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省思

2022-05-30杨莉常超李建

中国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深度学科素养

杨莉?常超?李建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有关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主编,包括理论普及读本、学科教学指南和教学案例选等共五册。本文主要介绍丛书中的理论普及读本。该书由刘月霞、郭华主编,主要分为四部分,依次为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怎样实现深度学习、怎样推进深度学习。该书以回答上述四个问题的方式为主线,并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相关实践案例,幫助广大教研员和教师理解“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提炼进行深度学习的方法,促进教育工作者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

一、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概念

该书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什么是深度学习这两个问题,引导一线教师认识到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的必要性,同时能够粗略判断自己的日常教学是否为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

书的开篇就引导教师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从“双基目标”发展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发展至如今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使课程目标进一步指向学生,关注课程最终留给学生的影响,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深度学习高度契合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理念。面对时代变更的挑战,教育应推进深度学习,落脚在培养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创新人才上,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协作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等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书中将“深度学习”界定为“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学科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还能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具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深度学习有五个特征:①转化经验和知识;②参与活动和体验;③把握本质和变式;④进行迁移和应用;⑤形成价值和评判。这五个特征就像教学活动的一把“工具尺”,让教师有了可量化的指标,可以对照具体的教学过程检测自身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指向深度学习,对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和检测作用。引发学生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②确定适合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教学材料”;③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

基于深度学习的定义和目的,我们可以判断,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鹦鹉学舌”等一定不是深度学习。比如,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会组织全班学生声音洪亮地齐读:“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齐读结束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结合本书的内容,相较于大声朗读,教师更应该建议学生自行阅读并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对象是“一切物体”,适用条件是“没有受到外力”,结果是“保持”两种状态。找到关键词后,结合学生的经验,教师抛出问题:“教室里的空气适用于牛顿第一定律吗?”“竖直下落的粉笔运动过程中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吗”“竖直上抛的乒乓球运动到最高点的瞬间失去所有力会如何?”通过“本质和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重走”科学家关于“力与运动”的探索之路,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参与体验活动“理想斜面实验”认识伽利略的“不受力的物体不改变运动速度”,体会笛卡尔的“不受力的物体沿着原来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认识到牛顿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评估科学家们的贡献,除了向更靠近真理的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致敬,学习他们用实验验证真理、严谨设计实验之外,也要辩证地看待提出错误观点的亚里士多德,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身处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能将目光聚焦在科学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上已经非常了不起,亦值得尊敬。

二、深度学习的推进及实现

接着,该书回答了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实现深度学习、在政策层面如何推进深度学习这两个问题,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行动提供了方向,同时也指点教研组、学校等团队应从哪些方面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

单元学习是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景素材,以大主题或者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主题、任务、活动、评价等要素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的大单元设计,使学科核心素养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书中以“单元学习”为主提出“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指明开展单元学习有四个重要的环节,即选择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开展持续性评价。选择单元学习主题可基于跨学科进行多角度组织;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首先要明确学习内容和标准,其次要表述本单元整体目标及单元课时目标,最后进行检验和完善;单元学习活动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出假设并提出应对方案、对深度学习活动进行检验、对“教”“学”“评”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比对;开展持续性评价首先需要设计持续性评价方案和工具,对学生的关键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其次论证持续性评价方案是否完善、合理,最后公开持续性评价标准,以便学生可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这也要求教师要运用合适的评价标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感。2022年4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而该书在2018年就基于“教、学、评”的一致性创设教学评价方案和工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理论基础,分别展示了选择学科教学主题、教学实践过程、教学评价等多环节的学科教学案例,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

实现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要深刻地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同时也要深刻地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具体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就是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抓住四个关键的策略。首先,教师选择情境素材,可以是学科知识链接生活生产,也可以是学科发展链接科技前沿,还可以是学科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其次,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学生的质疑辩论、教师的连续追问等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外显;再次,通过教师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增加学生间互动等实现深度互动;最后,团队不断地研究改进教学,倡导教师多进行专业培训,向更有经验的团队取经,将教育新理念落到实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板块,由旧版的三个一级主题增加至五个一级主题,“跨学科实践”就是新增的一个一级主题,包含了“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学与工程实践”“物理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二级主题。该书倡导的教师对情境素材的选择部分十分贴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跨学科实践”,并在此部分呈现了具体的实践案例供读者参考。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常态化的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以教材章节编排顺序为主进行单元教学。近一两年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开始通过跨学科教学、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渗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但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而知识容量较大,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如对深度学习活动的检验和评价环节较为薄弱,理念有余落实不够。为了克服落实不佳的弊端,教师可以开设社团课,利用每周两节课的社团课时间试点或者落实深度教学,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对学科部分单元进行重组,形成具有挑战性的单元学习主题。例如,针对初一或者初二学生,物理教师可以开展“未来节能房”的主题社团活动,社团任务就是设计“未来節能房”。教师基于项目“设计未来节能房”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探究式教学,如探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同时融入跨学科的STEAM教育,如在节能房的图纸设计中加入子项目“创作节能房科幻画”。具体实施中,项目可以拆分成三个子项目,分别是:①了解生活中的能量。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能量”。教师可以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的第三节“动能和势能”及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十三章“内能”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组成一个新单元,并且分为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利用三节展开教学。②绘制未来节能房。认识能量后,评估能量的优劣,布置挑战性任务,围绕主题“未来节能设备”展开创作科幻画,可以重点描绘设备,也可以重点描绘场景。③制作节能房模型。在以科幻画的形式完成对未来节能设备的构想后,组织学生尝试将构想进行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未来节能设备模型,如制作节能房模型或者节能车模型等。在子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构思和创作过程进行指导,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三方面进行检验比对,并在过程中开展持续性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方面。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对能量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科幻画及节能模型作品的优秀程度、学生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等多个角度,真正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维度多元。

实践出真知,《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指出了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还直接为教师们指明了方向,开展指向深度学习的日常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除了理论介绍,还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并在实践方法的介绍中融入不同学科的案例,供教育工作者学习和研讨。鉴古观今,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这对倡导教育者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大有裨益。所以在读完这本理论读本后,教师可以匹配自身的学科,选择对应的学科教学指南,熟悉相关的教学案例,以此作为教学实践参考,并举一反三,依照理论知识和学科指南创建不同主题的教学实践案例。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十届(2021-2023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重点课题“基于STEAM理念的科创社团开发和实践研究”(XH2021A2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深度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