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视角下《诗经》中 “风”的意象及其翻译研究

2022-05-30王菲

校园英语·中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翻译策略诗经

摘 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风,作为最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自古以来一直与人类的生存同休共戚,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出发,以《诗经》许渊冲译本为例,分析《诗经》中“风”的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英译策略的探讨,以期为《诗经》及其他诗歌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中外读者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概念隐喻;风意象;《诗经》;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王菲(2001-),女,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涵盖内容广泛,描述了周王朝由盛转衰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面貌,涉及爱情、风俗、战争甚至地貌、植物等方方面面,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目前,从概念隐喻角度对《诗经》意象的研究多集中于水意象、植物意象和动物意象,对“风”这一重要意象却较少涉及,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对《诗经》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及美学视角下意象的翻译研究等,从认知学角度针对《诗经》意象隐喻的翻译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典籍之一,继1871 年理雅各翻译世界上第一个《诗经》英文全译本之后,韦利、庞德、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等众多中外学者相继翻译了不同版本的《诗经》英文全译本,风格也各有千秋。本文选择的许渊冲译本以“三美”论为指导,重视《诗经》作为文学文本的联想意蕴和中国文化的特异性,在形式上尽量接近原诗,章数、行数、字数、音节数与原作大致对应。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出发,以《诗经》许渊冲译本为例,梳理《诗经》中包含的“风”意向,研究不同“风”意向的深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英译策略的探讨。这对促进中外读者深入理解《诗经》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为《诗经》及其他诗歌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

(一)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语言学把隐喻视为一种纯语言现象,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手段。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开辟了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道路。他们指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感受该事物的。隐喻是一种基于人类体验来对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过程,表现为由源认知域(即“源域”)向目标认知域(即“靶域”)的映射,即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

(二)概念隐喻与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词中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风”“水”“月”“花”等。诗歌意象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外化,意象与情感密不可分,情感往往经由外物的触动和加深才会有意识地表现出来。选取何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取决于物象与情感的相互感发作用。

在诗歌中,隐喻与意象相依相存,两者共同在“意象隐喻”的范畴内孕育新意,表达情感。《诗经》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意象,本文选取的“风”意象便伴随着诗人情感的深刻表达,诗人将心境、情感等寄托在这一客观物象上,利用“风”的隐喻意义来传递情感、寄托情思。

二、《诗经》中“风”意象的概念隐喻分析

风,作为最普遍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一直与人类的生存同休共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农业对天气气候条件的巨大依赖性,风便自此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风时而狂烈时而柔和的变化无端与人们情感的喜怒哀乐等诸般表现相类,遂使风能随时随地激发人的诸多感受,并通过诗歌恰如其分地将其表现出来。正因如此,“风”意象极早地走进了人类诗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

据笔者统计,《诗经》中共含有“风”意象近20处,集中在《国风》《大雅》和《小雅》之中。除客观之风外,《诗经》中的“风”意象大致可以分三类:(1)爱情婚姻类;(2)行役苦难类;(3)歌颂赞扬类。由于上述提及的客观之风写实性强,为描述性的自然之风,未承载诗人的主观情感,故本文对此类描述性的“风”意象不做探讨。

(一)愛情婚姻类

风意象在人们早期的思维中,就有男女婚媾象征之意。又因“风”与“爱情”同样具有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特征,故而《诗经》中有多处以“风”隐喻婚恋。在此类“风”的意象中,有表达男女思恋、睹物思人的怀念之风,亦有象征婚姻变故、苦情悲凉的哀怨之风。

1.思恋怀念之风。《诗经》中多篇诗歌以“风”起兴,此类“风”常与“雨”结合,形成复合意象出现,以表达情人之间苦苦相思,深深怀念之情。如: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这篇诗歌是典型的风雨怀人诗,表达了女子与相爱之人重逢见面后的喜悦之情。全诗以“风雨”起兴,描绘出一幅风雨大作、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悲凉景象,烘托出女子在风雨交加之夜焦灼等待、夜不能寐之感。而诗篇最后,女子终与所念之人相见,此时的“风雨”则以哀景衬乐情,隐喻男女合欢、重逢相见之乐,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2.婚变哀怨之风。“风”既能给思恋中的男女带来欢愉,同时,也能触发婚变弃妇的哀怨与痛苦,带来愁苦沉郁。

《诗经》中的《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两篇是常见的弃妇诉苦诗。两首诗中,丈夫均因家境改善而遗弃结发之妻,弃妇面对凄风苦雨,触发伤怀愁绪,苦诉婚变被弃的痛苦和哀怨。两首诗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均用“风雨”起兴,用“风”意象隐喻在风雨交加之时最易触发的凄苦悲哀之情,手法一般无二,主题也完全相同。

(二)行役苦难类

《诗经》描述了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面貌,在此期间,战乱频繁,帝王暴虐失政,百姓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和繁重的兵役,故《诗经》中此类“风”意象多为大风、劲风,以隐喻百姓浓烈的悲难艰苦之情。如:

“如彼溯风,亦孔之僾。”(《小雅·桑柔》)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小雅·四月》)

“南北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小雅·蓼莪》)

暴起之风触发了行役路上人们的悲难流离之苦,也加劇了人们内心的惶悚不安。百姓怨恨在位者暴虐无道,不能体恤民情,指责帝王治政昏庸,远贤亲佞。以上三处例子中的“溯风”“飘风”反映出狂风肆虐、风力强劲,让人难以喘息,又散发着强烈的残酷无情之意,象征着沉重苦难的降临。

(三)歌颂赞扬类

在《诗经》中,除上述两类常见的“风”意象外,“风”还用以隐喻颂扬之情。此类“风”数量虽少,但对后世影响颇深。 如: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召南·凯风》)

这是一首颂母诗,诗歌以“凯风”起兴,把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养育比作温暖和煦的南风,赞颂母亲的慈爱。“凯风”指南风,能催生滋养万物;“棘心”即酸枣树的嫩芽,喻指新生儿;“棘薪”是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文中喻指婴儿长大成人。该诗用“风”意象隐喻母亲,表达了对母亲关心呵护的感念,赞颂了母亲的明理善德。

三、《诗经》中“风”意象的隐喻翻译

概念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认知表达,对其进行翻译的实践过程即为转移隐喻的过程。翻译意象隐喻不仅要对修辞层面的语言符号进行翻译转化,更要将意象所代表的深厚情感和婉转的内涵意义完整的传达出来。《诗经》中的“风”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与思维方式,本文选用许渊冲译本,以源域和目标域中喻体的对应关系为依据,将“风”意象的隐喻翻译策略分为三种:喻体直译法、喻体直译加注法、显化翻译法。

(一)喻体直译法

风作为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风的认知感受大致相似。因此,针对《诗经》中的“风”意象,许渊冲译本也大多采用了喻体直译法,进行对等翻译,以保留源语言的特色。例如:

例1.大风有隧,有空大谷。(《大雅·桑柔》)

The big wind blows a gale

From the large, empty vale.

例2.萚兮萚兮,

风其吹女。(《郑风·萚兮》)

Leaves sear, leaves sear,

The wind blows you away.

例1和例2中,许渊冲译本分别将“大风”和“风”直译为“big wind”“wind”,将喻体进行直译,使译文在形式上与原诗的字数和音节数一致。这样做既能忠实原文,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原诗的意义和形象,又能将诗歌的魅力完整地呈现出来,达到“三美原则”。

(二)喻体直译加注法

风是运动的,具有方向性。而由于不同地区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相同方向的风其性质也有所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方向性的“风”意象时,应十分注意,避免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最终影响诗歌真实情感的传达。例如:

例3.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邶风·谷风》)

Gently blows the eastern breeze.

With rain, neath cloudy skies.

例3中,诗歌借“风”意象隐喻弃妇遭受婚变的痛苦和哀怨。许渊冲译本将“谷风”译为“the eastern breeze”,加注了“eastern”这一风向。在英文中“east wind”区别于汉语中温暖的“东风”,而多指“朔风”,给人以寒冷、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因此,此处将“谷风”直译加注为“the eastern breeze”,能够有效传达出诗歌原作中“风”意象的悲凉萧瑟,利于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切实传达了诗歌原作中“风”意象的隐喻意义。

(三)显化翻译法

受个体认知方式、生活经历等因素制约,读者在解读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可能会曲解文意,而通过明喻则可以更为直接和准确地显化原文的意象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从而减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例如:

例4.彼何人斯?其为飘风。(《小雅·何人斯》)

Who's the man coming forth?

Like a whirlwind which roars?

例4中,诗人将男子隐喻为飘忽不定的疾风,来去匆匆,却对妻子视若无睹,漠不关心,完全忘记了当初的海誓山盟。许渊冲译本利用明喻将“飘风”显化,译为“a whirlwind which roars”,清晰地传达出了丈夫的游移不定,对妻子的冷漠无情,减轻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负担,忠实传达了原作中“风”意象的内涵。

四、结语

隐喻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无处不在。意象作为诗词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与隐喻有着密切联系,诗人通过意象隐喻传递了丰富的个人情感。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及其翻译,为诗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诗经》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风”意向,归纳总结出了《诗经》中不同类型的“风”意象及三种意象隐喻的翻译策略,以期为《诗经》及其他诗歌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中外读者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左岩.《诗经》英译的类型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0(3):127-137,160.

[2]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7-72.

[3]卢卫中,李一,徐云秋,管琳.中国政治话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以十九大报告为例[J].翻译论坛,2019(1):12-18.

[4]刘芳.古诗词中“风”的意象解析[J].文学教育,2008(6):39.

[5]荣小措.试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D].西北大学,2002:3.

[6]叶琼琼,陈丹璐.徐志摩诗歌的“水”意象隐喻内涵及成因[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9-72.

[7]马珍珍.魏晋诗歌中的“风”意象研究[D].延安大学,2021.

[8]杨雪梅,孙春玲.从概念隐喻视角探究诗歌中的意象翻译[J].青年文学家,2020(21):93-94.

[9]许渊冲.《诗经》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10]张权,李晨.隐喻的微观对比研究:中英文“风”的映射层面分析[J].外语研究,2005(2):25-30.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翻译策略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