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实问题与解决途径

2022-05-30韦帮得吴名扬李奎霖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现实问题劳动教育高校

韦帮得 吴名扬 李奎霖

【摘要】本文从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劳动教育实施客体、劳动教育环境等方面分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协同育人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劳动教育专兼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劳动课程体系建设、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搭建劳动教育信息交流平台等主体维度的解决途径;提出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等客体维度的解决途径;提出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社会劳动大环境、家庭劳动氛围等环境维度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校 劳动教育 现实问题 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12-04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热爱劳动的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与环境三个维度提出解决途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实问题

(一)教育实施主体存在的问题

1.劳动课程边缘化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组成“五育”内容。当前,国家要求“五育并举”,但是大部分高校仍然以德育、智育为主,“重德智,轻体美劳”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部分高校日益重视劳动教育,也将劳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但大部分高校的劳动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甚至连讲义都没有,也没有针对劳动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规划和课程建设,对待劳动课程只是流程式地讲授一些理论或故事、观看一些书籍或影视作品,劳动实践课程则局限于浇花除草、打扫卫生等内容,并没有真正将劳动课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导致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

2.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相应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不足。一方面,缺少劳动课方面的专任教师,部分高校主要由行业专家、思政课教师、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辅导员担任兼职的劳动课教师,教授劳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缺乏配套的服务管理人员,部分高校的劳动课程主要由教务处安排,劳动工具主要由实验教学人员或后勤人员负责发放,劳动内容和场地主要由后勤管理人员负责落实,劳动实践主要由学生会人员或班级干部负责组织实施。至于学生上劳动课要达到何种目标,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对劳动课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考勤上。

3.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

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局限于打扫卫生、盆栽维护、浇花除草、移植种植小型树木以及物品搬运等,这些工作内容通常是学校物业的职责。现阶段,部分高校有意识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等,基本上是劳动实践学习,脱离不了体力劳动的范畴,缺乏劳动理论的系统教学,也没有与时俱进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劳动课中。相对而言,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然缺乏创新性。

4.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与劳动课有关的预算经费,包括课程建设和学科研究经费,没有将劳动课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劳动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没有劳动课酬或者所得课酬低于其他课程的课酬。部分高校为了节省开支,不安排劳动课教师,劳动课全由后勤部门人员组织实施,更有甚者将劳动课教学交由外包物业服务单位负责。另外,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场地投入少,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场地。随着高校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想尽办法扩建教育教学场所,校园内诸多闲置场所或空置地多被改造改建为运动场或教室,劳动实践场地被压缩。

5.劳动课程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

大部分高校的劳动课程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主要由学校的行政部门如教务处、后勤处或者学工团委等一起管理,也没有出台劳动课相关的管理制度、流程、标准,使劳动课的实施无章可循。

6.劳动教育文化氛围不浓

大部分高校未建立健全的劳动课程体系,安排劳动课比较随意,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有劳动课这一门课,特别是大一新生,他们不清楚一年需要完成多少劳动教育课时,不明确劳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同时,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宣传不够,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缺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导致校园内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7.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校未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对劳动课的考核仅停留在考勤上,而考勤也仅有合格与不合格两档,考核内容没有涉及学生的劳动过程与成果。部分高校对劳动课程已配套考核评价机制,但对劳动课程的计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导致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设计也存在缺陷,不利于劳动课程实现良性循环。

(二)教育实施客体存在的问题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客体是指学生。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易受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影响。我国古代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金科玉律,儒家学者孟子也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理念与论述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读书比劳动重要,只要读好书,考取功名,就是人生的成功。这种流传数千年的价值观念,依然影响着当今的教育,误导许多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认识偏差。当高校开设劳动课程,安排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部分学生会投诉“学校榨取学生的劳动价值”,甚至会质疑学校开课的初衷。这样的局面不利于高校有效開展劳动教育,更难以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二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劳作和不断重复某种劳动行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具较强的稳定性。当代高校学生是在新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缺乏家务劳动的经历,因此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是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发展持续深化,多元文化、多元思想不断撞击、交融,大学生不免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形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此外,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缺少生活的磨炼,未能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抗压能力较差,遇到苦、脏、累的劳动往往想着逃避、放弃。以上这些客体方面的因素,均会阻碍高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

(三)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影响高校劳动教育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职业环境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劳动存在“不以劳动为荣,而以劳动为耻”的错误观念,导致社会出现诸如歧视体力劳动者、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不良现象,这样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过程中。当今,许多家庭不注重孩子的劳动教育,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这种“重智育、轻劳动”的观念与做法无形之中会被孩子复刻,导致他们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目标上,通常高校是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往往将更多注意力与资源倾斜到专业、学科的建设中,因此对劳动教育的投入不足。职业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大学生对岗位的选择上,更多人认为从事脑力劳动者比从事体力劳动者更有地位,因此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倾向成为社会白领阶层,而非蓝领阶层。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教育主体维度途径

1.构建协同育人的新发展理念

一是高校各个育人主体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观念,理解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明确劳动教育具有培养心性、增长智慧、增强体魄、提升审美能力的价值;二是负责实施劳动教育的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育人主体合力帮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理念,使学生自觉地将知识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实现“实践—学习知识—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发展;三是实施各门课程思政教学时,要注意融入劳动素养、劳动审美、劳动精神等思政元素,而实施劳动课程思政教学时,注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使劳动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2.加强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因缺乏专任专职教师,导致劳动课程不成体系、教学质量欠佳的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建立由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与辅助实施劳动教育的学校后勤保障人员、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形成“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校外企业导师”的育人共同体。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教学研究、劳动实践教学等经验交流会或学习培训;邀请劳动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举办有关创业教育的讲座;组织劳动课教师到校外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劳动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3.加强劳动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劳动教育要系统化实施,须先建设完善的劳动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科建设体系范畴,赋予相应的学分;系统制订劳动课程的目标、方法、内容、考评方式;教学实践过程抓好教学方法创新、教材运用、教学管理等课程建设环节;课程评价以育人为导向,强化量化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加入讨论和分享环节,重点考核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体会和收获,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劳动教育实践是组成劳动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平台。除了创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还可以将目光投向校外,开辟更多的劳动实践场地、开发更多新颖的劳动实践项目,如组织学生到广大农村田间地头、城市工厂、生产企业等地实地开展劳动实践,由此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增加学生的劳动机会,加深学生的劳动体验。

5.搭建劳动教育信息交流平台

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媒体,搭建劳动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加大劳动教育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以此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学习。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推送最新的劳动教育政策与资讯、劳动先进人物故事、劳动教育经典案例等,同时开辟劳动成果展示区及劳动经验交流区,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向纵深发展。此外,劳动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分享与交流,把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态度,进而對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矫正。

(二)教育客体维度途径

1.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富强、敬业、和谐、自由与劳动教育的联系比较密切,教师设计劳动课教学方案时,要有意识地将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社会公德和劳动观于一体的价值观体系,为学生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2.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

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大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专业技术的学习实际上是劳动实践的一种,在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形成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建设国家、服务社会。因此,高校在开展好教育教学第一课堂的基础上,需要开展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竞赛比赛、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劳动教育活动周等,让学生获得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并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劳动的乐趣与成果,进而产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社会实践课堂,如组织学生在假期参与“三下乡”的活动、到工厂企业实岗挂职锻炼、进入社区敬老助残、进行社区调查等,让学生在社会服务的活动和劳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快乐劳动的意识,为其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3.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但相对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与学校日常缺乏相应的教育和要求、与学生所处的环境分不开。艰苦奋斗,就是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地斗争的精神品质,其与劳动创造具有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时代的就业竞争比较激烈,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多变,要应对这种局面,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能够不断进取、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勇攀高峰。

(三)环境维度途径

高校创设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环境的浸染与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首先,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如学校利用网络平台、报刊等刊载本校取得杰出创新创业成果、劳动教育成果的师生事迹;在校内公共场所张贴、悬挂“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贵”等宣传标语;利用电子展示屏、校园广播等播放与劳动相关的影视剧、歌曲等;开展劳动成果展示会、劳动创作学习交流会等,使学生能够体验形式多样的校园劳动文化活动。其次,推进学校和政府、社区、工厂、企业的合作。政府出台劳动教育相关制度或加强劳动教育方面的宣传报道,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工厂、企业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学生进行实习与实践;社区、社会机构助力创设社会大环境,如在市政道路两侧宣传栏、新闻节目、广播节目中宣传正确的劳动观或具有正能量的劳动事迹。最后,家庭要从小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传递给孩子积极劳动、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让他们在为家庭、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由此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与习惯,为其开展大学劳动课程学习积蓄能量、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要实现这一既定目标,归根到底要靠全国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因此,高校要认真分析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夏莹,郑云涛.大学生劳动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6).

[2]郭瑩.高校劳动教育与管理研究:以广西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8.

[3]卢丛森.劳动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梁琴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韦帮得(1980— ),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后勤管理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高教管理;吴名扬(1985— ),硕士研究生,讲师,广西财经学院后勤管理处综合部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后勤管理、后勤文化建设等;李奎霖(1986— ),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广西财经学院后勤管理处物业部主任,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现实问题劳动教育高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