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视角的非机动车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

2022-05-30申钊张延奇

艺术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交通规划安全教育精细化管理

申钊 张延奇

摘要:近年来,诸多高校的非机动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给高校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完善的校园交通规划、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舒适、和谐、安全的环境。文章基于山东建筑大学校园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高校非机动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完善校园非机动车停车规划和加强校园管理两个层面提出高校非机动车问题解决策略,旨在解决高校的非机动车治理问题。

关键词:非机动车;交通规划;綠色交通;安全教育;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4;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8-0-03

0 绪论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高校兴建了新校区或分校,新校区或分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宿舍区和教学区之间的流线较长,高校内部人员对车辆的需求也逐步加大。非机动车数量激增已成为全国高校的普遍现象,校园内非机动车“多、乱、杂”,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本次研究与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系统梳理校园非机动车现状及问题,编制了校园非机动车停车规划,旨在为其他高校的校园交通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1 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现状分析

实地调查发现,校园非机动车存在“多、乱、杂”的问题。截至2021年3月30日,学校电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4 800辆,共享自行车682辆,私人自行车300余辆。清点上课期间教学区非机动车数量后,发现教学区共有1 522辆非机动车,其中停放在博文楼和图书馆前的电动车数量居前两位,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课程大多集中在博文楼,去图书馆自习的同学也较多(见表1)。此外,校园内充电桩总量236桩(见表2),大多露天布置于松园、竹园和梅园宿舍楼的南北两侧。

1.2 问题总结

笔者总结了学校非机动车存在的以下五点问题。

第一,现有停车设施资源配置不当。一方面,有些地方有非机动车停放,但是缺少停车标线或停车标线模糊;另一方面,部分有停车标线的区域停车位利用率不高,存在大量非机动车停车位空置的情况。

第二,违规停放,干扰正常交通。非机动车停车不规范,如在教学区,大量的非机动车被停放在各类建筑附近的人行道上,破坏了步行系统的连续性。此外,非机动车违规停放于机动车停车位,干扰了机动车的正常停放。

第三,充电桩布置不合理。校园内的充电桩主要分布于宿舍楼南北两侧,大量非机动车在此充电停放,违规占用消防通道,埋下了消防安全隐患。

第四,路缘石下方未设置台阶,或台阶被机动车或非机动车阻挡,影响了非机动车的正常停放。

第五,在学生上下课高峰时段,人行和非机动车行、非机动车行和机动车行相互干扰,加剧了校园内的交通压力。在上下课高峰期,道路上人流量大,行人、非机动车与少量机动车会相互干扰。

1.3 原因分析

1.3.1 客观背景

校园面积大,缺少对静态交通系统与校园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多方面的统一考虑。宿舍区离教学区距离较远,增加了学生在校园里的出行负担,因此很多同学选择自行车、电动车作为代步工具,以节约时间。

1.3.2 非机动车购买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校内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或两三个人组团购买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宿舍中如果有人购买非机动车,其他室友会竞相购买。

1.3.3 充电桩布置原因

电动车充电桩主要布置于宿舍区,许多同学夜间将非机动车停放于宿舍楼一侧,占用了宿舍区消防通道,给宿舍区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2 高校非机动车治理对策

针对现存问题,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意愿,笔者从完善交通规划与优化交通管理两个角度,提出高校校园非机动车治理对策。

2.1 完善校园交通规划

本次规划追求“绿色交通、慢行交通、安全交通”的目标。绿色交通强调构建校园步行和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学生步行出行、校园公交出行;慢行交通强调步行优先的理念,注重完善步行交通体系,以及营造步行环境;而安全交通强调规划设计和管理手段,减少人车冲突,保证交通安全。

2.1.1 完善停车位规划

本次规划提出设置禁停区和弹性停放区、完善停车设施、细节化标线处理等对策,以构建安静、安全、绿色的交通环境。

(1)设置禁停区和弹性停放区。一方面,在宿舍楼周围的消防通道区域设置禁停区,并设置相应的标识;另一方面,用餐高峰期等特定时间段在餐厅门口等停放需求量较大的区域设置弹性停放区,允许学生暂时停放,并通过标识牌标明弹性停车位的使用时段。

(2)完善停车设施。根据调研时发现的非机动车停放需求,在考虑合理性的同时,重新规划非机动车停车位,解决停车设施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通过完善标志、标线设置等措施,完善停车位规划。

(3)加装隔离护栏等交通设施。对路边未设置机动车停车位的路段,采取加装隔离护栏等交通设施,减少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避免冲突。

(4)细节化标线处理。基于部分教学楼楼前道路空间,考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在公共出入口与斜坡区每18米(可按平行式停车方式停放3辆机动车)设1处2~3米的禁停区,在禁停区放置供非机动车上坡停放的台阶,并禁止车辆停放,为非机动车停入指定停车区域提供便利。

2.1.2 完善充电桩规划

(1)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当前充电桩主要露天分布于宿舍楼两侧,露天布置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学生将电动车停放在宿舍区充电,也埋下了消防安全隐患。集中统一布置充电桩并安装雨棚,不仅有利于进行集中的充电管理,也有利于消除宿舍区的消防安全隐患,防止充电引起火灾等风险。规划团队经过调查,提出两个充电桩选址方案,一是在学校西南侧的废弃篮球场设置充电桩,二是在学校土操场东侧设置充电桩。经过选址合理性论证后,将充电桩的位置迁移至远离宿舍区的废弃篮球场或土操场处,并增设价廉的充电桩。

(2)合理确定充电桩数量。考虑学生的需求,合理确定充电桩数量,最终确定充电桩数量为320个,较原来增加了25%,同时引进校外充电桩运营商,为学生提供廉价便捷的充电服务。

2.1.3 引导绿色出行

(1)鼓励步行出行方式。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鼓励步行出行。

第一,优化步行环境。调整校园车行出入口开放时间,引导机动车错峰行驶,避让步行集中区域[1],将步行系统与景观园相结合,改善绿化环境,从而增强校园内步行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与舒适性。

第二,在校内实行“健步+学分”制度。校园步行或跑步打卡类APP普及性强,具有监督打卡功能,可以帮助学校有效考查学生的锻炼情况[2]。实行“健步+学分”制度,即引入步行或跑步打卡类APP运营商,并将数据库接入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对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可将体育课成绩的10%~15%与步行打卡情况挂钩;对于大三的学生,可将综合测评中的体育学分与步行打卡情况挂钩。运用新技术,将步行里程与体育课成绩挂钩,能达到鼓励学生步行出行的目的。

(2)引入校园电动公交。校园公交具有共享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在共享性方面,校园公交作为一种共享品,能够被较多人使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省校园空间资源。在安全性方面,校园公交可控制速度,减少因为车速过快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要根据学生的日常需求和活动特点,设置校园公交的路线和站点,应覆盖校园主要的生活区和教学区,同时注重首末站与校园内部城市公共交通站点的衔接,以方便师生换乘城市公交[3]。可在运行线路沿途站点设置标识,采用“招手即停”方式停靠,将校园公交的运行时间设置为7:00—19:00。

(3)投放共享电动车。为了满足学生对电动车的使用需求,学校可以引入共享电动车服务。主要将共享电动车停放点布设在重要的公共建筑、教学楼的主要出入口和宿舍区附近,以保证校园内任何位置的使用者都能在可接受的步行距离内使用共享电动车。该措施不仅能通过共享资源的方式提高电动车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校园非机动车乱停的现象。

2.2 优化校园交通管理

2.2.1 出台校园非机动车管理制度

完善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校内交通管理水平,有利于校内非机动车的安全通行,具体措施如下。

(1)实施登记管理制度。校内行驶的电动车,需要同时具备社会资格和校内资格。社会资格,即在校园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应当按照规定悬挂非机动车号牌;校内资格,即在校园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应当由辅导员进行统计,以学院为单位,在安全管理处领取校内牌照。

(2)发布非机动车行驶规定细则。发布校园非机动车行驶细则,如校园行驶时速不超过10千米/时,电动自行车仅限在后座载一名12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要求骑行者戴头盔,禁止无通行标识的车辆在校园内行驶等。

(3)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安全保卫处可建立校园交通征信系统,联合征信部门,针对屡次违规的学生,将其违规行为列入扣分项,纳入校园交通征信系统。如果出现多次交通违法行为,建议将其列入校园电动车禁行名单。

2.2.2 不定期处理废弃非机动车

废弃非机动车会占用校园空间资源,破坏校园环境。在登记备案工作完成后,学校安全管理处可以提前下发清理废弃非机动车的通知,并确保通知下发到位。对于外观较差的废弃非机动车,学校可以直接进行处理;外观细节保持良好的闲置非机动车可以集中放置,并设置两个月的缓冲期,若两个月后无人认领,学校再集中统一处理。学校可出售废弃非机动车,并成立专项财务账户,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将此资金用于今后的校园交通规划和交通治理。

2.2.3 划分责任分区,院系协商共治

院系协商共治让大学的内部治理更具协同性和能动性,构建全员参与、协商共治的高校治理体系是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4]。本次校园机动车治理充分发挥了院系协同治理的优势。首先,由学生规划团队根据各学院教学区和宿舍区的非机动车数量、使用频率和各学院学生人数,将学校主要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划为16个分区,这16个区域主要位于教学区、宿舍区和部分绿化区域。然后学校党委向各学院党委明确责任分区,在各学院招募志愿者。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志愿者值班,将不按要求停放的非机动车移至合理停放区。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已经基本实现了学生自觉规范停放。

2.2.4 建立监督机制

通过学校安全管理处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宣传非機动车规范驾驶和规范停车,介绍电动车违规充电的危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设立监督机制,鼓励学生举报电动车违规充电、假冒车牌等行为。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职工参与学校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使校园安全监管由少数部门负责变成学校师生共同监督,从而构建综合施策、多方发力、齐抓共管、共建共治的非机动车治理体系,减少安全隐患,为构建平安校园作出贡献。

3 结语

本文研究非机动车规划设计,创新性地提出“健步+学分”制度和院系协商共治等策略,有效解决了校园内非机动车的相关问题。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非机动车治理效果显著,校内机动车数量和不规范停放现象显著减少。这为创建舒适、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其他高校的校园交通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杜娅薇,齐鹏,叶青.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校园步行环境评价[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4):97-103.

[2] 苏迎冬,冯昊暄,任慧一.校园跑步打卡类APP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济宁学院学报,2020,41(2):33-38.

[3] 杨钧月,代富红,周捷.高校校内交通车路线及站点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6,42(6):19-20.

[4] 刘静.院系协商共治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6):103-108.

作者简介:申钊(1977—),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创新创业教育。

张延奇(1996—),男,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划安全教育精细化管理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推行细节管理方法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