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硕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2022-05-30冯喆芃牛花朋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

冯喆芃 牛花朋

摘   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基于人才国际竞争力的三个维度,文章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个案,在分析硕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培养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从培养全球意识和拓展国际视野、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打造全方位国际化发展平台三个方面,对提升硕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 硕士研究生 路径

一、概念的厘定

国际竞争力(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概念。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也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的核心要素。[1]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被看作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人才进行竞争时脱颖而出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根据李裕隆(Li Yulong)[2]和达拉·迪尔多夫(Darla Deardorff)[3]对国际能力要素的划分,可以从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维度对研究生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见图1)。

二、研究生国际竞争力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需要从国际学术视野、学术思维、学术交流等方面出发,对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国际能力与文化素质提出要求。长久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普遍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作为研究生阶段核心课程,未对提升学生全球意识、发掘个性化潜能的通识类课程给予足够重视,大部分学生仅将通识课程看作获得学分的方式,没有深刻意识到这类课程对其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产生的积极影响。[4]

研究生教育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跨文化、跨区域、跨学科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全球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应对全球问题和挑战的能力,以此提高人才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5]

(二)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体系构建

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不但要对接学科现状、特色和发展趋势,更要融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在建立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科开设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比较固定,缺乏应有的多样性和交叉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小;课程内容未能体现学科前沿性,反映专业学科领域的国际热点、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的内容较少。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宽度和广度不够,存在各自为政、缺乏渗透和不够融合等问题。

为更好顺应研究生教育跨学科发展趋势,推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培养学识丰富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科研训练、产学研结合等,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成效。

(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内培养的研究生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优势相对薄弱,主要是创新思维方面优势不明显、自身特色不够突出。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成规模的固定格式化培养,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在“重科研,轻实践”的传统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下,毕业考察和课程考核依旧以“唯论文”和“唯分数”的评价方式为主。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不能够突出专业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仅仅强调完成工程实践学分,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容易被边缘化,从而形成“学术不精,专业不专”的培养局面。[6]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应以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满足不同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等作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培养机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启发个性化创新思维,锤炼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三、提升硕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将具有国际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探索提升硕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从培养全球意识和拓展国际视野、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打造全方位国际化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

(一)培养全球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研究生国际视野的开拓和全球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拥有全球意识、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与主动权的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了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研究生课程改革,增开多门通识课程,并通过建立递进式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球素养。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服务和管理水平,构建了国际交流意识培育期、出国申请培训期以及国际规则意识强化期的三段式培训体系。以全球素养的培育作为目标,从基础素养入手,结合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自2009年以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先后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与探测技术、能源经济5个专业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和全英文国际化课程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聘用师资,与国内高水平学术团队联合授课,强调科研成果和国际行业先进技术引进课堂,课程内容对接产业需求,保持教学内容与前沿理论、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动态同步。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需求,瞄准国家海外能源中长期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确立知识结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和国际竞争力“四维一体”的新培养理念,创新“产业+专业+语言”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油气资源国通用语种培训和全球能源治理等与国际前沿动态接轨的课程,进行产学研融合、开放协同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订单式培养既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了解油气资源国语言和文化,又兼具学科专业知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7]

(三)打造全方位国际化发展平台

面向海外油气战略发展新格局,学校坚持全球视野,以国际化培养为着力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发展平台。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外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学校全英语硕士学位项目、学校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北京市教委共建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等项目,不断改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氛围,打造“国家资源、学校资源、企业资源”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政府政策支持、学校设计主导、企业全程参与、国外高校深度合作”的多方协同联动人才培养机制。

将“国家—学校—企业”三方资源有机融合,坚持自主培养与对外合作相结合,设立的特色全英文硕士学位项目引进了具有先进理念及分析案例的英文应用型课程,聘请国外著名教授或跨国石油公司资深专家开设全英文硕士学位课程,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全英语双向辅导体系,打牢硕士研究生本土培养基础。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等国内外能源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共建,完善国际化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依托国家资助项目优势平台,2019年获批了教育部非常规油气国际联合实验室、6个111引智基地、14项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创新型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和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高端对话平台、信息共享机制,在学生培养、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师生交换交流等方面开展互惠互利实质性合作,培养精通石油主干学科专业及能源经济和政策、具有卓越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留学人员回国后大部分服务于国内高校和企业海外公司,为国内教育建设、科技成果研发、技术产品的全球产业链拓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源泉。

参考文献:

[1]刘扬,马荧,李名义.“一带一路”倡议下研究生国际能力的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10-16.

[2]LI Y. Cultivating student global competence:apilot experimental study decision sciences[J].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2013,11(1):125-143.

[3]DEARDORFF D 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6,10(3): 241-266.

[4]彭緒娟,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196-198.

[5][7]廖晓玲,陈十一.《研究生教育:美国竞争力与创新力的支柱》解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61-66.

[6]席增雷.国际比较视野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观察,2017,6(21):126-127.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中国出口结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