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022-05-30王娜娜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现实的人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不论是艰难的生存环境还是恶劣的斗争形势,都从未放弃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现实道路。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更是一个实践的、历史的、唯物辩证命题,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决定作用,分析旧的分工和私有制这种“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与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明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里,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彻底解放。

关键词:现实的人;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有关唯物史观论述的经典文本,蕴含着“天才的萌芽”,虽没有明确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要论述点,但是,却从现实途经以及阻碍因素论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根据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人类理想的终极目标,必须“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等诸多因素合力促成”[1]。在此意义上,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实现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社会领域等多角度、全方面的发展,即现实力量的支撑,立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生产关系运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逐渐超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一次性可达成的解放目标,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的、分阶段实现的目标。本文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现实的途径出发,通过全社会的实践,破除人类发展阻碍因素,超越现实达到目标。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进程的出发点——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不是单个的孤立存在物,而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为人的各项活动提供场所,人始终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意识能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从这一点来说,人就把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了。在“现实的人”所处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主体则是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

(一)从现实的人出发:解放人对宗教的极端迷信

从现实的人出发需要把人从对宗教的极端迷信中解放出来,把赋予神的能力还给人,才能真正地从“现实的人”出发。在中世纪以前,人通过不停劳作获得的物质资料,却将其认为是神的恩赐,这样颠倒的世界观在封建统治者的维护下根深蒂固。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就是社会,就是人类历史长河的起点,是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创造了历史,而非宗教,即便跳过人这一现实去寻找超人,也不过是找到了“他自身的反映”。

(二)从现实的人出发:解放人对精神的极端崇拜

“在对宗教的批判结束以后,马克思就开始确立此岸的世界,即对政治解放的关注和对意识形态或精神解放的关照”[2]。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针见血,直指“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幻想论断的根本错误所在。因为,他们所宣称的德国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不过是绝对精神分解后,又重新组合的“化合物”,本质上并没有离开绝对精神的局限性,认为一切皆是意识的产物,依然受到意识的限制与束缚。

人们之所以会对精神产生绝对崇拜,亦或是对宗教、神等超自然“观念物”产生绝对信奉,分不清谁是创造者,谁是衍生物,从而被精神控制,原因有两点:其一,生产力水平。当时的人们受历史条件制约和生产力发展制约,容易陷入宗教迷信的漩涡。其二,分工。分工“使城乡分离、脑力体力劳动分离,进而出现专门从事精神活动的人,意识便获得了‘独立的外观”[3],正是这种外观使得人们对从事精神活动的人莫名生出敬畏之情,拜服于抽象的人脚下,就越会将其奉为神话,为迷信打开打通道路,归根结底还是现实的丰富性不够,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没有发展,贫瘠的现实力量不足以摧毁一切封建宗教迷信。

(三)从现实的人出发:看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蕴含的“个人维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个人意识的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人追逐财富的欲望“间接”助推了生产工具的创新,个人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助推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为其完善壮大带来强大内生动力,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家史”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与恩格斯看到了资本主义光鲜外表下隐匿的不公平,看到了不被重视的贫苦人的生活,他们要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声”,他们希望的是每个人的利益都能被维护,而不只是部分群体的利益。马克思与恩格斯毕生执着于人类解放,将有限的生命全部都奉献给人类解放事业,无论是青年时期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择业观,还是跨越阶级的同情,亦或是呕心沥血的著书立作,都是因为看到了现实中人的苦难,社会中尖锐的矛盾,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然后回到书斋联系实际,去认识世界,描述世界。马克思追求的是在现实中,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都能有尊严的确立。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进程的阻碍因素——分工与私有制

分工是私有制的起源。因为分工出现的同时还伴随着分配,即劳动产品归谁所有的问题。劳动者对材料等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劳动成果,新的劳动成果中凝结了该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但在分配时还应考虑到原材料所有者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在家庭、社会中产生一种对立。

分工和私有制,还成为了异化劳动形成的源头。人的生存本质就是劳动,只不过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物质资料的私有制,劳动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使得人在劳动中无法体会到任何的愉悦,成了人最厌恶的事情,只会无休止摧残工人的身体,消耗工人的精神,劳动不是自愿而是生活所迫,人驾驭不了这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只能不受控制的看着物的不断升值和人的不断贬值,这种异化的力量使工人只能用催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生活,不仅工人劳动异化,资本家也发生了異化,变成了畸形的、一味追求资本的“守财奴”,资本家被资本奴役,工人被物质资料奴役,形成片面的发展,人逐渐丢失了自主性与创造性,而面对这样的现状,人们也只能被动的接受,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

分工与私有制亦是阻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进程的因素,由于分工与私有制,使得人不能真正摆脱异化劳动,只有把劳动与自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分工中片面单一的“劳动”区别开来,才能恢复劳动的“本真”。这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去考察人类解放的重要环节,劳动中包含着财富的逐步积累,无产者的逐渐壮大,正是这些力量汇集了消灭劳动异化的力量。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也要关注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唯物史观深刻地说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使我们更清楚在中国发展中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夯实“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那么什么是现实的途径?要达到人类理想的境界就必须实现多维解放,将政治、经济、文化与劳动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发挥自身的才能总和使劳动者在真正意义上占有全部生产力,即在政 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获得解放、文化上获得解放以及劳动上获得解放,从而实现最终极解放目标——人的解放。

政治上,马克思针对国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提出了科学的理论,推翻植根于人脑中的神权的“合法性”,打破了对国家、统治阶级的固有认知,阐明了国家机器的本质,指明统治阶级所代表的利益指向,宣布人作为主体所应有的平等、所应获的尊严。经济上,马克思强调,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满足吃穿住行,在质和量上夯实人的基本需求,这是首要前提。当人类生存的首要追求目标达到后,会同时或相继建立下一个需求目标,进行其他种类的物质生产,这样不断地“追逐”便是人交往关系成立的前提。不管历史怎样更迭,都阻挡不了物质财富的创造,衣食住行始终是第一需求,物质资料的生产从不会间断。人类需要还会促使物质资料生产的扩大化,要求分工不断深化细化,进而促进各大部类的生产和社会全行业的发展。“自由人联合体”的特征之一就是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足可见生产对生活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整体层面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奠基于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认为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形成只有放在社会历史条件中才能被科学地解释,“个人怎样表现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我国在改革开放接纳吸收西方思想的同时,也必然面对与本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实现不同的价值观兼容并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同的价值观在继承与批判中相互交融,要辩证看待由“个人观”、价值观不同所帶来的多方面碰撞。

参考文献:

[1] 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 温晓荣,张全胜.“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社会正义之宗旨及启示[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5):79-8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年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CXJJS21074)。

(作者简介:王娜娜,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马克思人学思想转向及其价值探析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