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30例护理效果

2022-05-30周娟

健康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护理

周娟

摘要: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分析在治疗期间配合使用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0例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临床优质护理,分析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生命质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治疗有效率为96.6%。局部出血、再栓塞、外伤处血肿等并发症累计发生10例,预后良好;1例患者发生严重颅内出血合并再栓塞,预后不佳。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生命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建立路径化的急救与护理方案,提供高效的溶栓治疗与全面的护理支持,以保障静脉溶栓治疗的顺利开展,减少不良事件。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急性脑梗死也被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具有较高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发病突然等特点,极易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AIS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构成,病灶中心区域坏死不可逆,周边缺血半暗带周边存在侧支循环[1],可在梗死后进行部分组织的血液供应,因此,在AIS早期仍有大量的神经元存活,及时恢复血流灌注可保护神经细胞并恢复功能[2]。

对于AIS的治疗,临床上常采用溶栓治疗的方法,尤其在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质量、路径化的护理配合是保障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顺利进行,减少不良事件,促进术后康复的基础。本研究对AIS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护理配合内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实践。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我院30例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实验组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8.3±11.1)岁;发病时间0.2~3.3 h,平均发病时间(1.37±0.48 h);包括5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冠心病,3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4.2±11.1)岁;发病时间0.2~3.1 h,平均发病时间(1.41±0.52)h;包括6例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冠心病,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审查机构批准执行。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无缺损,符合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均为急性发病,并在发病6 h内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精神状态正常,可正常语言交流。

排除标准:其他脏器功能疾病、精神异常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患者临床资料缺失较多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临床优质护理。(1)溶栓前护理:接到患者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行急诊CT、心电图、血液学检查,快速与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潜在风险及溶栓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监测生命体征、血糖及瞳孔,给予心电监护与吸氧,准备微量输液泵,协助患者摆放好肢体,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避免在偏瘫肢体进行穿刺。(2)溶栓中护理:监测微量泵工作状态,避免溶栓治疗中断。持续观察患者情况,了解肢体活动、瞳孔、意识、心跳及血压变化,询问患者感觉,定时评估NIHSS评分,出现出血倾向或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神志清醒的患者了解溶栓过程中心理情绪变化,给予鼓励、安慰,减轻焦虑与抑郁情绪,告知溶栓治疗机制、预后及注意事项,提升患者信心。(3)溶栓后护理:密切检测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与意识,了解肌肉、语言的改善状况,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运动感障碍加重,血压上升时立即通知医师进行抢救。

活动指导:溶栓后24 h给予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病情进入稳定阶段,给予主动与被动功能锻炼,协助患者翻身,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对受压位置进行脱空减压并给予软垫保护,预防压疮。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鼓励患者咳嗽。

饮食指导:溶栓12 h后给予流食,饮食以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及低胆固醇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控制盐分摄入,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给予流质食物鼻饲,指导家属准备食物。

出血防治:溶栓后严密监测意识、血压、瞳孔,关注是否有头痛、头胀加剧,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辅助检查与对应处理,溶栓后30 min避免导尿管留置、胃管留置等操作,溶栓后24 h内避免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穿刺创伤性操作。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转归,溶栓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臨床效果:依据NHISS评分评价结果判定临床效果。显效:NIHSS评分降低≥90%,肢体、语言功能恢复良好;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89%,肢体、语言功能恢复较好;无效:NIHSS评分降低<18%,肢体、语言功能无显著好转。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3)生命质量评分评价生命质量。(4)采用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质量。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0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6%。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6例牙龈出血与舌面出血,2例溶栓后再栓塞,1例泌尿系统出血,1例外伤处血肿,经治疗与护理后均好转;1例颅内出血合并再栓塞,预后不佳。

2.2 两组生命质量对比

实验组生命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对比

实验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现阶段,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方案,有研究资料指出,对此类疾病的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有助于实现缺血组织的再灌注,重建脑内缺血区域的血液循环功能,及时逆转神经元损伤,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神经细胞,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有效降低其致残率、病死率。超急性期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内容复杂,需在短期内完成规范、全面的治疗,为保障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应在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对患者加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生命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为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临床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其添加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信心,改善不良情绪。在溶栓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变化,有助于避免其病情持续恶化,同时还能结合针对性心理疏导措施提高患者、家属对急性脑梗死的认知水平。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引导下,可结合实际护理问题以及资料库查阅后,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路径与方法,更方便快捷,且具有高效性等特点。现将本研究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阿替普酶酶静脉溶栓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3.1 快速完成溶栓前准备,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挽救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是AIS急性期的主要目的,AIS的溶栓治疗时间窗为6 h,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及时快速地促进使血栓溶解,实现血管再通,减轻脑水肿,恢复梗死区域血流灌注。因此,入院确诊后立即开始溶栓治疗相关程序,启动绿色通道,组建医护团队,迅速完善治疗前辅助检查,完善药品、仪器设备、液体准备,快速取得家属配合,在患者入院后6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

3.2 重视并发症的监测与防治

全面监测生命体征及症状变化,早期评估出血、再栓塞、脑水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对应处理。脑梗死向出血转化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加重患者脑组织损伤,是AI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患者开始溶栓治疗后,早期进行出血预测,给予合理地早期干预,减少出血转化的发生。上述风险评估应作为急性期护理监测的重要内容。AIS急性期再栓塞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本次分析30例患者中2例发生再栓塞,因此,在溶栓后早期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主诉,及时发现再栓塞的发生,给予再次溶栓治疗,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3.3 提供全面的综合护理服务

在溶栓全过程给予全面护理服务:(1)呼吸道管理、生命体征监测、体位管理、肢体活动等。(2)通过护理监测、干预将血糖与血压控制在稳定水平,減少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3)优化住院环境,减少环境应激。(4)给予合理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降低心理应激强度,提升患者配合度。(5)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为早期功能康复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杨伟.尿激酶与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0,8:426-428.

[2] 石蕊,张晓玲.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1):2.

猜你喜欢

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护理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