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频共振”理念下打造产业学院生态共同体的实践

2022-05-30雷红梅左江林谢锡锋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雷红梅 左江林 谢锡锋

【摘要】本文论述改革产业学院新型电力系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提出电力职教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理念,通过多主体协同构建育人平台、创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产学研用协同服务平台、培育分工协作式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执行实施“一页纸工作计划”等策略,打造产业学院生态共同体,以期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关键词】人才培养 同频共振 产业学院

新型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號】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15-05

当前电力政策与技术变革对电力产业上下游企业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信息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电力复合型人才。目前广西电力地方头部企业和大量的微小企业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的技术能力与未来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的前沿技术要求存在差距。同时,还存在着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电力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为解决和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电力职教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的理念,探索打造产业学院生态共同体,以带动教学改革,使产业学院主动服务于智慧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为电力装备制造,电力设计、建设、生产,能源管理等电力产业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科研技术支持,畅通电力产业“供—需”渠道,打造共生共长的生态共同体。

“同频共振”原意是指相同频率的物体会产生共振、增大的效应。基于这个概念,由“政行企校”四方主体组建的产业学院以培养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共同目标时,即具有相同的“固有频率”。当四方主体深度融合、互助共赢时,就能产生“同频共振”效应。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基于“同频共振”理念打造产业学院生态共同体的实践,就是依托百越电力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产业学院),利用广西电力头部企业的优势资源,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动态调整专业建设,搭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电力产业链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岗位标准与课程内容、产学研用平台与社会服务的产教“同频共振”效应,形成校企共生共长的生态共同体。

一、协同构建育人平台,推行“十共同”措施

我院主动服务绿色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与广西电力行业协会、广西农投集团、广西水电建设集团、广西水电设计院、南宝特等开展深层次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育人平台,推行“十共同”措施。即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支撑,通过推行多主体共同执行统一管理制度、多方共建核心专业、共设校内实训基地、共组高水平创新团队、共育技术技能高素质电力人才、共享校企双方资源、共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明确责任共担风险、共享产业产品效益收益等措施,以实现多方共赢、互惠互利。

我院在构建的协同育人平台上推行“十共同”措施,首先是推动电力科学技术领军人才和骨干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我院密切关注广西特高压、电力物联网等新基建领域的发展,建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技术技能专业体系,实时关注产业、行业中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有选择、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支撑区域电力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适时向这些领域输送。

其次是深化“五业联动”改革和创新。“五业”即“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我院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链,继续扩大与学院合作企业的范围,使之涵盖电力上、中、下游企业,以适应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的需求,精准确立与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紧密相关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主体责任,形成五业联动,合作探索具有广西区域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途径。

最后通过共建共享“真实+虚拟+仿真”的电力实训基地完成平台的构建。我院在已获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依托自治区财政支持的2个广西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与产业学院协议单位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1∶1真实还原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多山地工作环境的电力教学工场。我院与那板水电站和蒙山电力公司合作,将电力生产现场监控画面及视频实时传送到电力实训基地电网调度室,使电力企业生产现场教学在课堂中得以实施;与重庆新世纪有限公司、正泰公司、南瑞、珠海瓦特等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教学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生产过程。我院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交流、合作、创新”六大功能于一体、全面支撑电力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平台。我院在通过平台实现技能培训、科研服务、职教扶贫等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紧密跟踪现代电力产业技术发展新动向,针对电气运行、变电检修、继电保护、电气试验、输配电线路运维、电力电缆巡测、装表接电等典型岗位,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高度统一。

二、协同创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丰富教材资源

根据绿色低碳经济、智能电网等行业需求和发展的方向,教学团队与广西投资集团、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电力企业合作,同时形成了与岗位链衔接的“基础共享模块+专业特色模块+专业拓展模块+新技术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校企联合制订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的新发展要求。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共享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专业特色模块以及新技术模块。其中,基础共享模块教授通识内容,培养当代高职学生必需的基本素养。我院还与柳州钢铁集团、深圳地铁、玖龙纸业等企业合作,实施“订单班”育人模式,进行半工半读、半校半企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故教学团队为了同步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学生定向培养方向、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了有针对的模块课程,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好地为未来就业的岗位做好知识储备。

而在构建专业特色模块中,我院校结合广西绿色能源、智能电网发展的区域特点,对接岗位标准、行业和国家大赛标准、“1+X”证书标准的职业技能要求,打破原有专业之间的壁垒,整合、优化现有课程安排,将教学内容分为诸如轨道交通供电模块、输配电线路模块、电气自动化模块等知识点相关联的课程模块,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提高教学效率。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我院校同步优化教学设施及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宽基础、模块化、共享型的专业发展格局。同时,教学团队密切关注当下的最新技术发展,及时组织教师编撰活页式教材,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技术发展(如无人机电力巡检、10kV线路不停电作业、智能电网等新技术),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保持学生未来职场的竞争力。

我院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组建联合开发课程团队,借鉴智能配电、新能源发电等企业的培训体系和优秀的培训课程,将电力大数据、电力物联网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按照“岗位—项目—任务—模块”的模式,开发在线精品课程。课程团队参考龙源电力公司的培训大纲编制了《光伏电站运维实训》《配电网及其自动化实训》《变电二次回路检测》等活页式工作手册、培训教材等;还与广西电力勘察设计院、南方电网公司广西超高压局等企业合作建设自治区级输配电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丰富在线课程资源。

三、搭建产学研用协同服务平台,畅通服务渠道

依托电力产教TRIZ联盟[TRIZ是拉丁文(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首字母缩写,TRIZ联盟中文意思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组织],产业学院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线服务联络平台,专业委员联合开发研究新技术平台,企业人才需求联系平台和学校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构建成“四联协同,内外多循环”的产学研用服务平台(见图2)。

通过该平台,产业学院各主体单位可通过服务平台跟踪科技创新成果从研究到技术再到产品的全链条发展过程,了解区内电力产业前景及中小微企业一线需求,实现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开发、工艺开发、产品开发等成果市场化。如我院与南宁市供电局等企业中的创新创效能手合作,与企业组建一批优势互补、学科交融、研发能力突出、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在平台上开展智能电网、微电网、智能电力电子装备、风光发电、高压输电线路等领域的协同创新研究;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成功申报了2021年度四川省区域创新合作项目合作《基于智能监测的城轨车辆变流器功率器件服役关键问题研究》;创新团队申报了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多源接入的10kV能量路由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

通过大学生双创平台,产业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以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我院组建技术转移服务队,推进行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互动,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为内驱力、以引入企业创新项目为外动力,将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引入的科技成果,进行集成配套、熟化提高,加速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移。

利用涵盖“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电力产业全环节的实训教学工场,产业学院建立职业培训基地使院校更高效地与企业合作推行“技术骨干+工程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校企共同开发全产业链职工培训项目,盘活教学资源。如在广西建宁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的企业骨干带领下,学生参加220千伏茶花变电站调试等工程实践,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参加工程实践的学生荣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智能供配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賽项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协同服务平台上,以产业学院为桥梁,通过“系主任—企业负责人”联系机制,实施教学名师对接劳模工匠、优秀教学团队对接先进基层班组、骨干教师对接技术骨干等多点对接模式,每学期均组织团队教师前往企业实践交流,挖掘企业在价值观养成、职业素养培育等方面的先进有效作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专业特点,引入企业优质课程中教学案例,选定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课程知识点,突显课程体系的高效性、科学性、全面性。

产学研用服务平台的运行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发展联系,促进校企共建命运共同体,形成学校育才、学生成才、企业用才的良好合作发展生态,既实现了教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学校人才培养满足企业需求,又方便企业员工提高职业技能和新技术研究开发,加固校企双方合作基础,推进政、行、企、校四方更全面更深层合作,畅通产业供需渠道,更好构建“同频共振”的生态共同体。

四、培育分工协作式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打造“双师多能、德技双高”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我院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邕投资集团等企业共建电力职教“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名师工作站,培育分工协作式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打造“双师多能、德技双高”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产业学院以“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为载体,着重提升教师的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评价、团队协作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五种能力。

产业学院开展“标准先锋队”建设计划,分批次、分技术模块派遣团队骨干教师前往能源企业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技能培训考核,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培训证书,促进团队教师理解与内化行业标准、证书标准,使团队教师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提高团队教师课程标准开发能力。

产业学院遴选高职称的资深教师组成“金太阳导师团”,开展“金太阳辐射带动”工程。借助该工程“传帮带”效应助力低职称青年教师发展,促进团队教师能力阶梯式成长。在该工程中,团队教师被分为“理论为主型”教师和“技能为主型”教师。在教学方面,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开展合作,实施分工协作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科研方面,教室团队分组分模块研究攻关针对新型电力系统行业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指导了“百村千屯太阳能亮化工程”“房屋发电一体化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依托实战项目提升团队教师科研及技术的协作创新能力。

产业学院还实施“信息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工程,通过开展信息化素养培训班,帮助教师主动适应智能微电网等新技术变革。教学团队通过开展“虚拟仿真+新型电力系统”“AR技术+智能微电网”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华电集团等海外员工举办培训项目,组织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开展“隔空技能大比拼”活动,提高团队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

五、执行“一页纸工作计划”,优化产业学院运行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产业学院由“政行企校”四方主体构成,面向广西电力产业、风光发电等能源发展需求,对接电力产业链“源荷网储”(电源、负荷、电网、储能)上下游企业。为保证产业学院的管理与运行,学院成立了校企多主体的理事会。其中政府部门及行业提供政策引导和行政监督等服务,理事会通过秘书处全权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同时设立专业建设、技术发展、师资队伍、产教合作等五个服务中心,并安排专门的人员承担相关岗位职责,实施“一页纸工作计划”,优化产业学院运行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是合理确定绩效目标,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我院根据创新发展目标,细化产业学院人事、财务、教学、培训、科研创新等各项工作指标,依据工作指标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通过内控管理系统和质量管理平台的运行,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有效监控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

其次是采用质量动态控制方法。我院对产业学院日常管理及教培工作的质量采用“动态控制法”,建立基于“一页纸工作计划”的内部质量诊改控制体系。首先构建“学院年度重点工作目标—教学团队年度工作目标—教师年度工作目标”的目标链,进而从“系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层面制定标准链,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监控项目,及时反馈和动态调整,形成“事前设目标、事中评质量、事后查成效”的动态闭环控制模式,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高质有效开展。

最后是完善“多元、四维、闭环”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多主体积极性。产业学院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以及相关专家组成多元评价组织体系,从内部管理工作、外部协调效率、教学培训质量、科研创新成效等四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闭环的评价制度体系,构成了“多元、四维、闭环”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对产业学院建设起监督、促进的作用。

综上所述,百越电力产业学院朝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各主体单位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广西智慧能源產业转型升级,合力创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并努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队伍,深化多主体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成果高效转化和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雷红梅,左江林,邓海鹰,等.构建“一线三训,螺旋递进”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9(6).

[2]朱金凤,王艳丰,张丁华.产业学院视域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

[3]卢坤建,周红莉,李作为.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7(23).

[4]谢锡锋,雷红梅,左江林,等.基于职业综合素质导向的高职电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20(3).

[5]林琨智,姜洪文,陈立波,等.“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6]雷艳佳.命运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2021(31).

注:本文系2020年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力行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培养研究与实践”(20201007)、西南轨道交通职业教学集团科研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2020xng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雷红梅(1970— ),广西横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左江林(1973— ),湖南衡阳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和教育教学研究;谢锡锋(1979— ),广西横县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教学与研究。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