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2022-05-30王一乔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省

摘要: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河南作为县域大省,县域经济在河南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虽然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是普遍面临总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失衡、关键要素短缺、城镇化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提出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准确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三起来”重要指示为引领,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激发县域经济发展要素活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期间,提出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2021年9月3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县域经济“成髙原”河南省县域面积占比近九成,常住人口占比超七成,经济总量占比超六成,县域经济在河南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但长期以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与髙质量发展要求差距明显。因此,有必要明确县域经济髙质量发展的内涵,找出河南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符合河南县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1]。从区域划分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主要以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划为主要范围,以县一级独立的财政能力为标志,以县城、乡镇、行政村为层次的基本结构体系。从经济活动特征来看,县域经济包括城区经济和农村经济,是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为一体的综合经济体系[2]。从空间尺度上来看,县域经济是省域经济、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其经济活动范围通常会跨过行政区划与周边县域、城市乃至全球的经济主体融合互动,进而在更髙层面实现资源配置[3]。总的来说,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区域化、地方化特征。

推动县域经济髙质量发展,就是在县域层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人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要求,推动实现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体而言,就是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实现县域发展动能转化;以协调为区域特征,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以绿色为发展本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开放为重要途径,提髙县域资源配置效率,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髙生活水平。

二、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成效

历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髙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河南县域经济在经济总量、财政实力、产业结构、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河南县域经济实现更髙水平、更髙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河南县域经济最快、最直观的变化是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河南县域经济总量实现年均5%的增长速度,占全省经济总量60%以上。历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104个县(市)经济总量再创新髙,达到33739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61.3%。就个体而言,生产总值超过400億元的县(市)数量从2016年的23个增加至41个,占河南全部县域经济总量的38.3%,其中中牟县和新郑市地区生产总值迈过千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259.1亿元和1335.6亿元。同时,人均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20年,河南县域平均人均生产总值49788元,较2016年(41259元)增加8529元,其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的县(市)有38个,超过10万元的有4个,分别是长葛市(11万元)、新安县(10.8万元)、巩义市(10.4万元)和义马市(10.1万元)。

(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财政收人是政府履行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是地区经济实力的间接表现。随着河南县域经济平稳发展,县域财政收人保持较快增速。2016年一2020年,河南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人总额从1203.64亿元增长到1717.06亿元,五年累计增长513.4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3%。就个体而言,2020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人超20亿的有21个,较2016年增加了10个,其中中牟、巩义、荥阳、新郑一般公共预算收人超50亿元。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三五”时期,随着河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县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河南各县(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4569.89亿元、14677.76亿元、14491.49亿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长22.64%、5.64%和51.39%。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4:51:35逐步演化为2020年的13:44:43,整体表现为“二三一”型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河南已规划的180个产业集聚区中,有122个分布在各县(市)内,占全省的2/3。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至2020年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0.92%,显著高于第一、二产业。

(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化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是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河南各县(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从数据上看,2020年河南各县(市)常住人口6948.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9.9%,其中城镇人口3192.54万人,平均城镇化率46%,较2016年相比提高5.53个百分点。从个体角度来看,2020年河南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县域单位有35个,比2016年增加21个。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城镇化率的县(市)多位于郑州都市圈与洛阳都市圈范围内,意味着河南中心城市的发展显著促进周边县(市)的城镇化进程。

三、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新发展阶段,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发展要求,河南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总体实力偏弱,区域发展不均衡

整体上看,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增速较快,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整体实力偏弱。根据赛迪白皮书《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提供的数据,2020年河南有7个县(市)上榜全国百强县,位列中西部地区首位,但整体排名均在40名开外,且仅有中牟和新郑生产总值达千亿级别。上榜的百强中,江苏省16个、浙江省9个、福建省4个、湖南省3个、山东省2个,相比之下,河南总体实力差距明显。从经济增速来看,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增速放缓,占全省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1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总量27192亿元,增速8.8%,占全省GDP比重67.2%,至2020年河南省县域经济总量33739亿元,增速降为0.72%,占全省GDP比重降至61.35%。从区域均衡发展角度来看,河南县域经济区域发展差距较大,2020年河南县域经济总量前十名均值为802.6亿元,后十名均值为140.0亿元,前后相差近6倍,且该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产业结构失衡,特色产业发展滞后

产业是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河南持续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长久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使得县域经济面临结构性失衡。具体而言,一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河南县域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型发展阶段,大部分县(市)仍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超六成县(市)第三产业占比不足45%。二是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农业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程度不足。工业多处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服务业多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第二产业的支持作用较差。三是县域特色化支柱产业缺失。河南县域经济在各地不懈探索下逐渐形成如方城林业、长垣医疗耗材产业、新郑红枣产业、济源怀药产业等县域特色产业,但整体来看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产业规模偏小、品牌知名度不高,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能力弱。

(三)关键要素供给短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经济要素的集聚与支撑。对于河南的县(市)来说,受限于地理区位、行政级别、经济体量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相关要素吸引力不足。一是高水平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竞争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县域财力的竞争,2020年河南县域人均财政收入2676.9元,仅为全国和河南平均水平的21%和64%,缺乏“真金白银”的人才竞争优势。二是科技创新资源短缺。河南各县(市)较少布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创机构,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地方政府“想创新”但“不会创新”。三是金融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县域经济主体多为中小型企业,经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财务制度不健全,致使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县域融资渠道单一、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利益补偿机制欠缺,对县域经济支持积极性不高。

(四)城镇化质量不高,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河南持续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但同时,河南县域的城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速度型”城镇化,未能及时处理好质量与效益、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一是城镇规划不合理。部分县市在城镇化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高城镇面积,忽视了相配套的产业、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致使经济效益低,居民幸福感差。二是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弱。河南总人口中,县域常住人口占比超过七成,但全省95%以上的大专院校、90%以上的三甲医院集中在省辖市中心城区,居民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地方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三是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县域城乡之间基本要素流通不畅,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惯性和农业农村长期滞后的发展惯性仍未打破。

四、加快推进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三起来”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三起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县域治理的集中体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到建设经济总量高的“强县”,也要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做到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富民”,以改革和开放作为县域治理的基本途径,构建城镇与乡村相融合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因此,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县域治理“三起來”为指引,保持县域经济各项指标平稳增长态势,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正确处理好强县与富民、城市与农村、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髙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县域产业发展应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一是壮大本地特色产业集群,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文化基因、地理区位等基础优势,培养一批县域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髙、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筑牢县域经济基本盘。二是加快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鼓励龙头企业的“总部+分支”模式,优化企业战略布局;加大培育单项冠军企业,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三是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逐步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化开发运营;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强调“亩产论英雄'建立存量土地盘活的利益引导机制和低效用地退出管控的引导机制,推动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退出。

(三)坚持深化改革,激活县域经济髙质量发展要素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途径。一是要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县域的差异化决定了县域经济髙质量发展必须走自主发展的道路,要给予县域发展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匹配相应的财政权力,做到财权与事权关系对称、统一。二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提髙市民化率;建立土地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增强土地资源灵活性;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科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项目。三是破除循环壁垒,推动城乡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县域发展是城乡融合的桥梁,其重点在于“人、地、钱”三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要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动土地人市、农民进城、资本下乡以及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和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坚持以人为本,髙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享发展的有力手段。要髙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一是要加快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与周边中心城市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停车场、公厕、图书馆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民服务体系;三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以便民为导向,明确新城和老城的发展定位,努力打造髙品质宜居城市,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郭爱君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人民论坛,2021

(02):34-37.

[2]宋菲菲,宋亚平.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高质量发展一以湖北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20(02):74-80.

[3]范毅,王笳旭,張晓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20(09):60-62+88.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科技智库调研课题“河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NKJZK-2022-38B。

作者简介:王一乔(1991-),男,河南新密人,博士,讲师,研究

方向: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许丽萍)

(上接第44页)机制,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协同发展,形成健康多样的农村经济生态,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结语

职业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多种方式帮扶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的一支画笔将继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5]谢俐,彭振宇.高等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与贡献一首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9)》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5-8.

[2]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一制度安排和

路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⑴=133-139.

[3]胡斌武,季孝探,何晓颖.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防控返贫风险的实践效能与行动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10.

[4]文珂,袁丹丹,操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乡村科技,2020,11(23):31-32.1674-7909.2020.23.017.

基金项目:2020年张家界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张家界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jjskl202031。

作者简介:陈志强(1982-),男,江西乐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机械设计与制造。

(责任编辑许丽萍)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