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2022-05-30章甜甜

中国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章甜甜

【摘 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开展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要义。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两个方面出发,研读各民族经典作品,结合具体学情,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爱国主义 传统文化 文化多样性 落实方法

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天然就与爱国主义教育无法割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可见,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下语文课程的题中之义。

在语文课程中真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既要明确认识、了解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异域文化之间的关联,也要掌握方法,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切实落地,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立足民族

1. 明确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对“爱国”二字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丰富绚烂,这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也是当下祖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谈“爱国”自然就要强调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天然也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以振兴国家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身处卑位也始终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包含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又始终传承着深远的爱国主义思想,可见,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开展爱國主义教育必然要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和传承,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根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有热爱,才能付诸实践去传承、去弘扬。

2. 关注经典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古代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载体,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就是阅读古代经典作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专门设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些经典作品中,有一类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那些寄托着士子家国情怀的诗文辞赋。例如,目前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离骚》《蜀相》《书愤》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作者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所以多年以后依旧具有强大的感发人心的力量。这些经典作品文质俱佳,文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务必要在语文课堂上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尤其需要关注其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二、面向世界

1. 客观全面地认识爱国主义

爱国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取向,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都德的《最后一课》描写了普法战争中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节母语课,文章中的老师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其实就是一种质朴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下很多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缺乏深刻理解,还有人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认为爱国主义是无稽之谈。通过品读展现爱国之情的外国作品,了解多元文化下的爱国主义,从其他文化视角去审视爱国精神,我们的青少年能对爱国主义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上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国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所以,我们自然要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华民族,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淡忘了对国家、民族的爱,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最终会变得无路可走。

2. 求同存异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传统

在强调爱国主义、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注意不能陷入盲目爱国的误区,变成唯我独尊、盲目排外的大国文化沙文主义。尤其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整个世界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逐步构建,所有国家和民族都一起朝向共同的未来,我们应以更开放、包容的理性姿态面向世界。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也要时刻牢记这一点,以包容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传统。例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安排有“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在这些任务群中,学生需要阅读研究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风貌。我们通过客观比较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能更好地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提升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鉴别力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度。另外,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三、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1. 真实走进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一种盲目“贴标签”的现象,一说到李白就潇洒飘逸,一提起杜甫就忧国忧民。这种做法简单粗暴,剥离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思考,在无形中将学生推离文本,而文本是作品思想的直接载体,远离文本无法对其中的思想内涵、精神品质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会,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要想在语文课堂上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品中的家国情怀,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实地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地揣摩,关注学生的真实阅读感受。

例如,我们讲到南宋词人辛弃疾,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家国情怀,靠简单给他贴个“爱国词人”的标签是难以实现的,要让学生深入品读词作、细细推敲字句。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这样几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写辛弃疾登高远望,山高高低低,仿佛玉簪,仿佛螺髻。这本是辽远阔大的景致,其中却又夹了一句“献愁供恨”,这四个字就非常值得玩味。因为山水本无情,那为何此时辛弃疾眼中的山却展露出一片愁恨之色?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愁、这恨自然是辛弃疾自己的愁、自己的恨。他為何有如此大的愁恨?一番细究之下,学生自然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对于辛弃疾的“爱国”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文本。只有细读文本,反复推敲,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感知,方能真的读懂作品、读懂作者,才能真实地体会到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受到感发,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紧密结合学情

在关注文本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习者。在信息化时代长大的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渠道广泛,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对他们而言,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巧妙融入课堂的,强行拔高或者照本宣科式的直接灌输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让他们对爱国主义产生怀疑。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了解学情,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我们学习《苏武传》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掘野鼠去草实”,几次差点饿死,就是不吃自己牧的羊?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回答,或者粗暴地给他贴一个“因为爱国,所以不屈”的标签,看似解决问题,实则并不能让学生产生深刻感受。我们可以换个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代入苏武的角色,站在苏武的立场上去思考,甚至可以把整节课设计成“苏武的选择”,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苏武,想一想在卫律劝降之时、李陵劝降之时、北海边上濒临死亡之时,苏武会如何选择,苏武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去深思,以更好地体会什么叫“爱国”,更好地理解何谓“使于四方,不辱使命”。

所以,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学情,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悟,只有自己体悟出来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出发,汲取其中的爱国主义精髓。第二,要放眼世界,研读外国经典作品,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并正确认识爱国主义。在立足文本、研习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的真实感受,要尽量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走进学生心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小幼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编号:CIDB194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