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探析

2022-05-30杨彬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意义问题

杨彬

摘 要:农村法律援助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助力农村法治建设,从而助推乡村振兴。但是,新时代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夯实农村法治建设基础,有效提升农民对法律援助制度的知晓率和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从而让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更好地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法律援助;意义;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强调“全国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由此可见,农村法治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三农”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农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不仅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法治力量。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在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方面都相对较低,一部分农民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不懂也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村法律援助机制能够很好地帮助这部分农民进行维权,从而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民进行法律援助能够有效地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协调各方关系,使农村的不稳定因素随之减少,推进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农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全。

(二)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我国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民维护和保障切身利益。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有一部分农民已经意识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充分地去运用法律手段,农村法律援助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三)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普法宣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以提供法律援助为契机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比如法律援助律师可以向农民普及一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加群众了解、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意识到法律的权威和重要性,这样才能在自身合法權益遭受损害时能够有效运用法律武器。有了对法律的敬畏和信赖,广大群众也会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感染身边的人学法懂法,农村邻里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亲密。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能够很好地促进农村法治建设,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法律援助的立法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适用的法律位阶较低。2003年9月1日实施的《法律援助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比宪法、法律来说位阶较低。二是立法规范上不够系统化。《法律援助条例》内容不全面、缺乏配套的具体措施,没有将农村法律援助作为单独的法条列举出来,无法在权威性、广泛性上支撑起法律援助制度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三是农村法律援助的范围较窄。越是贫困地区、偏远农村就越需要进行法律援助,但是我国的法律援助受案标准目前来看较高,一些需要进行法律援助的农民不满足该条例规定的条件。比如条例中第十条将受援人经济条件困难作为受案依据,这里的经济困难的标准只有像农村“五保户”这样的家庭才可能满足,造成一些需要法律援助的农民不符合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

(二)农村法律援助专业人才仍然缺乏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城乡的司法资源分配也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虽然农民的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服务于基层的法律专业人才却有限。一方面,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就业渠道少、收入低,所以很多优秀的法律人才大学一毕业就留在了大城市,不愿意前往农村;另一方面,一些服务于农村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都是司法行政机关调配而来,并不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拔,这些人员中有的法律职业素养尚有欠缺,不能够满足受援助农民咨询和服务需求。

(三)农村法律援助宣传不足

虽然农民对法律服务有需求,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法律援助相关的制度和规定。究其原因,还是相关部门在农村的法律援助宣传仍存在一定欠缺。虽然各部门有“送法下乡”等宣传活动,但在农村法律援助的宣传有的流于形式,并且形式较为单一,比如发传单、贴标语、喊口号,没有收到理想中的宣传效果。

(四)农村法律援助资金短缺

我国用于农村法律援助的经费相对偏少。用于法律援助方面的经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其中的农村法律援助的经费更少。法律援助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很多时候,一些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很大,加之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能够用于农村法律援助的经费就相对偏少,资金短缺必然导致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制约,一定程度上无法很好地保证农村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好实施农村法律援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援助立法体系

要更好地发挥法律援助的效力,保障好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援助体系来支撑。《法律援助条例》已经运行了将近20年,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经具备了制定《法律援助法》的条件,在法律中可以明确法律援助的性质、经费来源,充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可以针对农村法律援助设立专门的章节,降低农民获得法律援助的门槛,拓宽法律援助的援助范围,简化申请法律援助的流程,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充分享受到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尤其让农民能够更好地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共享乡村法治振兴的红利。

(二)做好农村法律援助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更多的法律人才加入到农村法律援助队伍中。只有更多的法律人才加入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这就需要有好的人才政策,如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办案津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办案津贴,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办案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村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二是组建一支专门的农村法律援助人才队伍。以法律工作者和律师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志愿者和民间组织作为补充,也可以和高校合作,利用寒暑假组织法学院学生加入到农村法律援助中来,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也可以扩充农村法律援助人员数量。三是提升农村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重视农村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岗前业务培训,强化职业道德修养,而且定期组织考核,把牢办案质量关。

(三)创新农村法律援助宣传方式,提升农民法律意识

一是持续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比如展板、海报、分发宣传页等,要将内容做得更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方便一些不会使用新媒体的群众了解农村法律援助知识。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比如在农村推广公众号、抖音号扫码时可以给群众发放一些小礼品等,吸引更多人关注。三是积极开展送法下农村活动。活动内容要扎实丰富,杜绝流于形式,比如可以开展农村法律讲堂,也可以结合“一村一律师”活动进行普法宣传,还可以和高校或者司法机关联合开展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模拟法庭等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目的。

(四)拓宽农村法律援助资金的筹集渠道

可以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承担的资金筹集渠道,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运用到农村法律援助事业上,从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加到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中,比如企业进行募捐后可以对该企业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也可以采用类似“水滴筹”模式向全社会募集资金。

参考文献:

[1]曲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21(09):89-91.

[2]杨宏.乡村法治振兴背景下农村法律援助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1(06):34-36.

(作者单位: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 丽]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意义问题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