业、跨校企的形式组建创新型“双导师”教学团队。一方面,聘请大国工匠为客座教授,成立“大国工匠工作室”,由大国工匠领衔,集合广西名师、广西技术能手等专家资源,打造“大师、名师、技师”三师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组建由“校内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双导师”教学团队。与此同时,学院与企业联合,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自动化焊接实习培训基地,与校内“广西机器人智能焊接创新服务平台”互通互补,共同发挥培养作用。集中各专业及企业各岗位指导师傅的优势,校企互培互聘,并根据产业与技术发展的需要训练和提升“双导师”的教学与创新能力,打造国家级创新型“双导师”教学团队。

(四)融合“1+X”证书与现代学徒制,实现“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育人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焊接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分别与某焊接技术有限公司、某自动化焊接技术有限公司、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在合作培养过程中发现,企业特别是自动化焊接公司目前需要集计算机编程、机器人操作、焊接工艺评定、工装夹具设计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调整了合作育人模式,由单一的专业模式向专业群模式转变。学校焊接专业群在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大师讲座、企业核心课程、X证书等课程,采用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探索适宜于产教协同育人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升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工匠精神。校企联合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方案,采用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方式,加快学生职业成长。同时,学校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和“1+X”证书制度,开展“工业机器人编程”“特殊焊接技术”“机器人焊接操作工”等证书的培训与认证工作,实现“五对接、五融合”,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

四、“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学院通过组建焊接专业群,实施“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集合各专业的优势,解决了单一专业三个“脱节”问题,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得到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好评。

解决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学院打造了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践行“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高度契合,为高端产业链提供了复合型人才,解决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其中“焊接自动化专业群‘双闭环动态优化产教协同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获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自治区级)。

解决了教师能力与技术发展脱节问题。打破传统师资队伍组织管理模式和专业界限,整合校行企优势资源,集中各专业及企业各岗位指导师傅的优势,校企互培互聘,组建由“校内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双导师”教学团隊。根据产业与技术发展的需要训练和提升“双导师”的教学与创新能力,解决了教师能力与技术发展脱节问题。2021年焊接专业群教学团队获得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问题。瞄准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产业高端,聚焦焊接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等产业元素纳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根据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培养人才,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先进制造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深受企业和学生欢迎。

计算机辅助焊接(CAW)、焊接机器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工业技术信息化、集成化、系统化、柔性化等发展改变了焊接技术的生产面貌,单一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自动化焊接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目前实践的结果来看,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的融合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五对接、五融合”产教协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与“1+X”证书制度下成长的一种模式,它能够紧跟行业及技术发展的步伐,使专业群建设能更好地适应产业链、岗位群的变化和要求,为产业链、岗位群发展培养了综合能力强的技能人才,得到了学生、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6).

[2]龙昌茂,罗研.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群产教协同育人路径探讨: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0(12).

[3]保承军,杨潇.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甘肃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1(6).

注: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GXHZJG2017A10)、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焊接自动化专业群双闭环动态优化产教协同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桂教职成〔2020〕10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婉云(1971— ),广西全州人,副教授/工程师,现就职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焊接专业教学与研究。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