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综合实践活动迭代教学研究

2022-05-30任燕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7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摘 要】认知学徒制作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之一,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级认知和元认知技能的学习者。运用认知学徒制模式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迭代设计,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探究、创新,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现场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现场学习力的提升。

【关键词】认知学徒;综合实践活动;迭代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55-0051-03

【作者简介】任燕,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一级教师,宜兴市教学能手。

“认知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或学习环境,它聚焦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和专家实践的文化,注重让专家的思维过程外显,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元认知技能,导向深度学习;它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享有自主权;它既重视学习的结果,也重视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呈现出循环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们觉得认知学徒制的学习模式很适合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其丰富的教学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一、活动目标——从技能学习到“专家”思维

“填鸭式”教育只关注基本知识的学习,目标设置、评价实施等仅限于对技能的考察,较少关注学生能力素质,无法促进学生复杂能力、高阶思维等学习力的提升。要想发掘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必须让他们学会像“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学”。这是很真实、很有意义的学习动机问题。例如茶文化系列活动,如果直接进入技能学习,会显得很突兀,学生会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教师利用身边联动营地资源,打开茶文化的窗口——茶艺陈列室、茶博馆、茶厂、茶园等场所,走近茶树,嗅着茶香,摸着鲜叶,翻开一千多年历史的《茶经》……学生感受从古至今的茶文化,不断补充知识储备,遨游在茶的世界,乐此不疲。有效的准备活动将学生轻松带入学习情境。

其次要明晰学习目标。学生了解了中国国饮、宜兴茶渊源后,自然而然生发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将祖国的茶文化传承下去。通过驱动性问题“如何传承”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像“专家”一样有意识地主动学习低阶知识,助力深层次理解和应用所学所思。由于有了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不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也会提高,茶艺所蕴含的以礼待人的行为习惯和服务意识等内化为学生的品质。课堂现场,因为有了这样的高阶目标,学生以“专家”身份进行探究学习,更能提升责任担当意识,有效沟通学校教育与基地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活动内容——基于目标,情境贯穿

柯林斯认为,“基于目标的行动计划是认知学徒制一种特别的实现。它把人们需要学习的技能镶嵌在情境中,这样人们不仅学会做事情,而且学会何时运用他们的知识,从而提供了把情境学习和抽象学习相整合的方式”,而且“以故事为中心、目标导向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动机”。

1.学生学什么?

初始,实践基地的茶艺课仅着重学习技艺,即如何泡茶的学习,往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茶艺”为开场白,一节课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教师手把手示范,第二个部分组织学生活动,显得生硬、单薄。茶既是开门七件事的必需品,又是文人雅士的精神显化。教师最终找到一个融合茶文化和课堂情境教育的适切主题——“待人之礼”。以“艺”为载体,以“礼”为主题,通过场馆学习、茶叶探究、职场体验、茶礼探秘、茶礼训练等环节,学生不仅合作探究学习茶艺六要素,更自主掌握了解茶艺中蕴含的茶文化,明白了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礼之人,有助于激发个性化表达和情境延伸,学习的深度、广度都有了拓展。

2.如何有效串联学习内容

认知学徒制不仅提供学生小组活动建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沃土,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更多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问题或创造出某种外化作品。驱动性问题情境可以有效串联丰富的学习内容。如在“学做有礼之人”大目标下,驱动性问题情境“如何以礼敬茶”带动备茶、泡茶、敬茶、品茶等多场景的学习内容。茶有六大类,不同体质的人适合的茶类不尽相同,所以选择合适的茶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亦体现我们对客人的尊重和礼貌。指导教师要通过合理引导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把活动目标转化为学习需求,如根据“客来敬茶”的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预设特殊的招待对象,客人身份的不同设定带有真实生活的影子,也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驱动性任务是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认知的冲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自主学习的想象空间和情境支持。

三、活动方式——从示范指导“一言堂”到合作学习“共同体”

1.怎样找到“专家”

在认知学徒制的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发现和培养专家,专家的示范、引领是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专家首先包括同伴。通过准备活动和知识前测,会发现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生活经验,教师不能粗暴地将学生的学习基础一概归为零,而是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专家思维模式。教师可通过知识问答、学生展示表达等途径,了解学情,选出学生中的“专家”,并确保每组有一到两名能力较好并能带动其他成员的学生“专家”,如此形成一个能合作、有分工的学习共同体。

专家还包括身边有知识储备的教师和线上线下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教师作为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一分子,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脚手架,对学生的现场实时学习表现给予反馈和建议,保证学生活动的正常进行。

2.学生怎样成为“专家”

各个小组有序分工,根据驱动性任务开始动手动脑,寻求各种学习支架,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向“专家”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學生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展剧本创作、舞台表演、摄影、网络发布等一系列活动,学习掌握运用多种新技能,学习现场变得活跃起来,小组每一位成员互动互助,沉浸在专业化的学习之中。例如茶艺活动设置驱动性任务——情景剧展示“用阳羡茶招待从唐代穿越而来的诗人卢仝”。学生分工合作,有的查阅资料,了解茶的历史、茶艺六要素以及客人卢仝;有的去锡剧团借服装,学习表演;有的拜访身边的茶艺大师,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等,寻找茶艺经典镜头;有的去茶博园了解宜兴茶道……大家群策群力,快速找到相应学习对象进行“师徒结对”,小组合作显得紧密高效。这种认知学徒制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成为“小小茶艺师”,还能成长为调查访谈茶艺大师的小记者、创作茶故事的小作家、拍摄阳羡茶宣传片的小导演等各种领域的“专家”。

四、活动评价——关注学习力,从量化到质性

实践基地对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以前主要关注学生最后有没有标准化地完成各个操作步骤。基于学生现场学习力的培养目标和认知学徒制理论的实践模式,更强调学习活动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强调知识的内化并用外化的表现形式进行验证、评论和纠正,从而实现了活动评价从量化到质性的转变。

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在学生多次尝试操作后,实施组间相互评价,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做法,促使学生发现更多认知冲突,然后继续尝试、改进、提升,螺旋式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又如以舞台剧的形式表达学生学习的成果,这种形式可评可测,结合活动记录,能够更多地关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如学生互助合作、礼仪体现、创意物化等。

以茶艺学习为例,教师在交流分享阶段提问:“通过这项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自评、他评中,学生不断将视角分布到更高层次,提高自身学习力的同时,难测难评的素质教育成效测评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基于认知学徒制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和创新性。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迭代升级,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生命与活力,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认知学徒制是一个有效抓手,能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深入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参考文献】

[1]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王美.适应性专长与教师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
浅谈提高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观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开启“四促驱动”模式,构建高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