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解读文本,深刻体验童话奇妙

2022-05-30李月葵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多渠道多角度

李月葵

[摘 要]童话是最纯真美好的人类语言,通过童话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体会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丰富精神世界。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师可从写作手法、语言运用、情节刻画和寓意几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多次比读、角色扮演、多元思考、拓展想象等,引导学生感悟童话的语言美、趣味性、真善美和奇妙感,使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童话解读;多角度;多渠道;《巨人的花园》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67-03

童话里藏着童年的幻想,藏着充满童心的世界。在小学阶段,童话对学生具有开启思想、发展思维、促进语言发展等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童话教学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巨人的花园》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为童话单元,旨在让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在童话中感受真善美。《巨人的花园》原名《自私的巨人》,是英国著名的童话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巨人从自私变得慷慨,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故事。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富有诗意,其丰富的想象力及诗性的语言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教学中,教师可从写作手法、语言运用、情节刻画和寓意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多角度解读。

一、多角度解读童话,感受唯美的童话意境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文中运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同时通过诗性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刻画,在丰富的想象中创造了一个唯美的童话世界,表达了良好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一)充分运用对比,叙述童话故事的奇妙

运用对比的方法推进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是王尔德童话中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这也正是呈现美与丑、善与恶冲突所需要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突出;同时,通过对比逐步地揭示主题,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巨人的花园》中,主要有以下几处对比。

1.巨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表现人物形象

在这篇童话的前半部分,巨人给读者的印象是自私、凶狠的。从巨人赶走孩子们、在花园的四周砌起了一道高墙并挂出一块“禁止入内,违者重惩”的布告牌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巨人对孩子们自私、冷酷的态度。后来,巨人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这里又表现了巨人知错就改的态度。正是由于巨人态度的转变,让他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获得了幸福和快乐。课文的结尾处,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乐于分享、快乐、幸福的巨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读者清楚地感受到巨人这一人物形象由自私、凶狠到乐于分享、快乐、幸福的变化,体会到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2.砌墙、拆墙前后对比,凸显童话主题

巨人在花园的四周砌起高墙前,花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十二棵桃树“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子”“小鳥们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然而,当巨人砌起高墙后,虽然春天已经来了,乡下到处开着小花,一片春意盎然,但“单单巨人的花园里,仍旧是冬天的景象”,没有小鸟唱歌,“桃树也忘了开花”,只有雪和霜覆盖了一切,以及北风的呼啸,一片凄凉。巨人醒悟过来,把墙拆掉后,花园又变成了乐园。在这样的对比中,读者明显感受到了自私、封闭不会拥有快乐,感悟到了“懂得分享才会获得幸福和快乐”的美好主题。

3.拆墙前后巨人感受的对比,展现深刻寓意

拆墙前,巨人的感受是凄凉的,因为他望着那凄凉的花园说:“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样迟,我盼望天气快点儿变好。”而在拆墙后,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漂亮的花园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这时候的巨人,一边欣赏着自己美丽的花园,一边和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并且觉得孩子们才是最美丽的花儿,让他感到幸福、快乐。这样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童话“自私、封闭、狭隘的人往往不会长久拥有美好的事物,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懂得分享才会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深刻寓意。

(二)语言风趣优美,创造童话诗性的意境

《巨人的花园》通过华丽唯美、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神奇的童话世界,散发出美的气息。文章语言上风趣优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童话的语言充满诗意。王尔德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创造充满诗性的童话意境。《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中,开篇对巨人的花园是这样描写的:“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还有十二棵桃树,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子。小鸟们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简单的几句话就将花园的美丽表现出来,让读者的脑海中一下子就浮现出这个大花园的景象,读起来像诗歌一样朗朗上口。

其次,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篇童话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整个花园以生命,为其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其人格化。例如,“小鸟不肯在他的花园里唱歌”“桃树也忘了开花”“桃树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纷纷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在孩子们头上轻轻地舞动胳膊”等,将花园里的事物拟人化,以儿童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富有趣味性。拟人手法的运用让童话故事充满了趣味性,给人以画面感,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了诗性美。

(三)戏剧性情节刻画,紧抓儿童的心弦

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戏剧性随处可见,这也是他的童话能够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童话中的对抗和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效果,往往能够紧扣儿童的心弦。《巨人的花园》的情节也体现出戏剧性。童话的开篇就是戏剧的开端,巨人回来之后,为防止孩子们进入花园,就砌围墙把花园封闭了起来。在这里,展现的是一个自私且自我封闭的巨人形象。紧接着,在戏剧的发展阶段,巨人尝到了自私所带来的后果——春天来了,但他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的景象,一片凄凉。而当孩子们再次偷跑到花园里后,巨人看到,孩子们让花园又变成了春天,让花园充满了欢乐。巨人看见这样的景象,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的花园里没有春天了,他心软了,对自己自私的行为感到十分后悔。这样的景象唤醒了巨人内心深处的善良。除此之外,小男孩对巨人的亲近也让其他孩子消除了对巨人的恐惧感,不再害怕巨人。这是戏剧的高潮部分。最后,在戏剧的尾声,巨人拆除了围墙,让花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巨人也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获得了快乐和幸福。戏剧性的情节刻画,引人入胜,紧抓读者的心弦,在逐渐展开的故事情节中,童话的主题得以深化。

(四)童话寓意深刻,传递人生的哲理

童话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其中弘扬的真善美可以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解读《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可以知道,当巨人砌起高墙、把花园围起来的时候,巨人的自私与冷酷让孩子们远离他,也让他的花园没有了春天;当巨人幡然醒悟、拆除围墙后,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又恢复了春天的景象,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巨人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懂得分享才会获得幸福和快乐”是这篇童话的主题,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往往不会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二、多渠道巧教童话,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在对《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进行多角度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多次比读,感悟童话的语言美

《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营造了一个富有童趣的世界,并且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作者还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主题。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组织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情景的变化展開教学。

例如,抓住巨人回来前后花园里景象的变化进行对比朗读:“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巨人回来前后花园分别是什么景象?”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童话语言的诗意美。教师还可以设置再读课文环节,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再如,抓住巨人态度变化前后花园的变化进行对比朗读。当巨人在花园四周砌起高墙时,巨人对孩子们的态度是凶狠的,巨人的形象是自私的,这时候的花园呈现出凄凉的景象;当巨人看到孩子们溜进花园里玩耍、花园里呈现出“很可爱的景象”时,他心软了,拆除了围墙,花园又呈现出春天的景象。对比朗读巨人态度变化前后花园的变化,在感受语言的诗意美的同时,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懂得分享才会获得幸福和快乐”这一寓意。在这篇童话故事中,巨人的花园是有魔力的,它可以发生让人匪夷所思的变化。通过对比花园中景色的变化,学生感悟到了童话故事的神奇。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朗读巨人说的话,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巨人前后形象的变化。

(二)角色扮演,感受童话的趣味性

《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脉络清晰,其情节刻画充满戏剧性,无论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还是结局,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明晰故事的发展脉络,体验童话的趣味性,感受童话语言的魅力,发展想象力。

例如,在故事的开端,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巨人,想象巨人在叱责孩子们和自言自语时的语气、神态,想象巨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巨人自私的形象;在故事的发展部分,借助表演营造出花园一片寒冬的景象,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花园里大雪覆盖、北风呼啸的凄凉;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通过扮演小男孩和巨人,体会巨人态度的转变;在故事的尾声,通过表演展现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的情景,体会分享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加深学生对童话寓意的理解。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晰故事发展的情节,使学生能够走进文本,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和童趣;还可以通过想象故事中人物的神情、动作等,感受童话丰富的内涵,培养想象力。

(三)引发多元思考,领悟童话的真善美

在这篇童话故事的尾声,巨人醒悟了,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巨人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也获得了幸福和快乐。无疑,“懂得分享才会获得幸福和快乐”是这篇童话最鲜明的寓意,但并不意味着这篇童话故事只有这一个寓意。故事中,巨人的花园是有魔力的,能够透视人的心灵:自私、冷酷和凶狠只会让人感受到寒冬的凄凉,乐于分享才会让人收获快乐和幸福。围墙也不是简单的一道砖墙,它告诉我们如果自我封闭,就会觉得孤独;如果敞开心扉,则会感到快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呢?对于自私、悔悟、宽容等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呢?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当然,教师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去领悟童话真善美的一面,让奇妙的童话帮助学生塑造一颗美好的心灵。

(四)拓展想象,体验童话的奇妙感

童话的特征之一就是用丰富的想象、拟人、夸张等手法,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感情。在这篇童话中,拟人手法随处可见。在巨人的花园里,动植物都是有感情的,只有孩子们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它们才会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同样,这篇童话也不缺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童话进行合理的思维拓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童话的奇妙。例如,童话的开头把巨人的大花园描写得非常可爱,花园里生机勃勃,地上长满了柔嫩的青草和美丽的花朵,桃树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小鸟唱着悦耳的歌,孩子们在花园里游戏。教学时,可以进行“巨人的花园很大很美,你还看到了什么”这一想象性训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丰富文章的画面。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体验童话的奇妙。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想象巨人和孩子们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尝试创作微童话。总之,在童话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拓展,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体验童话的奇妙。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想象的童话故事,作者通过充满诗意、富有趣味的语言让花园有了灵魂,并且充分运用对比手法推动情节发展,戏剧性的情节刻画也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比读,感悟童话的语言美和诗的意境,通过角色扮演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同时,注意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使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体验到童话的奇妙。

[ 参 考 文 献 ]

[1] 汪力.徜徉在奇幻至美的童话“花园”:从文体角度解读《巨人的花园》[J].小学语文,2018(10):59-62.

[2] 徐常兰.《巨人的花园》人物的深层次解析[J].南方论刊,2007(5):86-87+83.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多渠道多角度
三弹齐发!恒兴独立动保业务,多渠道、多方式大跨步前进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胡春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更好服务稳就业大局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多渠道发展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管理体制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多水源多渠道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供水安全
一道不等式题的多角度证明
多渠道助力我国风电产能的国际合作
全方位多渠道帮助青年农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